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华民族利益——中苏分裂
七、为了中华民族利益——中苏分裂
中苏分裂表面上是因为意识形态,实际真正的原因是民族利益——民族利益超越意识形态、超越个人恩怨,超越个人好恶,超越个人私利。
五十年代初,中国的民族利益与苏联的冷战需要基本不冲突,加上有共同的意识形态,所以两国关系很热火。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变美国的战略从“遏制”为“大规模报复”,一切跟核战争挂钩:放弃过去认为在有限战争中不应使用核武器的想法,决定只要军方认为军事上需要就可以使用核武器,包括使用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让“潜在的敌人由于确信美国将以它愿意的方式——首先是核手段——还击侵略而受到威慑,因而不敢轻举妄动”。
面对美国以核优势为后盾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苏联决定“缓和冷战”。1954年1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宣布“大规模报复战略”。两年之后,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便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过渡”总路线。这实际是要求已经当政的共产党不要得罪美国,没当政的共产党别再走暴力革命的道路。潜台词:既然“一颗小小的火星就可以引起核大战”,那象抗美援朝那样的麻烦今后不能沾,免得惹火烧身,为了你的国家统一把我苏联拖进核战争。
这样一来,中国收复台湾、维护领土完整和统一的民族利益就跟苏联的冷战需要矛盾了:要统一台湾就必须反掉美国的干涉。经过麦卡锡主义肆虐、顽固坚持冷战理论、敌视中国的美国坚决拒绝跟中国做任何妥协,甚至根本不承认中国政府,只承认在台湾的蒋介石当局代表全中国。最典型的事例就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杜勒斯拒绝与周总理握手——敌视到这个份上,怎么“缓和”?即使中国放弃统一台湾美国都不会答应,更不用说中国坚持收复台湾了。毛泽东面临的问题是:是为苏联的冷战需要而牺牲中国的民族利益,放弃收复台湾的努力,还是为中国的民族利益抵制苏联的冷战需要?毛泽东“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中国的民族利益绝不松口。这才是中苏决裂的根本原因。
1958年苏联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与中国建立联合舰队,被毛泽东一口回绝。毛泽东为什么发那么大脾气,反应那么激烈?因为这两个建议将严重危害中国的民族利益。
成立联合舰队、平分指挥权不仅意味着中国军权旁落,破坏毛泽东“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而且等于要封锁中国海岸线:当时中国海军力量很小。要成立联合舰队,中国的军舰都得填进去。苏联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随便扫扫库底子就行了,自己另外仍然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舰队。联合舰队表面是指挥权一家一半,实际上是让苏联拥有了对中国海军的否决权——只要不符合苏联的冷战需要,那联合舰队就甭想动。中国不管是收复台湾、护航护渔还是收复西沙南沙之类,都得事先经过苏联批准。这样一来,没有苏联的同意,中国的海军等于说没就没了——没了海军,中国的海岸线岂不等于被封锁了?理论上中国对联合舰队同样有否决权,实际那个否决权对中国没什么意思:当时中国没什么远洋权益,当务之急是沿海近海。中国近海的事跟苏联的冷战没多大关系,苏联却要管;远洋的事跟中国没多大关系,中国怎么否决?根据什么理由否决?实际的结果是苏联说了算,让中国当冤大头。而且即便中国行使了否决权苏联也不在乎:苏联除了联合舰队还有得是军舰可用,你联合舰队出不出动对苏联无关紧要。
建立长波电台的名堂就更大了。长波电台是为潜艇作战服务的。而在中国成立长波电台只能是为远洋作战服务——苏联本土的长波电台已经足够苏联潜艇近海作战用的。当时中国有多少远洋权益?这长波电台实际是为苏联海军远洋活动服务。而苏联海军到远洋活动只可能是跟美国较量,百分之百属于苏联冷战的需要,对中国的民族利益没什么好处。当时中苏是同盟国。理论上,一方遭到攻击时另一方有义务参战。但如果一方主动攻击别人呢?另一方就没有参战义务。在陆地上谁遭受攻击一目了然,在海上,尤其在远洋,军舰与军舰之间谁攻击了谁哪那么容易查清楚?这样一来,如果苏联与美国发生了海上冲突,不管是谁攻击谁,只要苏联宣称自己是遭到攻击的一方,那中国就得站在苏联一方参战,自己一点作不了主。当时美国坚持的是“大规模报复战略”,又把中国苏联看成铁板一块,有了抗美援朝结的“梁子”,恨中国胜过恨苏联。而当时中国的防卫力量又远不如苏联,万一美国跟苏联冲突,十之八九“老太太买柿子——专拣软的捏”,首先冲着中国来。如果苏联想暗中使坏借刀杀人,通过制造个海上冲突借美国的力量重创中国也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表面上是个长波电台,实际是一张卖身契,要中国把和、战的选择权拱手交给苏联。
苏联关于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的真正效果是把中国牢牢绑在苏联的冷战战车上,休想摆脱苏联阵营。这跟中国的民族利益完全对立,毛泽东为此大动肝火一点没有错。苏共二十大的路线、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标志着中苏关系已经走到了转折点:苏联的冷战需要跟中国的民族利益已经不能再兼容了。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竭力挽救两国关系,试图劝说苏联不要因美国的战略讹诈而改变总路线。赫鲁晓夫说美国现在碰不得,一碰就要打核大战,为小冲突把自己全赔上不值得。毛泽东说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是吓唬人的,实用性很有限。它只立足于正面冲突、全面大打。但碰上小打小闹,特别是不牵涉到美国人的局部冲突就不知所措了——你能因为南越一支共产党的游击队伏击了亲美的政府军就往那里扔原子弹吗?不跟美国正面冲突不等于碰都不敢碰,顶多不正面突破就是了,侧面迂回仍然行得通。
毛泽东如此主张并非头脑发热。美国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后,毛泽东专门针对其搞了两次火力侦察:一江山岛之战和炮击金门。回顾一下这两次战役的大概经过,不难看出毛泽东胆识惊人,独具匠心。
——1954年12月1日,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规定美国帮助台湾当局协防台湾和澎湖列岛;美国有“依共同协议之决定在台湾、澎湖及其附近为其防卫所需要而部署美国陆海空军之权利。”48天后,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发起一江山岛战役,迅速攻占该岛。艾森豪威尔马上于1月24日向美国国会提出特别咨文宣称:“如果台湾和澎湖列岛落入不友好者的手里”,那就会“在西太平洋的岛屿锁链中造成一个缺口”,“中共对大陈群岛的炮击是共产党征服台湾的序幕,美国必须对此采取行动”。美国国会众参两院迅速于1月25日和1月28日分别通过“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即《福摩萨决议案》。美军随即先后出动6个航空母舰群、400余架飞机全面封锁浙东海域,掌握了大陈岛——台湾——冲绳三角地带的制空权,控制了台湾对大陈岛屿的运输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战略空军指挥部“以紧急情况为基础”,开始为大规模使用核武器攻击中国大陆选定目标。毛泽东针锋相对,于1月28日接见芬兰大使时说:“我们有两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两天后(1月30日)解放军空军猛烈轰炸大陈岛。当天(1月30日),美国命令第7舰队准备帮助国民党部队从大陈撤退,并通过苏联向中国转达这一信息,希望在美军帮助国民党军撤退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要采取行动。中国政府接到苏联转达的这一信息后指示解放军对从大陈撤退的美、蒋军不要攻击。2月5日,美国命令第7舰队和其他部队帮助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退。2月25日,解放军占领大陈列岛中最后一个岛屿。浙东沿海全部岛屿均被解放,大陈岛至金门数百公里海岸和近海海域全部被解放军控制,国民党军在大陆沿海所控制的岛屿仅剩下了金门和马祖。自1949年以来国民党对大陆的海空封锁基本被粉碎。(毛泽东冒着核威胁的风险发动一江山岛之战,就是为了打破对大陆的封锁。说毛泽东“闭关锁国”、“封闭半封闭”的人要脸不要?)
——1958年8月23日,毛泽东下令炮击金门。数日后宣布暂停炮击,允许国民党军舰向金门运送补给,条件是美国军舰不得护航,否则立即开炮。美国无视这一禁令,公然为国民党军舰护航。毛泽东立即下令开炮,命令只打国民党军舰,不打美国军舰。但如果美舰开火,则允许还击。炮声一响,美舰立即抛下被护航的国民党军舰而去,一炮未放。
这两次战役说明了什么?
1、美台的“共同防御条约”不适用于大陆沿海岛屿。美国只对台湾本岛感兴趣。
2、美国的原则是让蒋介石替美国卖命,不是让美国替蒋介石卖命,更谈不上“舍己救人”。
3、美国人的决心并没有表面上讲得那么吓人,并不是稍微一碰就当真要“大规模报复”打核大战。美国的战略实际是消极防守的战略,不是主动寻衅找岔子找机会跟中国打核战争的积极作战的攻势战略。美国虽然嘴上很硬,但并不打算主动发起对华战争。
4、美国的那个“大规模报复战略”太绝对,碰上小规模局部冲突这样的“擦边球”的复杂情况就不知所措:打又不是,不打又不是,左右为难。这样的战略完全对付不了毛泽东最拿手的游击战。
5、“正面攻不动,侧面迂回”。中国没有力量硬打台湾,但可以在其他地方挑战美国利益,让美国没好日子过,最后逼美国有求于中国。
6、美台的“共同防御条约”既不准大陆进攻台湾,也不准台湾“反攻大陆”。其客观效果是让台湾与大陆彻底隔离,最后势必导致台独。美国压蒋介石放弃金门,把所有兵力全收缩到台湾,让大陆台湾老死不相往来。这证明美国在图谋制造“台湾独立”。而蒋介石坚持保留金门这最后的“反攻大陆”的基地,证明美蒋之间的战略目标并不一致。
7、蒋介石坚持“反攻大陆”就意味着坚持承认台湾属于中国,就意味着反台独。如果大陆收复金门,蒋介石就更难以在美国人面前坚持“反攻大陆”的主张。当短期内没有力量收复台湾时,可以利用蒋介石“反攻大陆”的主张来遏制台独,办法就是炮击金门,保持适当的紧张局势,给蒋介石以“中国内战尚未结束,不能示弱”的借口顶住美国人要他从金门撤退的压力。金门炮战最后演变成“双日不打单日打”,实际是毛泽东、蒋介石在制止台独这个民族大义面前共同放弃了党派私利,联手上演的一出对付美国人制造台独阴谋的悲喜剧,从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方式遵循了“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高于个人恩怨、高于个人好恶、高于个人私利”的共同原则。
8、美国虽然口口声声“美国利益”,但对“美国利益”的要害所在并不清楚。美军登陆黎巴嫩后,中国大陆向金门一开炮,美国就赶紧把航空母舰从中东调往台湾海峡。等弄清楚大陆并不准备攻占金门,又赶紧把航空母舰开回去。哪里吃紧往哪里跑,证明美国的战略虽然是“守势战略”,但对哪里是要害、哪里是重点心中无数,所以全球到处伸手。这样的对手容易被调动。
毛泽东通过这两次战略侦察基本摸清了美国的老底和真实意图,心中有了底,跟赫鲁晓夫争论起来底气十足。但赫鲁晓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知道按自己的冷战需要来衡量一切:我这里正跟美国人讲缓和,你那里炮击金制造紧张空气;我正要访问美国谈和平,你那里跟印度发生了边界冲突。全世界都把中苏看成是一气的,你这一打等于让我在美国人面前显成了个一边谈和平一边动手打仗的骗子,美国人对我的缓和呼吁不买账全是你给闹的。你再坚持就要搅黄我的和平共处的总路线。所以你中国无论如何不能打,台湾丢了就丢了,印度要边界领土你让给他就是。总之我的冷战需要高于你的民族利益。
要坚持中国的民族利益,就不能不对苏联的冷战需要说“不”。既说了“不”,那就意味着从“一边倒”走向“谁也不向”。当毛泽东坚决拒绝为苏联的冷战需要牺牲中国的民族利益时,赫鲁晓夫明白了:中国不再“一边倒”了。一直以为中国除了把自己绑在苏联冷战战车上别无出路的赫鲁晓夫之惊讶恼怒可想而知,立刻开始惩戒中国,再也顾不上意识形态、国家关系了。这就是中苏关系破裂的真正原因。
如前所述,处于美苏冷战夹缝的大格局下,中国“向这边‘一边倒’,那边要收拾你;向那边‘一边倒’,这边要收拾你;谁也不向,则两边一起收拾你——除非中国自己足够强”。1949年的中国极端虚弱,根本经受不起“谁也不向、两家一起收拾你”的局面。然而过了十年,仅仅十年,毛泽东已经带领中国建立起了足以抵御两大超级大国两面夹攻的必要实力,可以向“谁也不向”、“挣脱冷战夹击”的总目标进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