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95后波士顿女留学生患肺癌去世,一位病患网红遭遇到的网络暴力

(2020-12-17 08:56:05) 下一个

心理学书评--作者:灵兮

从《偏见的本质》看一位癌症患者网红遭遇到的网络暴力

卡夫卡松饼君终于停止了辩解,不用再尖叫着醒来,不用再哭喊着“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对我”。在她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里,她在网络上被万人骂、被P遗照。照顾她的妈妈也一直看着她的微博和那些评论的,上面全都是质疑她装病的咒骂。

松饼君原本是在波士顿大学读研的普通留学生,年初她带着一则名为《当我知道自己是肺癌晚期的时候,我在想什么》的视频走入了人们的视线。这个视频为她收获了将近十几万的粉丝,大家通过各种方式为她加油打气。受到鼓舞的松饼君自此不断更新发布朋友圈和微博。无论是CT结果,还是整个确诊过程和治疗用药方案,她都开诚布公地和网友们分享了出来。她把自己的生活拍摄成vlog,记录自己的治疗经历和恢复状态。

但人们对她装病的质疑一直存在,说肺癌晚期不可能这么健康,天天健身晒照片。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网络暴力巨蟒一样将她吞噬,弹幕中除了恶意的死亡诅咒,就是讥讽和谩骂,她的视频被改成了黑白色,刷了满屏的R.I.P.。

哈佛大学(Harvard)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是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他在《偏见的本质》中指出,偏见是一种态度。一个存有偏见的人,会给一个群体贴上没有根据的标签,然后把自己不喜欢的那些人归入这个群体,并且不断强化对这个群体的负面评价。

癌症患者的身体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虚弱憔悴还是疼痛难忍?她的情绪是怎样的?是终日以泪洗面还是默默悲伤选择坚强?

关于癌症病患的看法来自周边的经验或是书本影视剧,因为我们常常“依据“最少努力”原则对事件进行归类”,因为新刺激或新体验总是要被纳入旧范畴,我们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

在病情恶化之前,松饼君上传的日常视频,在微博上分享的健身照,有在操场上跑步的,也有在健身房锻炼力量的。关于松饼君记录这一切的初衷,正如她在B站频道公告中所写的那句话——“记录生活点点只是想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希望我的视频多多少少有帮到你呀,或者让你看完会开心一点哦?。”她不希望自己留给人间的是一个凄凉的背影,显然松饼君对于网络形象和影响力有着过于乐观的理解。

也许松饼君太渴望展示一个完美的自己,出门健个身,和朋友见面吃饭,陪着专程来美国照顾自己的妈妈逛街,无论是心态还是状态都很好。但恰恰是这样的完美形象刺激到了很多人的神经。一个健康积极的普通人形象显然与她松饼君袒露的癌症病人的身份不相符,人们对于她生病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并不奇怪。

 

故事的拐点是在松饼君的一则健身照下面的一条评论,对方说“松饼君可能有小肚腩哦”,这样一句调侃意外地激起了松饼君的强烈反感,她做了一个视频来骂对方,说最讨厌这样的男生,大票的粉丝出于保护欲曝光了这个用户,最后他不得已只能删号。这件事情显然导致了原本对松饼君心怀同情的网友的反感,当另外一名网友因为发出微词被删号后,更多的网络恶意开始集结:有网友开始针对她的身材样貌说话,有人质疑松饼君讥讽她的状态是“医学奇迹”,甚至连她请来做说明的医生也一定是雇来的群演。攻击方不愿意相信一个垂死病人会有如此的精力和勇气,更不可能面对生命的消逝而依旧能享受着生活。如果镜头背后的青春活力是真实的,那么生病一定是虚假的。此刻越来越多的网友套用了在电视剧中新闻中得到的关于网络骗子的种种恶迹,进而对松饼君产生了排斥和贬低的情绪。

 

在《偏见的本质》中,奥尔波特讨论的心理动力机制包括投射与寻找替罪羊。投射是指“一个人认为某一外群体具有某些特质,并因这些特质而憎恶该群体,事实上是该个体因为自己身上同样的特质而深受困扰”。人们将一些不良特征投射到外群身上,仿佛这些特征与自己无关,同时对外群的偏见和歧视也因此而顺理成章。

松饼君作为一个病人活得积极而精彩确实本无可厚非,但是她作为癌症病人的同时又带着网红的身份,她的言语态度都变成了公众形象的一部分。哪怕松饼君从没有要求募捐,更没有试图唤起大家的可怜,但她确实是因为癌症患者的身份获得了大量的粉丝和关注。当粉丝之间发生矛盾,松饼君生硬的反击态度直接导致了网络恶意的反噬。即便松饼君后期通过各种方法都是为了自证病情的真实性,但键盘侠们在意的不是真相,而是发泄愤怒。他们毫无节制地攻击松饼君就是那种用生病来博眼球的心机女,把她等同于利用粉丝谋求人气的网络骗子。

在奥尔波特看来,投射和寻找替罪羊都是一种非理性的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层面的事情。但是20世纪50年代的理论发展表明,它们是集体过程而非个体过程。仅仅将它们看做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某个人会责难他人,并对其发起攻击。

奥尔波特认为,个体对其所持有的价值有积极的依恋和偏爱,人们之所以贬低和憎恶他人,是因为他人的价值对自身价值构成了威胁和挑战。松饼君的积极人生对一些生活不如意,不顺利的人构成了威胁,只有通过诋毁和打压她,才能让内心平衡。网暴者合理化了自己的动机,把松饼君与网络骗子挂钩,进而得出结论:为了博眼球获得礼物,虚荣心强的女孩子什么都做的出来。在这种嫉妒和厌恶混杂的情绪作用下,我们看到松饼君从被同情到被质疑,进而到被黑化谩骂。当粉丝们为了维护松饼君进行过度辩解和争吵的过程中,被激怒的网友通过攻击松饼君来获宣泄不满和愤怒。而此刻就算松饼君向当事人道歉也已经于事无补,她成为了恶意攻击的把心,成为网络暴力的替罪羊。

反复的病情,以及无法控制的网络暴力,最终成为了压垮松饼君的稻草。在饱受网络暴力和质疑谩骂后,12 月8日,松饼君在社交网络上留下了最后的一句话——“很多事情都是没轮到自己头上,所以能在旁边为虎作伥,叫嚷熏天。”原本一个很励志的女孩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不知那些曾经质疑她病情的人,又将作何感想?

网络暴力屡禁不止其根源是因为人类的偏见永远不会被彻底根除。当人们对于“事实依据与我们的预断相悖,更倾向于抵触并抗拒。 这种种常见的心理机制,可以让人面对与观念相悖的事实依据,还依旧坚持之前的观念。”在《偏见的本质》中将这种机制叫作“允许特例的出现”。比如松饼君死了,所以她确实说了真话,但这只是一个特例,于是偏见持有者得以保留其对此类别之下其他事例的负面态度。奥尔波特称这种机制为“二次防御”,即当现实与大脑中的分类不相符时,眼前的事实被当作例外得到承认,而分类本身则迅速被再次封闭起来,防止它被危险地暴露在外。奥尔波特研究都提醒我们人性如此,偏见不可避免,但我们依旧有可能去理解偏见和歧视产生的过程,并试图去减少恶意和伤害。

《偏见的本质》于1954年首次出版,至今仍是研究歧视和偏见的标准著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对复杂的人类经验有着深刻的见解,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在偏见的根源和本质方面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奥尔波特在书中全面而深刻地审查了偏见存在的根源,其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其对个人和社区的影响。他探讨了各种各样的偏见——种族的、宗教的、民族的、经济的和性的——并提出了减少歧视的破坏性影响的建议。50年后的今天《偏见的本质》仍旧是偏见研究领域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当我们中的许多人正要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惊喜时,却发现奥尔波特早已在那里等我们了”。

 

ref:

https://space.bilibili.com/1774942/video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4354118/

故事FM:《肺癌女生的网络成名记:从百万人追捧到万人骂 | 故事FM》

北美留学生:《24岁波士顿女留学生:“当我得知自己肺癌晚期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星如雨8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ulip2003' 的评论 : 没错儿,本应如此。但她只有25岁,忽然发现只有5,6个月的时间了,肯定是不甘心的。她是把自己逼得太狠了一点。可怜她的父母,不知道该有多心疼。
tulip2003 回复 悄悄话 很早十多年前,就看过一个视频,上海的一个美丽的女孩,也是和楼主说的一般青春年华的女孩,癌症患者,述说病人没有病痛时,和正常人一样,看不出来有病,但病痛发病时痛的生不如死,必须打吗啡止痛。其实她有病,就应该远离网络,关闭博客,让自己心如止水,静养,不受外界的影响,也许还能多活些时日。群殴伤人,影响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调入陷阱,无法自拔,看她最后的留言,说 “为什么那样对她,” 其实她很在意别人的话,这也是她缺乏对自己的保护,虚拟的网络,不必较真。
星如雨8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网络上的消息传来传去,很容易失真,导致误会和歧视。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女孩和网友发生争执的片段被简化了,所以看起来就好像是女孩莫名其妙地被攻击了。直到我看见了最原始的故事源头,才发现激化的恶意在正反两边的粉丝之间产生。争到最后,女孩成了替罪羊。可叹。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好书,网络的时代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