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从“绝对下联”到“绝对时代”——谁在重新定义学习与天才

(2025-10-24 14:41:19) 下一个

今年六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广东惠州碧滟楼前,面对百年客家围屋,有感而发,写下十字上联:
“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
并发出邀请:“向天下文友敬求下联。”

 

十月二十日,征集结果揭晓。
21岁的年轻人宋珂嘉以一句“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独得一等奖,赢得十万元奖金。

 

评委欧阳江河评价道:“多年难遇的绝对。”

 

这一联很快引发热议。
上联以地理为轴——“从南阳到南洋”,承载着家族迁徙与根脉生长;
下联则以天象为经——“井、毕、角、亢、星、张”,皆为二十八星宿名。
从地理到星空,从人间血脉到宇宙秩序,它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

 

但也有人质疑,这下联更像是星宿的堆叠,少了上联那种清晰的递进逻辑与生命脉动。
然而无论褒贬,令人惊叹的是:这位“对出绝对”的人,只有二十一岁。

 


这件事让我想到一位企业家的讲述。
他受邀回母校做商业分享,却发现教室里空荡荡的。
台下的00后学生三三两两坐在角落,
每个人都低头滑手机,一副“随时准备离开”的模样。
他心里一阵失落——在他当年,成功人士的讲座是那种“窗台上都坐满人”的盛况。
他问自己:是年轻人不爱学习了吗?

 

可事实或许恰恰相反。

否则,那些能对出“绝对”的少年天才,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那些能写出“绝对”的年轻人,
那些能在直播间聊量子物理、在小红书上科普古诗格律、
在AI里探索世界边界的00后、10后——
他们,都在学习。

 

只是他们的课堂,不在校园。他们的老师,不在讲台。他们从网络,从YouTube、从B站、从播客、甚至AI和短视频中汲取知识,从算法推荐里发现灵感,从评论区、搜索框、Prompt 里,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去中心化的学习革命”。

 

学校,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甚至成了最慢的那一种。

 


这也是为什么,当那副“绝对下联”出现时,人们的心里会泛起一种微妙的情绪。

 

惊叹、佩服,也有一点点——

“啊,我怎么没想到?”
“是不是我搜索的关键词不够好?”

 

因为在今天,知识早已不是记在脑子里的那一堆书页,而是藏在我们使用工具的手法里。

年龄,不再代表智慧。资历,也不等于权威。

谁对世界更好奇,谁就更年轻。
谁更勇于探索,谁就更接近天才。

 

我们正活在一个万马奔腾的时代
知识在流动,创意在爆炸,边界在消失。天才,不再是某个书斋里的孤灯,而是那个在深夜查“井宿位于星空哪一角”的年轻人。

 

每天都是新的开始。
比灵感更重要的,是毅力。
比天分更难得的,是那份——对世界依然好奇的心。

 

写在最后
有人说,这副下联的“绝对”,在于对仗;
但我更觉得,它的“绝对”,在于象征——
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知识在重组,学习在变形,天才在涌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海边红树 回复 悄悄话 年轻人真不简单,这么难的对联都能答出来。赞。谢谢介绍,平安是福。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前浪后浪撞击出彩:)星雨说的对,如今学习的方式和场所都多样化了,关键是有学习的愿望。周末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