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谷过客

从一个过客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世界。
正文

比特币及区块链浅说(一)

(2016-06-17 14:54:37) 下一个

老王在门口摆了个烧饼摊,生意异常红火。一日,老张正好路过老王的烧饼摊,阵阵香味使他顿感饥肠辘辘,于是上前问老王买烧饼吃。

待热呼呼的烧饼拿上来,老张才想起自己没带钱包。正欲离去,老王忽然说,我刚刚开了个比特币账户,你要是有手机付我比特币也行。

老张说太好了,我也刚从朋友老钱那儿得到了一些比特币,还不知道能买些什么货物呢。既然你收,那我今天就来试上一试。

老王拿出了自己的手机,给老张看了自己的比特币账户地址(其实是一个大家司空见惯的二维码)。

老张扫描了老王的二维码后,手机上的比特币软件显示出“即将付费给老王,请输入付费金额……”等字样。老张按照提示,在输入6元之后按了“确认付费”键。

几乎是同时,老王的手机上显示“有来自老张比特币……,此交易正在处理中。”此时,老张的钱尚未进入老王的账户内。大约十分钟后,老王的手机上再次显示“来自老张的比特币已被核实”等字样,此时,老张的比特币已被正式转入了老王的账号中。

表面上,这个过程和我们使用微信支付、苹果支付等服务差不多。但实际上,比特币的实现机制与前者完全不同。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全新的技术革命,这次革命将会猛烈地冲击我们当今的金融世界,改变人类未来的行为方式。

要说清楚比特币的原理,还得从钱的基本定义开始。

一、什么样的物品能够作为钱来使用?

人类最早的交易是物和物之间的直接交易。你有一袋米,我有一只羊。你要羊,我要米,好,米给你,羊给我,两厢情愿,公平合理。这种原始交易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交易人面对面直接交易,背后不需要银行、信用卡公司之类的金融机构从中揩油,也不用担心账号中的钱会被人盗走。但其缺点我们在政治经济学中早就学过了,那就是极其的不方便。比如说,我现在有一只羊,你有一袋米,可我想要的是一罐泡菜,交易就没法进行了。或者我想要大米,但现在不要,过一阵才要,亦或我不想要一袋米而只想要半袋。由于物物交易的局限性太大了,所以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一种代用品来进行交易。

最早作为交易代用品的东西有盐、贝壳、珍稀鸟类的羽毛、沙金、石头等等。当我想要泡菜而你没有的时候,我可以用羊来换你的贝壳,再用贝壳去别人那里换泡菜。这个过程咱们太熟悉不过了,前者称作“卖”,后者称作“买”,贝壳便是买卖双方都必须使用的货币。

从贝壳、羽毛这些物体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货币所必须具备的几个主要特征:1)稀缺性2)可分性3)稳定性4)不可复制性5)便携性。

从古至今,担当过货币职责的东西有很多,包括金银铜铁等贵重金属。这些物品基本上都能满足货币的前四种特征,唯独在便携性方面不够理想。古人出门购物时得用绳子把铜钱串起来背在身上,我们现代人连钱包里多了一些散落的硬币都觉得不方便,更不要说身上背着一串铜钱了。为了实现便携性,金属货币渐渐地被纸币所取代。

纸币可以较好地满足便携性和可分性,稳定性也还说得过去,但是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却是纸币的硬伤。

人类靠着两项利器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一是技术的进步,其二是权威机构的监管。

技术的进步使得纸张的耐久性提高很多,从而保证了你今天手里的纸币再过一百年后也依旧会完好无损。印刷质量的提高则使得伪造纸币变得极为困难。如今的纸币上除了水印,还有镀铝金属线,使得伪造的成本变得更高。

但是难归难,并非完全不可能。为了保证纸币不被任意复制,政府就必须介入,制定相关的法律,宣布私自印钱为非法,并且将愿意铤而走险之徒锒铛入狱。

二、我们在使用电子货币吗

让我们跑步进入电子大数据时代。在这个时代,很多本来是以分子形态存在的物品都改以比特的形式存在了。像声音、影像、文档、财产(如股票、债券)等等。自然而然地,人们就会想到用电子的方式来制造货币。

也许人们会想,现今我们不是已经在使用电子货币了吗?我的工资直接流入我的银行账户,我买东西时刷的是信用卡,我还信用卡账单时走的也是网上支付,在这些交易过程中,钱完全是以比特的形态在流动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今的货币的确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电子化。但是这种电子化并不很彻底,因为它实际上是纸币的一种替代品,并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举个例子来说,你能从美国带电子货币直接去中国使用吗?不能。要想把美国的钱拿到中国去用,你得在美国有银行账户,到中国后,你得找到和你的美国银行有业务往来的中国银行,然后到那家银行的ATM机上取钱。注意,即使是这样,你依然会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一天所取的钱不能超过多少,还有,每取一笔钱就得交一定数量的手续费。

电子货币本来是为了更高的便携性而产生的,可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这种所谓的电子货币的便携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低于纸币:我不能想带多少就带多少,不能想在哪儿用就在哪儿用,最让人窝心的是,无缘无故地还得被银行克扣掉一笔手续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类电子货币其实只是纸币的替代品,每一单位的电子货币实际上是和相应的纸币挂钩的。为了保证货币的不可复制性,我们必须依赖于权威机构(银行和政府)来实现货币的流转,而这种依赖不可避免地会给我们带来限制,并被光明正大地克扣手续费。

所以,要想实现货币的真正电子化,就得想办法甩掉这些中介机构,实现“我的货币我做主”的人类大同梦想。

三、电子货币的基本要求

在我们甩掉了银行及政府这一层中介机构之后,我们会发现,电子货币可携带性的边疆会被进一步拓展。

在货币被电子化之后,它可以被存储在一切可以存储比特的地方,像硬盘、U盘、网盘,也可以像电子文件一样很方便地用协议传送到网络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只要是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有电子货币的存在。

电子货币将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纸币虽然已经有了很高的稳定性,但是意外依旧会时而出现。比如说纸币有可能不慎被火烧毁,有可能被淘气的小孩撕掉,还会因频繁的使用发生破损。电子货币则完全没有这些缺点。可以说,电子货币是一种永不折旧的货币。

在可分性上,电子货币比金属货币或纸币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对于金属货币来说,人们需要用物理手段将大块的金属分割成小块来使用,而切割是有精度限制的,并且也会带来损耗。对于纸币来说,人们采用以小面额的货币兑换大面额的货币来解决可分性问题。但是这样做也不很理想,一是麻烦,二是有的时候在小面额纸币存量不足的情况下交易的正常运行会受到影响。

电子货币的可分性怎样呢?答案是非常优越。把大面额的电子货币分成小面额的,就是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比如,你手里有50单位的电子货币,你可以随意选择一个小于50的数字去购买商品,这个数字可以是5,2,甚至0.5,0.002。在你购买完商品之后,你手里的货币量就变成了50 – 5,50 – 2,50 – 0.5,50 – 0.002,简单易行。

怎样解决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呢?这可是电子货币的两项先天不足。在虚拟的电子世界里,制造比特产品实在是太容易了。一部电影,一个电子图书馆,一个大型软件的复制都不是什么难题,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只代表财富的数字呢?

为了使电子货币具有与它自己的本性相逆反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人们想出了另外一种办法:记账。

记账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给出财富流动和变化的全部历史。有了这个历史,任何人都可以从第一笔交易查到最后一笔交易,从而推算出每个人当前所拥有的财富。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定老张、老马、老王每人各从山西煤老板老钱那里得到了10元钱(为了您读着顺嘴,这里把比特币的单位换为大家熟悉的元),他们既不用纸币也不用硬币更不想用银行转账,而是采用记账的方式来进行交易,最后统一结算。下面就是他们所记的流水账:

第一笔:老张从老钱那里得到十元钱

第二笔:老马从老钱那里得到十元钱

第三笔:老王从老钱那里得到十元钱

第四笔:老张花三元钱从老马那里买了一把镰刀

第五笔:老王花一元钱从老张那里买了一块肥皂

第六笔:老张花六元钱从老王那里买了一个肉包子

……

有了这份清单,我们就能推算出这些人现在账号里的余额。比如,老张共参与了四笔交易,最后的余额为 10 – 3 + 1 – 6 = 2。

现在,如果老张说我想花5元钱从老王那里买一串鞭炮,我们就可以从上述交易历史中得出他的余额不够的结论。

为什么要用交易历史来推算每个人账号里的余额呢?在每笔交易完成后,直接把余额记录下来不是更加简单吗?

这样做的原因是:余额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篡改起来相对来说较为容易;而交易历史是一笔接一笔的记录,假如所有的交易都是编号的,那么如果你想篡改过去的某一笔交易,就不得不改变自那以后的所有记录,实现起来更为困难。

这就像一块块砖头,当它们散落在地上的时候,拿走一块很难被人察觉。而如果把它们垒成一面墙,要想抽出其中一块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就难得多了。

由于余额被篡改的风险很大,所以我们只能委托一个权威机构来保存它。很明显,这些权威机构就是我们天天赖以生存的银行、理财公司和信用卡公司。

而我们是想甩掉这些中间机构的,以便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再以记录余额的方式来管理账号了,那样做非常危险。

没有了中介机构,谁来帮我们记录和核实交易历史呢?答案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对,任何一个地球人,只要他/她愿意,都可以成为交易历史的记录人员。

听上去好像很玄,一个普通陌生人怎能保证记录的公正性?

是的,当你在网上随便对一个人说“请你帮我记录这笔交易”时,对方能够公正记录的可信度是极低的。

然而,比特币的交易记录却是建立在一套设计得非常精美的协议之上的,这套协议的名字叫区块链(blockchain),它保证了即使是成心想在记录上做手脚的人也很难实现其目的。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