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以后的人生曲线 司徒
作为一个在美国西海岸小城市工作的神经内科医生,转眼已经二十五年了。这些年下来,恐怕也见过了一两万名病人。每一位新病人走进诊室,我往往有三四十分钟的时间,坐下来仔细听他们的故事,问诊、做检查。但在谈话的尾声,我总是忍不住想知道一点他们生活里的细节——他们现在在做什么?在家里最喜欢做什么?有时候病人会谈到一些很日常的问题:
五十岁的人会问:“我最近记性差,是不是痴呆的开始?”
七十五岁的人会说:“我得了帕金森病,还能活多久?我该怎么面对?”
也有人问:“我七十五岁了,总是健忘,需不需要检查是不是阿尔茨海默?”
这些问题听起来各自不同,但背后其实都是对人生时间轴的一种隐隐的忧虑:我现在在哪一段?还有多少时间?接下来怎么走?
在我的病人中,不少是专业人士,但也有很多是农民、建筑工人或者其他体力劳动者。和那些靠脑力工作的人相比,体力劳动似乎更早刻下了岁月的痕迹。五十岁以后,工地上的工人、农场上的劳力,常常已经一身病痛:腰痛、肩膀痛,走路太多的人膝关节磨损,甚至不得不去换髋关节。对他们来说,五十岁的思维方式和一个律师、医生很不一样。他们更多地想着如何尽快在经济上获得自主,能够退休下来,从此放下沉重的工作,去钓鱼、去休养,这是一个极常见的愿望。这样的对比,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不同的职业背景,决定了一个人在五十岁以后怎么看待人生的下半程。
五十岁是一个特别的起点。这个年龄的人,往往站在人生与事业的高点。律师在法庭上最能言善辩,医生在病房里最沉着冷静。这个时候的身体,还能熬夜,还能负荷巨大的压力。五十到五十五岁,是能量与智慧最完美结合的时刻。
在这个年纪,男人们大多精神昂扬,满怀自信。即使头发略显稀疏,也可以靠一点增厚发丝的技巧,把形象打理得体面而年轻。眉毛稍稍修整或填补,看上去依旧是一个怀着憧憬的中年人,有着年轻人的锐气。至于五十岁的女性,更是能借助现代医学与保养,轻松让自己保持青春的风采。Botox 或者填充剂,让脸庞仿佛回到三十五岁;加上运动场上规律的锻炼,体态依然轻盈。心智的灵活与人生的阅历结合在一起,往往让人分不清她们的实际年龄。
然而时间不饶人。五十五岁往后,雄心开始减退,身体的恢复力渐渐下降。六十岁左右,人们第一次认真想象自己的退休和有限的生命。到六十三、六十四岁,这种思考更加清晰:接下来十年我要怎么过?是继续工作,还是去实现一些梦想?
六十五到七十岁,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少数人选择继续打拼,但多半不再是全力以赴,而是兼职、或者专挑自己喜欢的部分去做。有些人干脆放下,把生活的主轴转回家庭、旅行与爱好。这时候的健康状况还算不错,小病小痛多了,但吃两片药就能控制。
七十到七十五岁,是一段特别珍贵的时光。这个时候,赚钱的游戏已经结束,社会阶层也已确立。虽然身体有些问题,但思路清晰,脚步还算稳健。这是最后的“完整自由”时期,还能出国旅行,还能细细品味美食,还能和家人朋友畅谈。很多人说,这五年是人生最后一段真正自由的岁月。
七十五岁之后,重心开始转移。疾病和衰老变得更频繁,生活的挑战增加。这时候的人生,不再是追逐远方,而是回到身边的小世界:陪伴、友情、家庭、灵性,还有日常里一滴一滴的温暖。有人在病痛中依然保持幽默,有人靠着家人的陪伴找到慰藉,有人则在信仰里获得力量。
从医生的眼光来看,五十岁以后的人生,就是一条从盛到衰、从外向内的曲线。五十岁是力量的展现,六十岁是思考的开始,七十岁是最后的自由,而七十五岁之后,则是与疾病共存、与人生和解的阶段。
这不是悲观,而是一种温柔的提醒:人生的每一段年龄,都有它独特的意义,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