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晓

生活是可以缓缓的,即便看上去是在浪费时间,我情愿在慢慢里被时光雕刻,而不是急急地消耗生命的元气。
正文

我是朗读者(请勿置顶转载)

(2024-06-29 11:18:11) 下一个

 

2018年辞去全职,第一时间订机票想去的城市是巴黎,住的小旅馆离莎士比亚书店才隔两三条街。感觉好幸福,早早地经过它家,晚晚地说再见。

今夏Basil够吃了。我先种的不好,想一下原因,改进。我把它们一根根分开了种,种在一个原来市府给的回收塑料桶。桶里的土很营养,来自去年秋天一层院子里的土,一层落叶与蔬果皮。鸡蛋壳先让它在空余处倒置,晒过太阳后碾碎。我不是绿拇指,只是慢慢小结的经验。

读书也一样,一页是一叶。用超市买一把的价种出一个夏天的量,节俭。而读书也一样,节俭。

电影《朗读者》我看过两遍。今天,我是读出声音读完莎士比亚的《King John》,即刻想到这部电影,于是起了这个名字。

有意思的是,月初参加我城长老会团契聚会,水长老给功课是朗读《十架苦路》。我很认真抄写在纸上,在家里排练几十遍,至少。后来反映很不错,连我朗读之后,钢琴与大提琴合作的钢琴老师说,她的情绪被带动起来,弹得时候投入了。没有自我表扬的意思,这是做过老师的基本功。厨师长说,以前也没有看见过我上讲台怎样,终于看到了。后来朋友打电话给我,说那日她的一个老同事也在场,告诉她了,夸我有才。朋友说,只知道我会写,还不知道我会朗诵。答,很平常。心里想到小学一年级时参加过比赛,朗诵了《骄傲的大公鸡》,得了第一名。

人生道路上怎么能够骄傲呢?我拿的出手的有什么呀?至今吃我家食堂,幸亏司务长心地善良,我都不用掏出付绑在橡皮筋里的菜票粮票。

不过,之前厨师长做过我彩排观众时,他也想表现一番。但是,他朗读时,上海普通话用力过度,“苦路”变味了,听众要被带进沟渠里。

人总有自己的软肋,也有自己的短处,好在可以练习。

我们常常在新年的时候,有计划有目标,却又在日子滑落指尖溜走时,发现目标完不成。

读到此时,亲爱的读者,2024年过去一半!早上我们友邻小聚时,素请客,她也提及了半年过去了。

为什么要在年底小结?我的“七年之痒”小小“fit”,发作。(“七年之痒”指我做过老师的经历)

时间从来不等人。我的一位友邻说,如果她再选择,不想出国移民,中国很好,现在的中国很好。我想,如果她在文学城说这句,一定是铁杆的“大外宣”了。问她原因,她说这边压力大。但是我也记得她以前说过这里的好。我们友邻小聚之所以能够和谐,因为我们会包容各种想法。

再次选择,仍然觉得加拿大好。即便做静安区的教育局局长(我的老同事做着)又怎样?只有在现在,我能够成为没有压力的朗读者。不相信在上海,有这样平静的心态,端起书本。

我的读书单是我的至高无上的排行榜,其中没有写上每天阅读的圣经英文中文双语版一章。去年还有网上教育我应该去找本地教会学习圣经。阅读是不值得炫耀的,要说的是坚持。有天忘记阅读,去邻居家加个晚班,临睡再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是一部厚书,始于一页。

疫情第一年,妈妈问我要寄什么,我答一套朱生豪的《莎士比亚全集》。可是她托我哥哥买了不寄,大概嫌寄费贵。去年厨师长带回五本,的确沉重,今年我说不用带,因为还在读。去年,我读完朱生豪莎集的第一本,今年开读第二本,半年读了四部剧。

事实上,二月读到《约翰王》停滞不前了。因为,我不单单读中文版,是读一遍中文,再对照,读一遍英文原版。那本英文版全集是人民出版社中文版的原著,太厚重了。我摊开在厨房小桌,半壁江山。更有原因,《约翰王》涉及的英国历史,我完全陌生。

好在,我想,就当是爬山,愚公精神要有的,一行一行读。在六月见底时,我硬着头皮也要读下来。昨晚还在太阳房挑灯夜战,好像逼走了法国侵略军。

今天上午,小聚之后,到家继续读,读完了,松口气码字。想分享一下,因为以前有朋友说,等我怎么怎么,再来读书。读书怎么是要等到心静下来呢。文字的魅力在读的过程里,它自然散发。

跟读我的老读者知道厨师长对我很好。其实早几年厨师长对我读书的看法不友好的,实用主义至上,认为我读书没有用,又不是读一个与找工作有关的书。现在呢?我读书厨师长做饭是常态了,还要端饭菜到我书本边,厨袖添香。而且,他把“崇拜”我挂在嘴边。

(请鄙视我们,我早说过,厨师长词语贫乏,他不知道“崇拜”不能用在我这个小人物身上,我没有任何光环。)

Coco也以外婆我读书是正常的,她常常跳上小桌,依偎在书本。而外公厨师长读书,她会凑上去咬书页。

六年前,我在巴黎左岸莎士比亚书店门口,其实心虚,没有读过一本莎剧。现在至少读过十部(有三部是疫情时读,图书馆梁实秋中译加原著)。除了这本英文全集,还收了其它版本的旧书,包括单行本有插图的《哈姆雷特》。

接下来,我要在七月读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梦》。记得电影《死亡诗社》里,男生参加的莎剧是这一部。加拿大高中生必须选读莎剧。以前推六年级女儿读莎剧,是早了。现在推自己读莎剧,是晚了,但不晚。比起八十岁,现在我年轻。

再回想一下,读莎剧的一个原动力是博主舒啸写的《钢琴家》电影镜头之一,在去死亡集中营等候火车时,广场上兄弟俩并排坐,爱读书的哥哥手里拿着的大概是他最后一本书,竟然是《威尼斯商人》,他说的台词是出自于此。那段台词印象深,这是以前语文课本上我没有留意过的(我不知道有没有选用)。

读到《约翰王》的一段台词,也是震动了,怎么像游击战的来源。

阅读纸书是可以写下眉月,这套中文版留下足够空白。

所有的战争都可以用莎士比亚这段来解释根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