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是我搞错,23日才是世界读书日,为了纪念莎士比亚的生日。22日是地球日。当然每一天都是纪念日。)
既然是读书日前一日去的(巧和),放张“繁花书房”照片是应景。
与厨师长视频后得知他选择坐动车到苏州。苏州的地铁四号线到同里。同里有班车至黎里镇。五分钟步行到老街,老街到金家老房子也要走十分钟。他从三林打的到虹桥火车站,是上午高峰,120多元。换做我,坐地铁。他在上海,习惯打的。其实还有乘地铁去的另一线路。上海的17号地铁到朱家角方向,从青浦过去。
同里到黎里的班车,他是跟一个女人同行。他问,那人答,我也去黎里,跟我走。现在国内探头很多,我算放心。:)
苏州地铁上人的神情比上海好。他的意思上海人比较焦虑。苏州人比较淡定。从苏州火车站到同里的地铁,四十分钟,才七元。而上海到苏州的动车才31元。
(我没有动车与高铁概念。我写“动车”可能不准确。)厨师长提供了一个数据,火车是240公里/小时。
即便电视剧热播,“繁花书房”却冷清。门票79元,含一杯咖啡。有个团从宁波来,宁波银行退休员工,配有讲解。说金老师在黑龙江插队期间养过马,所以展出不少画的马。这点,我没有读到过。
讲解员是年轻姑娘,还要介绍《繁花》得到过茅盾文学奖。难道去的人连这点功课都不准备?
讲解员说金老师隔一二个月会来住,有居所不对外开放。
那是理想的书房,静。不知台北人舒国治同意否?写过《理想的下午》。
如果我去,一早。一定是读读书,写写字。唉,我给他读的《Animal Farm》应该随身带,放在桌上,那才是真正的应景。我没有刻意关照。
一瓦一页,家大瓦多,人呢?读的书页厚积,并不一定有识。
---
我的昨晚。躺平在床的厨师长被我叫醒,他说准备去黎里的繁花书房了,但天气阴不知会不会下雨。我极力推荐。他求路线图。我谷歌。再问两位老友。叫他自己做功课。AI技术被他用上了。
天气阴更适合看江南小镇,说不定可以遇见一个撑油纸伞的姑娘。郁闷的厨师长听见“姑娘”,真诚地笑了。忘记提醒他,老金写黎里的小说里面提到日本侵占期,平望有慰安所,黎里的一家尼姑庵的尼姑遭殃。唉,还是等厨师长回来给他补课。
韩昌黎的名篇《师说》,得再学习了。为师好难。
刚回到三林,五分钟前,给了十几张照片。选两张。想看的网上有。
厨师长不讲名牌,二手墨镜。配咖啡?
老金家的屋顶,瓦片温凉,如苍穹之下的旧书页。我是参考文学城某博主的文推荐给厨师长。
(P.S.他当然想带妈去。老人不想,没有办法。但是他一个人透透气,应该的。我从来不觉得非要做孝子贤孙。我上海老友陪父母在杭州。每个人的父母不一样。)
复活节的周日,厨师长去了衡山路上的国际礼拜堂英文场,下午。今年是国际礼拜堂一百周年。也是我布置的作业。他拍进时钟,真的很波德莱尔了。波德莱尔生日是四月九日。哈哈,以前一个博友告知的。
上海人在我们“乡下人”看来,总体印象是有市民风格,势利不势利我不知道,但总体来说,比较拎得清,既有自己边界,也给别人留边界,和人相处不会太累:)
厨师长家原来在老南市区,城隍庙旁边,后动迁到浦东乡下边角。不过他户口没有迁去,报在徐汇区的外婆家,是国际礼拜堂所在的区,但不是梧桐区老洋房,是工人阶级集中区。
唉,上海人内心势利的很多,我坦白交代。
又,这几年我们夫妇经常沟通,不留卫生死角。为了老年有伴的目标。
你们俩口子还是蛮可爱的,至少还听得进去另一方的话,脾气肯定都是很软和的:)
如果像加缪的《局外人》,文字多简洁啊。读起来顺利。卡夫卡的《变形记》也好读。
电影《苏菲的选择》,苏菲去布鲁克林图书馆借狄金森诗集,图书管理员听成狄更斯。
如果我坐在繁花书房,我拿张纸给老金手写一封信了。告诉他我推荐了厨师长到此一游。
不求期望,才能收获。
对了,今天下午接邻居小朋友回来路上,看见一个华人女孩子的帆布袋印着“美女也要多读书”。哈哈哈,我思考是不是“丑女必须多读书”?或其他?
“理想”的书房或许也只是刹那的感觉。
在我,自家不必有书房也可以。一张桌子足了。有藏书箱子够了。
因我记得一位北方博友,之前提及借了《繁花》,我忘记问读后感。
读书不求甚解,真的很重要。像我读Break House,围绕维多利亚一个继承案件的几个人。用我女儿曾说,狄更斯写的太啰嗦,为了稿费。可是,大部头的小说,读完,会有“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读完《繁花》,感觉同样是长篇,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相对单薄了。
为什么?
我认为老金对细节的描绘胜过了王安忆,他的细节更雕琢至人性。
金与王安忆的不同,在于后者是通过观察上海人写上海人,而金是出生在上海,家庭语境上也完全不同。
我读过两遍,但是看电视剧,觉得很不同了。
我喜欢原著,他记录了很多细节,很真实。甚至连猥琐的男邻居墙缝偷窥女邻居,因女邻居丈夫是海员。我也觉得真实来自于小市民生活。
上海国际礼拜堂,与不少老教堂都被破坏,再装修,格调下降是免不了的,比如彩绘玻璃,再也恢复不到原样。包括徐家汇的天主教教堂,我亲耳听熟悉内部的老人家讲过。
也曾希望自己有那麽大的书架,但几乎可以肯定是不会去置办了。年纪大了,渐能”悟空“,对物质缺乏热情。
教堂看起来很像样,比我在美国见过的所有华人教堂都更像样。但那面钟,色调有些不协调。
上午读到“繁花书屋”、“金老师”,都是我未曾与闻的事物。等到傍晚,看见又添了新内容,才明白了跟小说《繁花》有关。“金老师”则是《繁花》作者。
坦率说,不喜欢《繁花》。因某网友推荐,电视剧看过一集。不喜欢。网友说小说不同,于是又去读了几页,同样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