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谷过客

从一个过客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世界。
正文

没想到那竟是中国三大球的巅峰期

(2016-08-16 17:10:25) 下一个

那时候电视尚未普及,谁家要是有个十二吋的黑白电视,不把邻居家的娃羡慕得口水流得湿透了红领巾才叫怪!电视图像就更没法提:要彩色没彩色,要高清不高清,连直角平面的屏幕都还没发明出来。画面通常是叠加了好几层的重影,有时飘忽不定,有时漫天雪花飞舞。偏偏就是这样的画质,传来的却总是振奋人心的现场。女排就不必说了,三连冠、五连霸,看得人血脉贲张、扬眉吐气,浑身上下的骨头节没事就 “咔、咔”作响,全身躁动得总想找机会伸手拦网或跃起扣球,并幻想着那球要是狠狠地砸在对方选手的身上,准会一锤定音地将其撂倒,十五分钟之内休想起身。

学校的老师们虽然对于我们的功课毫不放松,但是一遇到女排比赛,就让我们自习,结果被很多脑筋灵活的人摸到了窍门,跟着混到教研室里去看球,同时享受一下学校里唯一的一台进口彩电!老师们对于这种现象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不怪罪那些学生,还鼓捣他们在比赛时一起高呼加油口号,为中国队呐喊助威,好像我们这里威武雄壮的助威,会通过电视被装载到电波上,发送至遥远的比赛现场。

喊号子的人当中,气势最为非凡的当属体育老师,他从不坐着看电视,而习惯于将一条腿立在地上,另一条腿踩住一把椅子,拳头攥的紧紧的,一到比赛进行到最紧张最难解难分的时刻,就面红脖子粗地奋力挥舞双拳,胸腔中同时会迸发出闷雷般的助威声:“中国队,砸!”

说来也怪,每逢情势对中国队不利的时候,只要这位体育老师将那“中国队,砸!”的助威号子喊得再磅礴雄壮些,中国队准能化险为夷,转败为胜。一场比赛打完了,当女排姑娘们在场上抱在一起庆祝胜利的时候,很多老师也都哭得泣不成声,连“赢了赢了!”这样简单的句子都说不利落。

女排的比赛激动人心,男足也毫不逊色,他们几乎场场都能打出风格、打出水平。在第十二届世界杯的预选赛上,中国队先以3比0击败亚洲冠军科威特队,后又以4比2的比分击败亚洲劲旅沙特阿拉伯队。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比赛中国队上半场先失两球,下半场却连进四球反败为胜!那时的足球,真能让中国的爷们儿个个挺胸抬头朝前看!本来一只脚已经踏进了世界杯的大门,没想到中国队由于经验不足遭人背后暗算:沙特队在与新西兰的比赛中故意放水,制造了0比5的假球比分,硬生生把新西兰的积分拉得和中国队平起平坐。在附加赛的比赛中,中国队以1比2负于新西兰,饮恨狮城(中国对新西兰的附加赛在新加坡进行)。

看完这场比赛,我回家后就愤愤地写了一篇日记,大意是中国队大可不必气馁,只要埋头苦练,卧薪尝胆,在那并不太遥远的未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梦想就会变为现实。你们这次虽然失败了,但在我的心目中,你们已经冲出亚洲了。只要能保持住这个势头,将来就没有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能挡住中国体育前进的脚步!

女排男足的比赛让人荡气回肠,女篮的比赛也同样精彩纷呈。当时的女篮,名副其实是世界一流球队,在身高马大的洋运动员面前毫不逊色,首次参加奥运便先后打败了澳大利亚队、南斯拉夫队,在争夺三四名的比赛中与加拿大队一决雌雄,最终以63比57的比分获得铜牌。在后来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她们更上一层楼,一路过关斩将,在半决赛中以大比分战胜古巴队,只是在与独联体队争夺冠军时以66比76败北,屈居亚军。

再说当时的男排,在亚洲赛场上所向披靡,打遍天下无敌手。在国际体坛上,他们同样是世界各大强队不敢小觑的队伍。即使是与当时绝对的霸主苏联队对阵时,中国队都总能死死地咬住比分,每一分、每一个发球权都来回数次拉锯,即使最终落败,比赛的精彩程度也丝毫不亚于冠亚军的争夺战。当时男排的队员,每人都有一手绝活。他们技术多变,战术更多变,不但对“时间差”这类技术运用娴熟,并且率先发明了“后排进攻”这种现代排球最流行的进攻型打法。虽然男排的最好成绩由于种种原因只停留在世界杯第五名,但在当时他们为全社会带来的影响却远远不是这个名次可以衡量的。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当时有一句响当当的口号叫做“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据说就是北大学生在观看男排比赛之后因热血过于沸腾而脱口喊出的

唯一没有太多亮点的是中国男篮,不过那时的男篮拥有身高2.28米的高大中锋穆铁柱,正是他无与伦比的身高,让人们对中国篮球的未来充满希望。

小时候看球只知道看热闹,没想到看的居然是中国三大球的巅峰期。从那以后,激动人心的比赛渐渐少了,精彩纷呈的场面慢慢没了;后来,势均力敌的对手变多了,出线变得困难了;再后来,观众的遗憾声多了,惋惜声多了;再再后来,连小组出线都变成让人奢望的事情了。

要是鲁迅的小说《风波》里的九斤老太如今还健在的话,一定会拿起破芭蕉扇敲着凳脚不平地发出议论:“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小组都不能出线,这还叫做比赛吗;从前的比赛是这样的吗?从前的比赛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这样的比赛,我这种老朽不看也罢了。”

好在如今社会进步了,像九斤老太这种抱残守缺的老朽也应该早已绝迹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文革时代,营养不良,但是体质运动还是普遍的。改革开放以后,都市化死读书向钱看,人都糠了宅了。虽然现在吃得好,人口也翻番。还真没有文革的时候有足够良好的兵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