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文革中首次自行研制制造大飞机

(2025-01-16 15:33:46) 下一个

文革中首次自行研制制造大飞机

 

 

 

新中国首架大飞机运-10。 是毛泽东时代《文革》期间是首次自行研制、自行制造的大型喷气式客机。

《文革》中的1970年8月,中共中央向上海飞机制造厂下达运-10研制任务,1972年审查通过飞机总体设计方案,1975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图纸,运-10计划采用涡扇-8发动机。

十年之内运-10只制成两架。并且在1980年9月26日运-10首次试飞成功。

1982年起,运-10研制基本停顿。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实行邓小平的“造不如买“的政第。

自“运十”1985年被走资派邓小平下马以后,同期研究发展的法国空客在10多年后满世界飞。可中国一直没有自己的商业飞行大飞机。

1986年,走资派特色政府的财政部否决了3000万元人民币研制费用预算,运-10飞机研制计划彻底终止。

其实当时重要的原因还不是才3000万元的经费,而是该项目的主要支持者是”四人帮“,走資派邓小平怕自己没功劳。这里可以看出谁才真正是祸国殃民了?

2008年中国才又重新开始在原有的运-10研制自己的大飞机。

2015年11月2日,经过7年的设计研发,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

2015年11月2日,备受瞩目的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正式总装下线,这款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客机经千呼万唤后将在上海浦东露出真容。计划于2016年首飞。

国产C919大飞机总装下线,迟到了35年。

C919基本型混合级布局158座,全经济舱布局168座、高密度布局174座,标准航程4075公里,增大航程5555公里。目前,C919大型客机国内外用户数量为21家,总订单数达517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凶相逼露走资派们瓜分国有资产






  
国有企业因为资改派们的瞎胡闹,而发生亏损。那些资改派们拍着胸脯说,三年以内,一定要扭亏为盈。工人们听了此言,一阵高兴,以为他们真的良心大发现,要将国有企业搞好。然而善良的人们做梦都没有相想到的是,他们的扭亏为盈竟然是要工人下岗,是要买掉国有企业。他们先是说要抓大放小,只卖小企业,只卖亏损企业。可是实际上,他们是大小一齐卖。好的企业,赚钱的企业先卖,并美其名曰,叫做靓女先嫁。由于资改派们的瞎折腾,造成的国有企业的亏损。竟然成了他们瓜分国有资产的借口。这时资改派们露出了鲸吞国有资产的狼子野心。他们说国有企业发生亏损的根本原因是产权不清晰。现在要建立现代化的产权制度。就是要改制。什么是改制?一句话,就是要将国有企业低价买给那些所谓的富人,成功人士,买给法人代表们自已。不过,这些富人,成功人士,他们可并不是依靠自己的聪明能干,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勤劳致富的。而是依靠权力,依靠关系至富的。他们是从权力中衍生出的一群富人,是些红顶商人。
  
说实话,什么是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这个问题,那些资改派的精英们,连他们自己恐怕自已也都没有弄明白。资改派们要用超低价出卖国有资产。他们忽悠群众说,要公开拍卖,但是实际上,这种超低价的国家资产,不是任何人想买就可以买得到的。他们只是要买给那些特殊人物。即那些和他们有关系的人。或者说干脆就是他们自己。他们的所谓公开拍卖的把戏,只不过是在忽悠咱们老百姓而已。他们要卖给谁?要卖多少钱?他们是早已定好。其它人想卖,那是门都没有。他们编出各种理由拒绝卖给普通群众,最简明的一条就是钱。一个拿工资的工薪阶层,要一下子拿出一笔钱来买个企业,没有银行的支持,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而银行已经成了富人,成功人士的提款机。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从银行贷到款项。所以只有他们才有权力购买企业。有人说,国有资产是用低价卖给资本家的。其实,这是对资改派们的恭维。资本家们根本上就是空手套白狼,他们做的是无本生意。他们一分钱也没花,就把几十万亿元的国有资产瓜分了。他们是如何不花一分钱就瓜分了国有资产的呢?总结起来有大约有以下几种方式。
  
1,隐瞒资产。
  
资改派们利用职权,将工厂的大量现金,外欠款,原材料,隐瞒下来。然后,他们再和国资部门签署收购合同以后,再以个人的名义,将隐匿下来的钱拿出来购买国有企业。其实,这些钱都是国家的,他们是用国家的钱购买国家的企业。
  
2,化公为私,曲线瓜分国有资产。
  
资改派们利用自已控制的权力,先是利用自已家人的名义,注册一家私营公司。他和自已掌控的国有公司经营着同一产品。他们利用职权,将优质客户拉到自已的私营公司。将优势资源控制起来,将国有公司挤垮,将自已的私营公司越办越好。此消彼长,然后再将国有公司收入口中。资改派们并无耻将这一鲸吞国有资产的无耻行为称之为,资产重组。是用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
  
3,空手套白狼。
  
资改派们先用空头支票,将国有企业的产权证弄到手,然后再用产权证到银行贷款。他们只不过是在银行的贷款合同中签个字而已。他们不过是用国家银行的钱,购买国家的企业。在这种交易中,他们不仅可以不出一分钱,相反,还可以大赚一笔。例如,一个企业的价格如果是以100万元卖给资本家。资本家们可以用这个企业的产权证到银行去贷款200万元~300万元。他以100万元作为购买企业的钱,上交给政府。另外的100万元~200万元,就轻轻松松的流进了他们的私人腰包。这样,他们鲸吞了国有资产不仅不花一分钱,反而能够赚上几百万元。这真是地地道道的无本生意。他们真是发财有方。
  
4,收受贿赂,坐地分红。
  
这是一个普遍的,一个最常用的手法。如一个企业原值1000万元,资改派们作价100万元买给他人,他人净赚900万,实际上他人可赚400万,另外的500万用于贿赂各级官员,各级官员们依照权力的大小,分得他们各自的份额。这叫做,有好大家得。利益均沾,你好我好,大家好。现在发了案的大多是这类贿赂问题。
  
5,暗中参股。
  
先由各级官员的利益有关人,即他们的家人,近亲属,参股。这种做法主要是在那些有权的职能部门的官员们,那些能够为他们提供保护伞的有权人士。而那些富人和成功人士也非常需要这些的保护伞。权钱结合,就成了鲸吞国有企业的基础。这种情况,在煤矿企业中比较普遍。
  
总之,资改派们鲸吞国有资产的手段层出不穷。现在全国大部分资产已经落入了资改派们的腰包。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过这多年的折腾,资改派们在经济上,已经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他们已经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接下来他们要干什么?只要不是傻瓜,只要脑子认真的想一想就会明白。
  
资改派们,搞垮国有企业,进而侵吞国有资产,这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阴谋。他们一步一步的将国有企业往绝路上逼。搞垮国有企业,进而瓜分几十个亿的国有资产,他们真是恶毒至极。我们的社会主义阵地就这样被这些狼心狗肺的资改派们摧毁了。工厂被卖,几千万工人被迫下岗。工厂是工人的全部所在,工厂是工人的大靠山。工人全家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孩子的上学,没有一样不是依靠工厂。工厂没有了就是工人的靠山没有了。工人又成了无业游民,又是一无所有,又成了一盘散沙。
  
本人在当时是一个小县城内,一个地方国营小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本人一些亲戚朋友也全部是普通工人。照时下的说法,是一些没有任何背景的老百姓。我的这些至爱亲们现在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无限感慨。无限的回忆过去,回忆过去的社会主义辉煌。我们含着眼泪,大声的呼唤社会主义何时能够归来。

本人从65年起,就在工厂内当工人,目赌了国有企业从兴旺发达,从辉煌走向破产的全过程。目赌了资改派们瞎折腾,搞垮国有企业,进而侵吞国有资产的全过程。今天回忆资改派们的倒行逆施,对于资改派的丑恶行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使我们认识到毛主席的伟大,社会主义路线的正确,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正确。更加加深了我们工人阶级对资改派的痛恨。也对我们自己,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轻信了资改派们的甜言蜜语,轻信了他们的无耻谎言,而深深的自责。世上没有后惭药,这些苦果只有工人自己痛苦的吃下去了。

来源:老兵论道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先破坏鞍钢宪法对工人进行打压

  




原先,毛泽东时代的工厂的管理,工厂的立厂之本,实行的是《鞍钢宪法》。即两参一改三结合。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当时在工厂中,实行的是党委的集体领导,遇有重要事情,厂长一个人不能独断专行的做主,必须交由工人代表集体讨论研究后,再由党委做决定。

厂长在平时,必须在车间参加劳动。当时的劳动,都是有考勤记录的,是不能随意的弄虚作假。那时在工厂内可以说,没有一个闲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当时的工人和干部,基本上是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有些工龄长的工人的工资,比厂长的工资高。资改派们说,工人和干部一样。那种平等的方法,不利于工作。那是管理不规范。现在要实行规范化管理。所谓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打破工人和干部的平等地位。工人不能参加管理,干部也不必参加劳动。一句话,就是要废除鞍钢宪法。干部和工人不能平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破坏工人和干部之间的和谐关系。破坏工人和干部的团结。在工人和干部之间建起一道森严的壁垒。
  
过去,我们厂是一个只有50~60人的地方国营小厂。全厂有4个管理人员,其中有一个书记,一个厂长,一个会计兼业务,兼管生产调度,一个保管兼出纳,还兼跑外勤,从编制上说,他们都是脱产的行政干部。但是,他们的工作虽多,却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脱产干部。平时他们是有事办事,没事就在车间参加生产,和工人一起劳动。因为,书记和出纳在技术上是外行,所以平时他们只是在车间打打杂,跑跑腿,为一线工人当好后勤。厂长和会计因为是工人出身,技术过得硬,所以他们在车间一人占了一台印刷机。个顶个的参加一线生产。他们的产品,无论是产量和质量都比我们这些小青工好。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技术,他们在各方面都是我们这些小青工的学习的榜样。说实话,老百姓当时是很佩服他们的。本人当时就是那位厂长的徒弟。

可是资改派们一搞什么规范化管理,事情就全变了。首先,他们搞了一个什么岗位责任制。他们说,干部和工人要各司其职,不得混杂。今后,书记,厂长,会计,出纳等行政干部,不再参加车间的生产劳动了,干部要坚守他们的工作岗位。他们还为各个官员订立了岗位责任制。就是说今后他们只能坐在办公室内当官。再也不能到车间去参加生产了。而工人也订了岗位责任制。那就是今后只能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再也不能参加工厂的管理了。厂内的大事再也不需要经对工人讨论了。所谓规范管理,除了那些岗位责任制以外,就是规范化管理。因为要实行规范化管理,所以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几十人的小厂,在规范化管理的大旗下,建立了各种机构。有什么,办公室,财务股,业务股,后勤股,生产股,技术股,质量监督股,宣传股,政工股,保卫股,等等。凡是能想出一个名目的,都要设立一个机构。设了这么多的机构,自然就要有这么多的人员。当然,这些人员都是不参加车间生产的。他们都脱产的行政干部。随后,各车间的车间主任们也都被岗位责任制了,退出了生产第一线,成为脱产干部。我厂的人员一下子就增加到了将近一百人,当然这些新增加的人员,都是行政干部,他们是不参加生产的。车间的一线生产人员,一个也没增加,反而减少了。

过去,工厂里没有一个闲人,现在是人浮于事,不干事的比干事的人多。工人形象的说,那个时候是官多于兵。有了这么多的吃闲饭的人,工厂还能办好吗?这些被规范化了行政干部,他们不仅不干事,反而没事坐在办公室内整天的对工人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尽给工人挑刺,说工人的坏话。当时工人形象的说,好人不做事,做事的没好人。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能不生气吗?工人还有心思搞生产吗?经过这样的折腾,工厂还能不亏损吗?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毛泽东时代的林场《护林队伍》








《森林大火》为什么这么大?为什么灭不了?谁之过?可防吗?

答案是:可防的。要政府负责安排工人,自觉自愿的人当护林员。把森林当自家后园来看护。

转载《临海林场——红色接力 绿色发展》
来源:共产党员网
  
腊月二十九,护林员们还在山上忙碌着。雪后的森林银装素裹,吸引了不少登山爱好者。护林员在做好巡护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救助被困游客和车辆。

从海拔1300多米的括苍山顶俯瞰,青黛色的山林延绵不绝,筑起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经过几十年发展,如今的临海林场,面积已达5.8万亩。林场的护林队伍已经传了三代。“吃苦耐劳 甘于奉献”八个字,早已刻进了几代林场人的心底。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第二年,临海市林场的前身九支山林场成立。那时的林场徒有其名,岩石裸露、林木稀疏,九支山、大雷山等,都是老百姓不要的荒山。40多名职工常年住到山上,向荒山发起挑战。老党员倪里奋那时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

没有房子自己搭,没有工具自己打。第一代林场人在石缝里抠树坑、育树苗,5万多亩大山逐渐披上绿色。

老场长屈卫明是个“林二代”,已经在临海林场工作了近40年。造林不易,护林更难。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临海林场陷入了发展困境。

因为效益低迷,林场不得不增加砍伐量,父辈们苦心抚育起的青山伤痕累累。2003年,屈卫明临危受命,担任林场党支部书记。

屈卫明提出,不但不能增加林木砍伐量,反而要不断提升森林蓄积量。在此基础上,丰富林区产业,提高林副产品收入,发展林区旅游经济。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林场职工达成了共识,首要任务是打通进山的道路。可300万元的预算,让每月千把块工资的大家倒吸一口凉气。关键时候,老党员们站了出来。

开山路、扛大尺,再苦再累,没有一个人抱怨。2010年,8.6公里长的进山公路通车,在场的职工热泪盈眶。一场发展模式的蝶变,在大山里悄然发生。

清晨五点,林场的灯就一盏盏地亮了起来,附近的村民成群结队上山务工采茶。林场开办的茶场,不但每年给村集体增加数百万元收入,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新的生命在绿海中不断孕育,新的护林人也不断加入到林场队伍中。2015年,潘学飚从北京林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加入林场。看着老职工们还在靠着一双脚,拿着罗盘巡山,潘学飚心疼之余开始琢磨怎么使林区管护数字化。几年里,基于卫星定位的导航仪、火情网络预警监测系统等先后投入运行。

传承老一辈林场人的实干奉献精神,第三代林场人正为林场开启智慧化建设的新篇章。

《西藏林芝,护林员在林间巡逻。图》护林员:31年护林路,见证荒山披绿荫 。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皋落林场原土坪管护站站长 安槐岳:“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就要好好做。”父亲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父亲是一名林场老职工,小时候我就常听他念叨,希望我快快长大,和他一起保护林场。于是,高中毕业后第二年,我成了一名护林员,一干就是31年。

我在工作日记里记录了第一天上岗的情景:“今天国庆节,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巡山。老爸陪着我把管护站的给养准备好就走了,我一个人上了山。山路的崎岖、天气的炎热、蚊虫的叮咬远远超乎想象,一路上我没碰到一个人,除了令人烦恼的知了叫外,几声清脆的鸟鸣分担了我的孤独。”现在看来,这段话正预示着我巡山工作的日常:这是一条孤独和艰难的道路,却又不时有鸟鸣悦耳,令我深感欣慰,也明白坚守这份孤独的意义。

刚工作那几年,管护站生活非常艰苦。我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走到哪儿天黑了就在村民家里吃住。没有通信工具、交通工具,只靠两条腿走遍每座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后,我们的各项条件才好了起来,盖起了房子,也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后来还开始使用GPS导航,路上也安装了监控,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利了。

做好护林员需要学习很多知识。灭火器具的使用和维修几乎是所有护林员的必修课,一开始我完全不懂,就跟着身边老师傅学习。而森林抚育技术规程等如果吃不透,根本没法干活。父亲的叮嘱总浮现在心头:要时刻铭记多学多看。省里和场里的大学生技术员来了,我就缠着他们问各种问题:哪些树种该保留,哪些树种该培养,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操作等等。通过学习,我渐渐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技术,成了一个合格的护林员。

护林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把林业政策法规吃透,给老百姓讲清楚。除了单位组织学习,我平时自己也会抓紧阅读最新文件。为了把宣传做到老百姓心里去,我们用了各种办法:进村进户口头宣传、刷标语、动员各方面力量。我发现最要紧的是和老百姓做朋友,让他们打心眼儿里认可、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看到环境有了明显变化:河道里鱼变多了,岸边站着更多的鸟,昔日的荒山也绿了起来。这让我很欣慰,在大山里钻了一辈子,也值了。

巡山穿林,新时代护林员的奋斗与快乐。

《浙江建德寿昌镇绿荷塘林区,护林员在清除林下杂草。图》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巴迪乡巴迪村托底上组生态护林员 余美秀:我今年32岁,是两个女儿的母亲。4年前,我家十分困难,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为了帮助我家脱贫,让我当上护林员,有了稳定收入。从此,我每个月都要去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林巡查值守、种树防火。我们村和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接壤,有11名生态护林员,负责管护附近弄独山、国比底等大山的3500.7亩森林资源。

巡山其实挺辛苦。山路陡峭,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有时,还会面对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疼等症状。为了按期完成工作,即使身体不适我也会努力克服。记得2019年4月,我在巡山植树时得了一场重感冒,身体虚弱得走不动路。但时间不能耽搁,我在山上找来药材吃下去,坚持拖着步子往前走。

我经常一个人去巡山。因为路远,每次要翻几座山、过几条河,当天回不来,我就在山上住两三天。我常随身背着一条被子、一块塑料布,晚上睡在大树下,把塑料布铺在草地上当床,裹着被子睡觉。高海拔山区夜晚温度低,有时冷得睡不着,睁着眼睛打哆嗦。好在山上经常有采药材、放牛羊的村民,很多都是熟面孔,渐渐地,我才不害怕一个人露宿了。

多年来,我守护的森林都没有发生过火灾。但2019年10月的一天,村民在村边烧垃圾,没烧完就去地里干活。带着火苗的垃圾被风吹到民房边,眼看着就要烧到民房。正巧我在村子附近巡山,发现了村里冒出的黑烟。糟了,要着火啦!我马上在手机微信群里报警,呼唤村民和其他护林员救火,同时迅速冲下山,第一个赶到现场,和村民们一起扑灭了火灾。

我习惯每天把巡山的路程和地点在笔记本上记下来,记录遇到的人和事、丈量过的土地、守护过的林木。除了工作需要,这更像是一种心灵陪伴。

很多年前,村民们没有保护森林的意识,把山上的大树当做柴火砍光了,只剩下小树。后来,大家逐渐有了环保理念,加上护林员巡山守护,就很少有人滥砍滥伐了。森林长得越来越茂盛,大树都有20多米高,把家乡装扮得越来越美。

浙江省临海市林场兰辽分场场长 潘学飚: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我在杭州一家研究所工作了近5年。2015年,我来到临海市林场兰辽分场,成了林场里第一个硕士技术员。那时,林场连年轻本科毕业生都很少见。去林场的第一天,因为上山公路受台风影响被冲毁,分场副场长骑着摩托车接我到岭下基村,再陪着我走了一个小时山路才到达分场。

我在林场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林场占地2.3万亩,林地基本分布在山尖。山上信号差,职工们巡山护林基本都是单枪匹马,常常有野兽、毒蛇出没,大大小小的跌打损伤不计其数。更困扰大家的是,长期驻扎在高山林区,十天半个月下不了山,有的职工站在山顶就能眺望到自己的家,但想要回家却不易。我当初是为了和妻子孩子不再两地分居,才报考了妻子家乡的工作。然而回来后,却常常没时间回家。

在巡山过程中,我发现大家还在靠罗盘导航。这既容易迷路,日常巡视维护时也容易出错。我想,能不能做一个GPS地图?于是,我去网上找教程、买书自学,靠着以前学过的一点编程知识,捣鼓了一个月,终于做出了GPS地图。很快,分场的员工都用上了这个导航仪;不久,导航仪又被推广到了整个林场。我还积极推进“智慧林场”建设,搭建基于数据库、GIS、C语言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林场办公、营林生产、森林防火管理。我采购了摄像头、录像机、网线、电线等设备,架构了林场自己的森林防火系统。

兰峰茶厂是兰辽分场的主要产业,但茶叶生产设备和工艺都很传统,不仅生产效率低,茶叶的品质也很难标准化。我摸索着给揉捻机加装了定时器,还把变频器装到杀青机上,通过控制杀青机的转速保证茶叶品质。渐渐地,我不仅适应了工作,更在其中找到了大有可为的空间。2018年,我被任命为兰辽分场场长。

近几年,林场进行了多次改革,不再仅靠卖木材维持运转,而是致力于创建现代化林场。但是老职工年龄大、学历低,不太擅长操作电脑、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正需要懂技术的年轻人“接棒”。这几年,林场又来了几位年轻骨干,看到他们,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坐在副场长摩托车上山的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和我们一起守护绿水青山——带着知山知水的热情、树木树人的使命。

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护林员 张书祥:我的家乡在赣湘两省交界处的上堡乡,耕地只有1.27万亩,林地却有17.45万亩。为了守住绿水青山,县里近年来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还设立扶贫专岗,从贫困户中选人做护林员,我就是其中一个。

这片山林是我童年的游乐场,就像我的另一个家,也像一起长大的朋友。我的手抚过每一棵树时,都感到既熟悉又爱惜。对于护林工作,我乐在其中,一点儿也不觉得苦。担任护林员近三年来,我年年获评优秀。政府相信我,我就要尽到这份责任。

我的工作,主要是看护山林、防火、防治病虫害、制止滥砍滥伐。每次巡山,我们骑着摩托车在林间穿行,路过村庄时就用大喇叭宣传保护林木和防火知识。遇到可能出现自然灾害的情况,我们第一时间拍照上报。平时,常在微信群里为老百姓转发相关信息和小知识。

工作中遇到最紧张的情况就是“打火”(扑火)。记得有天晚上,一个村民在开荒时不小心引燃了大火。我们知道后立马拿着打火工具赶了过去,争分夺秒开辟防火带、一秒不停地躬身扑火。忙活了大半夜,终于灭了火,大家这才如释重负,拖着筋疲力尽的身子回去睡觉。

这几年,我不仅看到了政府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也发现老百姓更喜欢绿意了。不少人周末开着车到山林里徒步、爬山,欣赏自然风光。以前我们还得制止滥砍滥伐,这几年这样的人少了很多。这种变化真令人高兴。

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驻宝马山林场森林资源监督中心站站长 董红雨说:我的工作,是林业局森林资源监督员。30年来,我的足迹遍布完达山主脉那丹哈达拉岭的20多万公顷林海,获得过全国“最美护林员”等多项荣誉。和其他护林员不同,我保护的重点不是林子本身,而是林子里的野生东北虎。它们也是森林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