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灵兮
顾城有一首很短的小诗:“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脑海中便浮现出一个女孩的身影——她小心翼翼地护着自己的心,不肯让任何情感靠近。她以为,只要不开始,就不会失去;只要不去爱,就不必面对失望与凋零。然而,一片没有花的土地,也失去了色彩与生机。为了躲避失去而拒绝盛开,其实是一种更深的荒芜。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于结局,而在于那一刻真实的绽放。
如果把“爱”换成“生命”,诗意就指向了终极的追问:既然生命注定会消逝,我们为什么还要出生?既然一切终将散去,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去生活?
在文艺沙龙群里,有位唐老先生,年逾八旬。因为身体多病、腿脚不便,不得不困守家中。但他思维活跃,尤其喜欢写诗、写文章。每每用毛笔写在报纸或格子纸上,再拍照贴到群里,日子久了,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他的创作主题多为民生、抗战纪念,而写得最动情的,竟是牵牛花。一位垂暮老人对牵牛花的喜爱,不仅是对美的欣赏,更是对顽强生命的赞美与渴望。
今年初夏,唐老先生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需要牵牛花种子的朋友,可以来我这里取。”
在海外,家家都有园子,大多数人喜欢种些瓜菜,或是牡丹、郁金香这样的花卉。牵牛花太普通,因此应者寥寥,也在意料之中。
那时,我家门口有一块朝西的小空地,对着车来车往的马路。那是一片灰白而无趣的角落,总让我苦恼该如何点缀。看到唐老先生的消息,我灵机一动,心想:不如种上牵牛花吧。它不仅能遮阳挡风,也能在城市的水泥缝隙间开出一抹绿意,让更多人感受到生命的美丽。
不多日,唐老先生托女儿送来一个小纸袋。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小把黑色的石粒状种子。袋上贴着工整的字迹:“种牵牛花,旁边记得放几支竹枝让它攀爬。”那字迹仿佛寄托着某种深切的牵挂,更像送出一份生命的嘱托。
因他的郑重,我对这把种子也格外珍惜。埋进土里后,每一个清晨,心中都多了一份期待。牵牛花又名“朝颜”,只在清晨开放,短暂,却极致。

每个早晨,绛紫与洋红的花朵在透明的晨光中轻柔地舞动,只为迎接那一缕初升的阳光。它们仿佛知道,自己的时间只属于早晨,于是毫不吝啬地把所有的光彩都倾注在那一刻。昨日之花已逝,今日之花明日亦非。无常的世相,就这样在一朵花里被温柔地呈现——每一天,都是一次微小而完整的新生。
转眼夏日过半,唐老先生在群里写道:“今天(7月20日)早上拍的阳台牵牛花。牵牛花每天早上开花,中午就谢了。春天我送的种子,现在应该都开花了吧?希望大家拍照分享。”我一直苦无机会表达谢意,立刻跑到花丛边拍了许多照片。唐老先生看到后十分高兴,还特意写了一首《牵牛花赞》:
柔藤软蔓自图强,借绕他物上登攀。
天天开出鲜艳花,不逊桃花与牡丹。
其实我早知道,唐老先生要送出的,并非只是牵牛花,更是那份厚重的对于生命的领悟和感恩。
朋友们纷纷留言:“我也喜欢牵牛花,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我种过一次后就再没管过,可它自己又长满了整个院子。菜地里、墙角边,到处都是。有时我不得不一边拔,一边又舍不得。可我依然喜欢这倔强的生命力。一朵牵牛花虽小,却能让整个庭院变得灿烂。”
只是一株小小的牵牛花,仿佛在传播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能量。生命不因逝去而消亡,恰恰就在于那种在凋零中寻找盛开、在攀延中孕育希望的力量。
“死亡本身让生命变得有意义,过去并不意味着消失,而是一种累积。”在《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书中,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如是说。
这位精神病学家因犹太人身份在二战期间被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四个集中营生活了三年。1945年,他仅用九天完成了这本书。后来,它成为畅销经典,被列为多所高校的必读书目。
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在集中营担任医师的维克多,需要给即将处死的犯人们做最后检查。其中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孩,看得出她出身富贵、受过良好教育,却与其他犯人一样,即将被送入毒气室。
在最绝望的那一刻,女孩望着窗外的一棵栗树,说:“我感谢命运重创了我。曾经的我被娇惯坏了。”她指着枝干上仅有的两朵小花说:“在我孤独的时候,它是我唯一的朋友。我常常对它说话。”
“它会回答吗?”有人问。
“会。它告诉我——‘我在这儿,我就是生命。’”
女孩不久便被送入毒气室,但她最后的自洽,深深震撼了弗兰克尔。

在铁丝网后,他亲眼见证:自由、亲人、地位一切凋零,但有些人依然能在一朵花中看到活着的理由。那些生命的鲜活,哪怕注定会消散,也有着无以伦比的质感。让生命动人的,并非永恒的安稳,而是过程中每一道光影的起伏与颤动。凋谢与悲伤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正因为不能永远拥有,所以才无比珍贵,也给生命中的遗憾以更多样的解读与可能性。
就在那样一个丧尽一切、饱受饥寒、随时可能死去的环境中,他依旧开始研究,零零散散地将思考记录在纸上,直到获救,他才整理成书。他写道:“即使在无法改变的残酷命运面前,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获得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的来源,来自三件事:我们的行动,我们创造的作品,以及我们的经历、际遇与爱。当一个人找到支撑自己的意义,就能穿越最黑暗的夜。哪怕生命终将逝去,也会用尽全力,实现自己的使命。
娇小如牵牛花,即便生命短暂,也从不放弃黎明的那一刻盛放。
十月的渥太华,夜晚的寒意渐渐浓重。牵牛花那样脆弱,连清晨的凉意都难以抵挡,又怎能熬过秋夜?然而,每个清晨,我依然看见它们摇曳在秋风中,紫色的花簇依旧鲜亮。后来我才发现,这片空地旁有一个暖风口,也许正是那一丝丝微弱的暖意,支撑着它们继续盛放。花朵枯萎后,蜜蜂仍在花藤间穿梭。藤上结着一串串干瘪的花蕾和沉甸甸的种子。每一朵曾经明艳的花苞里,都藏着几颗黑色的小种子,在秋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说:“看我,快把我种下吧,让我在下一个夏季复活。”
每天,我都会收下一小把这样的种子,小瓶子渐渐被填满。可我也明白,我们不可能种下所有的种子,也无法留住季节的脚步。有些种子,注定只是种子;有些缘分,注定被风吹散。来时欢喜,去时释然——这,才是生命最温柔、也是最坦然的姿态。
从春天的嫩芽,到夏日的繁盛,再到秋夜的沉静,这一整片牵牛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来过,活过,体验过,这就是生命。”
古歌里说:“天明花发艳,转瞬即凋零。但看朝颜色,无常世相明。”
生命只有一次,像一朵牵牛花般勇敢吧。生命的意义,也许就藏在那一瞬无声的绽放里。真正的优雅,是在看透世事之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的勇气。
开始吧,即便会凋谢,也要盛放;去爱吧,即便会失去,也要真心;去生活吧,即便短暂,也要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