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2024-06-23 17:45:08) 下一个

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1867年4月中旬的一天,伦敦通往汉堡的航线上,狂风肆作,呼啸的海风卷起汹涌的海浪拍击着轮船,船上的桌椅噔噔作响。马克思紧紧靠着船舷上的栏杆站着。他晕船,但是他还是和几个旅客聚在一起饮酒作乐、相谈甚欢,他感到船上的生活是相当的有趣、相当的愉快。

这也难怪,毕竟,在伦敦“离群独居”、闭关写作《资本论》(第一卷)接近20年后,他终于可以满意地将它交付出版。这一刻,如他自己形容的那样,他“痛快得无以复加”,虽然他曾预言,这部著作甚至不会给他带来写作时所吸香烟的钱。

如果他能穿越到2008年10月17日的法兰克福的一家书店——这家书店叫“卡尔·马克思书店”,他不得不承认,被自己的这个预言打脸了。因为这天,《资本论》(第一卷)在这家书店宣告暂时脱销。2008年9月14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前后仅半年时间,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由此拉开序幕。《资本论》再次成为人们寻找危机根源的指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本论》(第一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部著作属于“人类的记忆”。

《资本论》包含三卷,约230万字,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大约相当于一个人完成了20本今天中国的社会科学类的博士学位论文。这部巨著从开始研究到完成撰写,马克思用了他近半生的时间!

马克思说:“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夜间紧张工作,一种叫做“痈”的病痛复发严重,差一点送了马克思的命。在1866年2月,他写信告诉恩格斯说:“‘坐’自然谈不上,这在目前对我说来自然很困难,白天哪怕只有短暂的时间,我也还是躺着继续苦干”。

马克思为什么如此死磕于《资本论》的写作?据1834年的统计,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19世纪40年代,法国工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并且工厂中大量存在雇佣童工的情况,许多工人每天需要劳动达18小时,工人厌恶劳动、捣毁机器、遭受惩罚的状况屡见不鲜。为什么大多数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生活处境还是这么的艰难?这个疑问,盘亘于中学时就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马克思心中。古典政治经济学说依靠“看不见的手”,人们就可以过上美好生活;启蒙运动说要实现“自由、民主、平等”;现在看来,都是别人家的美好生活。现实和理论出现了强烈的悖反!

而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的约1个半世纪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人们又抗议道:“我们代表99%的人口,反对那些掌握40%财富的1%的人!” HISTORY REPEATS!无怪乎《资本论》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再度热销!

那让我们来听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诊断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毛病吧!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可是每个人不都得吃饭、穿衣、养活家庭以及向往过上美好生活嘛?于是,工人就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作为少数人的资产阶级,运用他们手中的资本,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从而进行生产。对于资本家来说,一个工人没有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工人,更何况还可以通过使用机器来替代工人;而对于工人来说,他们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别无选择。

马克思问,工人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你每天辛苦“搬砖”的那么多个小时中,有多少小时是为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工作,又有多少个小时是为资本家在战斗呢?假设,维持你和家人一天的生活只需要付出6个小时的工作,但是你每天必须得工作10小时甚至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多出来的4小时是在为资本家生产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于是资本家犯了狂想病,假设工人工作6个小时工资是24元,工作10小时工资也是24元,如果可能的话,资本家希望工人一天可以工作25小时、一年工作366天!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就更多了!

没错,经过工人的长期斗争,好不容易争取来了8小时工作制,但是,工作强度的提高,使得工人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卓别林。后来,资本家还给工人配上了电脑,好让工人回家也可以继续干活儿。造成这种地位不平等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工人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说,工人朋友们,资本家赚取了剩余价值,使得他们越来越富有、你们却越来越贫困,后果是很严重的!为什么呢?只需追问一个问题:工人越来越贫困,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谁来买呢?资本家吗?可是资本家每天也只能喝的下两杯牛奶,他们生产牛奶的初衷就不是为自己饮用而生产的,而是为了追逐利润!多出来的牛奶就只能倒掉了,这就是为什么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中发生资本家将过剩的牛奶倒向密西西比河的原因。

为什么不把牛奶分给工人们呢?这时,资本家却对工人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出来还不能成为到手的利润,要成为真金白银,还需要商品卖得出去,按照这种工人越来越贫困的趋势推算,商品总是会出现相对过剩的,因此,马克思把商品出售环节称为“惊险的跳跃”。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小女孩问她爹:“家里为啥这么冷啊?”她爹说“咱家没有煤了。”小女孩又问:“为啥没有煤?”她爹答道:“我失业了。”小女孩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你失业了?”她爹回答道“因为煤太多了”。

后来,资本家为了使这一跳跃不那么惊险,发明了消费信贷,资本通过在消费领域的扩张,将原本已经分配给劳动者的、由劳动者自己争取而来的剩余价值又吸收了回去,劳动者好不容易分享到劳动果实,瞬间在高昂的物价和贷款利息面前消失殆尽。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大家一定都听过。“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资本为了追逐利润,总是有能力提高生产力,马克思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资本有它天使的一面,也有它魔鬼的一面。资本的天使,使人类社会能冲破落后的封建社会枷锁,资本的魔鬼则使他成为自己的枷锁。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这就是马克思给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判决书。

经过一个半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依然存在,于是,一些人对《资本论》的科学性产生了疑问。可是,马克思是个预言家,他预言的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未来走向,他不是算命先生,不可能为资本主义的终日确定一个时间表。

实际上,资本主义一个半世纪以来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说引入“看得见的手”、股权分享、实行高福利。可以说《资本论》中描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丧钟其实早已敲响,通过各种修正手段,资本主义试图自我修复,但是,每一次修正都更加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距离《资本论》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1.0版本更加遥远。

《资本论》的出版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1871年4月25日,李卜克内西写信告诉马克思:“在全德国人们都在读着根据你的《资本论》所作的关于剩余价值和标准工作日的报告”。在马克思诞辰100周年之时,李大钊曾经撰文说:“从前的经济学,是以资本为本位,以资本家为本位。以后的经济学,要以劳动为本位,以劳动者为本位了。”

《资本论》从无产者的立场解释世界,振聋发聩!四年后,法国人民想要改变世界,1871年春天的巴黎,一场革命就要来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美国教育部要废中国教育部管啥







特朗普:“我会废除(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将把这一切工作回归各所属州,各州可以进行个性化教育,带着对孩子们的爱去做教育工作。”

说完此话,台下爆发出热烈掌声,在享受了支持者们的片刻欢呼后,特朗普接着说:“谢谢,想想看吧,我们每个学生花的钱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都更多。”

中国教育部:《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它的目标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改革拔尖人才教育的训练和培养模式,培养世界级的科学家。

今年是“拔尖计划”实施15周年。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建第一个“少年班”,到2020年“强基计划”的提出,我国探索改革高校学术英才培养已有46年。近两个月来,武汉大学“雷军班”、清华“巅班”和复旦“相辉学堂”等招生计划陆续引起热议,也让人们开始关注各个高校的“创新班”“尖子班”。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班级的选拔和培养模式也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反复迭代。

当优中选优的“尖子生”进入“姚班”后,也面对的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而准备的前沿课程。首席教授姚期智带领团队为学生制定了“深耕精耕”的培养方案,融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先进方法,核心专业课程采取全英文授课。

《核心专业课程采取全英文授课。》

首席教授姚期智简历:姚期智是湖北孝感人,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跟着蒋介石国民党移居台湾,后在台湾长大、受教育。1967年,姚期智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之后赴美国深造。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获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1975年9月至1976年8月任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助理教授,1976年9月至1981年8月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1981年9月至1982年9月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教授。1982年10月至1986年6月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1986年7月至2004年6月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工程与应用科学教授。2004年9月至今任北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5年1月至今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2007年3月29日,姚期智领导成立了北京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2007年12月6日,姚期智在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应聘担任荣誉讲座。2010年12月30日领导成立了北京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2011年1月出任院长。2024年4月27日领导成立了北京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出任院长。

“姚班”的神话吸引着一批最优秀的中国学生慕名而来。.

“姚班”的神话 为《谁》谋利?

转载《特朗普放话:若胜选将废除美国教育部!》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4/06/24/125631941.html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基督教保守派团体集会上发表演讲。演讲中,谈及美国教育部目前所持政治立场等问题时,他表现得十分不满,并放话,如果在今年11月的总统大选中获胜,将废除教育部。

据《福布斯》杂志在YouTube上发布的当天演讲视频,特朗普表示,如果自己胜选,其政府将组建一个工作小组,以确保全美各地的中小学都会教授正确的英语和数学课程。

“我会废除(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将把这一切工作回归各所属州,各州可以进行个性化教育,带着对孩子们的爱去做教育工作。”

说完此话,台下爆发出热烈掌声,在享受了支持者们的片刻欢呼后,特朗普接着说:“谢谢,想想看吧,我们每个学生花的钱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都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特朗普首次在其第二度竞选总统期间抛出“废除教育部”的论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实际上特朗普从2016年首度竞选总统以来,就一直考虑、且多次放话要废除教育部。

报道称,在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其政府曾提议将教育部和劳工部合并为一个联邦机构,以作为重组政府部门计划的一部分。据悉,该提议必须经由美国国会批准,但从未真正实施。此外,特朗普在任内还曾试图削减教育部的数十亿美元预算款项。

自美国教育部于1980年作为内阁级政府机构成立以来,不少共和党人一直呼吁废除该部门。与此同时,教育议题一直是今年总统大选的一个关键议题,特朗普以及其他共和党总统参选者此前也试图利用许多家长对某些涉及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教学内容,以及美国奴隶制、不平等和种族主义的愤怒情绪,大做文章。

《拔尖计划15年,清华"姚班"的天才们去了哪儿?》摘录部分内容: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4/06/24/125631959.html

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它的目标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改革拔尖人才教育的训练和培养模式,培养世界级的科学家。

今年是“拔尖计划”实施15周年。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建第一个“少年班”,到2020年“强基计划”的提出,我国探索改革高校学术英才培养已有46年。近两个月来,武汉大学“雷军班”、清华“巅班”和复旦“相辉学堂”等招生计划陆续引起热议,也让人们开始关注各个高校的“创新班”“尖子班”。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班级的选拔和培养模式也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反复迭代。

当优中选优的“尖子生”进入“姚班”后,也面对的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而准备的前沿课程。首席教授姚期智带领团队为学生制定了“深耕精耕”的培养方案,融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先进方法,核心专业课程采取全英文授课。

《核心专业课程采取全英文授课。》

“我们班里只有我一个人有兴趣做学术。”

实际上,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钱班”培养方案在师生共建下经历了几轮迭代。他们建立了导师制,实行小班教学,构建了几十名著名专家教授讲授的讲座课程,让学生出国研修,更关键的,是对课程大刀阔斧地改革,只留下了高强度、高挑战度的知识学习和实践研究课程,教授最核心的关键概念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然而,精心设计的课程和培养模式,也无法保证每个进入的学生都能保持“领跑”。

拔尖人才的优秀,并不一定意味着创新素养的突出,识别并选拔出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可能是更为关键的挑战。在多年的探索中,“钱班”也在选拔方式上,有过多种尝试。他们曾在高考前,从全国上千名高三和少数高二学生中选拔出几十人举办钱学森创新挑战营,从内生动力、开放性、坚毅力、智慧、领导力五个维度对他们进行测评,再结合高考成绩录取部分学生。

拔尖创新人才究竟该如何选拔、培养,在探索路上的也不仅仅是这些先行的班级。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发布,“拔尖计划”升级为“拔尖计划2.0”,学科领域得到拓展,包括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也受到了重视。

2020年,教育部启动“强基计划”,提出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试点,选拔有志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拔尖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人才,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校校测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在入学之初就明确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强基计划”最重要的调整是,从开始的36所高校增加到39所高校,除此之外,2024年,部分学校在招生中明确数学或是学校指定科目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可直接破格入围或放宽入围倍数或满足第一志愿入围等相关政策,为某个学科领域优异的学生提供入围的机会。

“我不属于前面一小撮颠覆性的创新人才,我不适合做科研,也不想做。就算做了也不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只会成为很一般的科研工作者,给基础学科研究做出有限的贡献”。

无论是“拔尖计划”,还是“强基计划”,都在探索实施动态进出的评价机制,让难以适应这种培养模式的学生退出回到普通班级,同时也让普通班级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进入相关的实验班级。她觉得,这种动态进出机制是保障优质资源使用效率、拔尖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也是探索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方案。

站在本科毕业的十字路口,刘皓与“姚班”的同学们和同龄人一样“焦虑”。他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现实,“博士毕业后是留在学术界还是去工业界?放弃高薪工作当教授能真正地推动科技发展吗?会不会既没有实现生活幸福,也没有实现理想?”

在互联网上,频频能看到人们对于“姚班”毕业生最终去向的发问。自 2005 年创立至今,“姚班”的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都仍然活跃在全球计算机科学的舞台。他们中有人执教于国内外一流名校,有的创立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公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