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新年之际,我没有再写新作,而是花了些时间重读自己过去一年的博文。我的一个好朋友说,一年的酒还不够醇,坚持写,十年后我给你出个集! 想象朋友拍胸脯的豪迈状,我知道这是曹操的"望梅止渴"之计,不上他的当。再给我十年我也拿不出像样的几篇,还是顺其自然,不设目标更明智。朋友喜欢读林语堂,他说希望我也学学林氏幽默,让文字的趣味有所提升。
我读书实在太少了。可以说成年后的我一直被各种"生存压迫"所困扰,几乎没有沉静下来好好地读什么书。对大名鼎鼎的林语堂也是只闻盛名,零星扫过他几段只字片碎的经典名言,看过印象并不太深的"京华烟云"电视连续剧,隐约记得哪里读过他与赛珍珠的友情与疏远。既然朋友提起,我就有了兴趣去了解这位大师。到了我的年龄,了解一个人除了看世界对其的评价,除了读他的作品,还多了个年轻时不懂去在意的地方: 考察他的婚姻与家庭。
正好手头借了本书,专述民国名人的原配们的跌宕人生的。读了鲁迅与朱安,郭沫若与张琼花,徐志摩与张幼仪,李叔同与俞蓉儿,正压抑得透不过气,终于迎来了两个有了温暖和希望的故事: 胡适和江冬秀; 林语堂和廖翠风。两对夫妻都相守白老,除了惧慑于江冬秀的凶悍和感念于廖翠风的大气,更是得缘于胡适,林语堂温良的品格,集爱情与责任于一体的认知,顺服命运的智慧并善用诙谐优化生活的能力。
我也喜欢上了林语堂。"薄情不可怕,就怕薄情有文化",胡,林并非圣贤,也不是柳下惠,心中也有挚爱。但在多数人只会要么向封建礼教低头,要么以泛情泛爱来反叛的两极间徘徊时,他们却在婚姻磨合中悟出了生活的本质。除了他们多了点耐心,多了点理性,更有,他们除了讲情,也重义。
美好的婚姻也是躲不过遗憾和残缺的。胡适的小儿子胡思杜在大陆自杀离世让人叹息,感慨君子谦和,温润清澈如胡适者,也奈何不了孩子的特立独行。而我作为两个女儿的母亲,更受到的震撼却是来自选择结束生命的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的故事。联想到林语堂文采中流露出的恬淡平和,清幽哲思,简直觉得让这样的打击发生在他的人生,实在就是造化弄人,百思不解。
林如斯是林语堂引以为豪的长女,人如其名,美丽如斯,聪慧如斯。有说”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是林语堂笔下和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而姚木兰就是林语堂以林如斯为原型创作的。在如斯正当年华时,林氏夫妇为她物色了才貌俱佳的华人青年医生。在订婚前夕,如斯却与一美国青年私奔,惊呆众人。尴尬不已的父母咽下苦果后,打起精神接纳女儿。结果如斯所追求的浪漫神圣自由的爱情不过是噩梦一场,以全然失败告终。心碎神伤的如斯陷入懊丧和抑郁中不能自拔,精神世界开始崩溃。后来的日子她始终孤身一人,无法再相信人性。虽然有父母的劝导,还是不敌无尽的心灵黑暗,49岁自缢身亡于工作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年迈的林语堂深受打击,于5年后撒手人寰。
再读,读到林"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无为之治,信马由缰";"在巴黎,他帶女儿们去夜总会,看脫衣舞,半夜才回家";我不禁疑问:纯西式的放养,完全以自由和天性为本,不经任何修剪地成长,是不是更优越的养育?真正西方的精英教育也是很严厉的,这是我读狄更斯的作品,知道贵族寄宿学校让男孩子们洗冷水澡锤炼意志的细节里知道的。
父母究竟有没有责任在三观方面引导孩子,又如何引导? 当今无神论的精英们引领下的世界所滋生的种种时髦理念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来扫荡和摧毁传统价值,怎么让孩子们面对诱惑或霸凌,也要坚定地保守"蒙神喜悦的心灵"? 我们是不是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在随心所欲的路上走得太远了?子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我们怎么尽责地保守它,实在任重道远。
讲求"生活的艺术"的林语堂,被誉為是中国的幽默大师的林语堂,我丝毫不怀疑他对女儿的挚爱,和他追求自然纯真的信念。只是生活本身是骨感的,更多的时候我们乃是需要含辛茹苦,负重前行。苦累中的人生,责任和奉献更应该被我们尊重,而不尽是诗意和幽默。
林如斯为什么要逃婚? 如果她的家庭如众所描述般开明,性灵,那有困扰纠缠可以跟父母交流呀。我家大宝摔了跤,我说让妈妈看看有没有伤破,她捂着腿说:"妈妈别看,我不怕自己身上疼,但我怕妈妈心疼!" 连孩子都知道心疼父母,成人难道不懂责任,不知自己行为会给父母带来伤害?! 这里似乎有外人未知的隐情。一直都提醒自己,只评现象不评个人,只要同情不要论断,更不要轻易评论别人的家庭。隔着窗帘,你并不知道人家真实的生活,议论也多是妄议。但林如斯的故事却让我破了例。可能有女儿的妈妈太敏感,太能想象有女儿的父母的爱与痛。如斯是那么不幸,看不到希望的苦,她已挣扎承受了很久。无可争议,这样的结局是挫败。
这时再读林语堂充满智慧的名言,就有丝丝鸡汤的味道了。唉!我们谁又能做得了他人的心灵导师呢?!耳旁响起"那劳苦担重担的,到我这里来,我必让你得安息"。只有说这话的才是我信赖的。我只能告诫自己: 养育孩子是路漫漫,雄关无尽...天下父母惟愿孩子幸福,但也只有做了父母才会深深体会其中的诸般无奈和乏力。我愿我的孩子遭遇柔弱时知道信靠真光真道,跌倒了还能爬起,重新得力。
突然觉得缺乏语言技巧,没有幽默素养的先生其实给了我更重要的东西。曾经抱怨他未雨绸缪,杞人忧天; 不喜他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厌烦他认真,刻板,一丝不苟。理工头脑的他从不伤春悲秋,四季阴晴对他更多地意味着孩子的衣着冷暖。突然渴望跟他更紧密地并肩齐挑,不留任何遗憾地贴近孩子,关爱孩子,在并不是常蓝的天空下同他合力为我们的家遮风挡雨。突然知道,生活的艺术其实是活出来的,而不全是写出来的。
至于幽默,是智商,是天赋,有,固然可爱,没有也不急强求模仿,只怕火候未到,东施效颦。生活有时非但不幽默,而且残酷到尖刀直刺你最柔软的地方。跟不苟言笑的先生在一起,被他提醒被他训,少了轻狂少了醉,换来的是每晚躺在床上,睡意迷糊中瞻前顾后时,能象从前的打更人那样吼上一嗓子:"平安无事啰!" 值! 平安无事四个字里包含了多少责任,多少付出,多少心思,多少深沉,多少真知,多少灼见。我祈祷我一生都不远离这四个字。有这四字伴我一生,即使少了诗意,缺了幽默,我还是能将此生自视为圆满的。
平安无事就是生活的艺术,你的很多思考都是正确的。孩子是我们人生最好的朋友,珍惜他们带给我们的一切吧!
你就做你自己就很好,
我鼓励任何人多读书。据说写《飘》的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把整个图书馆的书都看了(但愿是个小图书馆)
孩子教育很复杂,让孩子充满好奇心,爱读书,努力做好重要的事,有自信就相当好了。
我赞成平安无事是件很大的祝福。
我的两个女儿性格也很不同。家教极其重要,引导不引导,引导的方向和程度,对孩子有很大影响。我是觉得孩子的性格,使他们对父母的教导产生不同的反应。
思韵一般都在周末发博客,所以我星期一回来必要到你家查看 :) 你写了那么多好文,整理修改一下,完全可以出版。
荔枝,你的观点和觉晓一样,她也如此疑问。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孩子的天然性格,父母完全无能为力?
我的两个女儿性格不同,我非常想知道后天环境的引导,有无作为?
如果我们的探讨对你有一丝丝的启发,我就觉得值了!
大家都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和长进,祝妹妹开心每一天!
你们这些文青啊,永远懂不了没文化人的好!
思韵,这可是你的不是了,自由派与信教是水火不容的吗?我就是欣赏自由的,保守的,基督的,天主的,佛的,道的,不着边的(随寻极光)和接地气的(溪边洗脚)都可以和睦相处,可以做朋友。
周末愉快!
宁宁成了众人夸,溪边你也是,几句话一说别人就知道你是有趣的人!
哎,你对婚姻看得也过分通透了吧!文人墨客不靠谱地追求那份感觉固然遭人厌烦,但婚姻里的用心经营,还是会大大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也是我的愚见。要学你的大智若愚,还有一长段的修炼!:)
很欣赏“我胖我的”的思维方式和留言态度,学到很多东西。
最赞的是宁宁的留言,方方面面都赞。我早先就来过,没吱声,要不是宁宁说了,我就把话憋回去了 : )
记得我在思韵这里的第一个留言是“你的文字里有soul!”。我的感觉,思韵是一直在做soul searching,所以我说思韵是用心生活,用心写的。但我今天要说的是,soul 也许可以searching,要写出来,怕会变味吧?这东西,也许只能对知音言,但知音又是一切尽在不言中,那么结论就变成,不是不可言就是不必言?哈哈,一家之言,也是一种愚见 : )
来这里的都很文艺,我实在不够份,说点下里巴人的。就我个人来说,对婚姻的顿悟来自一篇70年代末的文章,作者说曾问过一位农民,怎么可能对未来的媳妇没什么个性、文化、思想上的要求。那位农民答道:婚姻不就是结婚生孩子,过日子吗?双方性格合得来就和和气气过一辈子,合不来就打打闹闹过一辈子,没有区别。我们农村医疗条件差,生产是个难关,弄不好就母子都不保。所以我们就是挑盆骨宽的。
我当然不会把盆骨宽度换成身高来选择。但我真的感觉从那以后,我对婚姻彻悟了 : )
别笑话我啊!
另外和“风和气清”网友贫一句。你说“胡适头脑清晰,眼光长远,有做人做事的大智慧,但他写的新诗却一点诗意都没有”,那都是被你这样的山“风”吹乱的呀!
宁宁说胡适痛哭那段让我动容。看得清醒远大的人是孤独的,永远都是!
我的思想略贫乏些,其实我写文初衷就是农家大哥所总结的。但我唧唧歪歪,连圣经都不敢提,一来真是畏惧世道的左风当盛,二来更是怕失去你和宁宁这样我诚心看重的网络友情。所以文显拧巴了,但我心里并不纠结。我的价值观很少动摇。
你看,蒋中正也被你们说了,胡,林两位大师都被你们说了,所以啊,我也不该太在意被纠正,是不是?!:)
我看胡适老年与江冬秀的合影,两人笑容可掬,自然无伪,不象是全然痛苦熬过来的。其实如果对生命中的对方有怜惜,有道义,有时真能经营出感情的。江冬秀曾经指着胡和一帮文人朋友大骂:等我学了文化,我也要写,让世人看看你们的真面目!我觉得她是可爱的。而胡适爱过的才情女子有的也无非是比江冬秀多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已。胡适的"妻管严"除了宁宁说的"懦弱"和胖胖说的"名誉衡量",可能他也真有服气发妻的地方呢!
好喜欢跟你们聊。以后不写你好我好,不疼不痒的东西了。就写点抛砖引玉的,然后大家聊,好不?
好啊~~~
在如蓝的文化沙龙里,咱俩也是电光火石的相撞哈。
蒋总统那副挽联,在我看来,不是“不完全说的通”,而是完全说不通。文理不通,文和理都不通 :)
胡适和吴晗,这对师徒最后人生道路的迥然不同,充分反映了人性之复杂。胡适先生对社会,国家,政治,以及文化走向的认识一直远远超过他所处的时代。然而他的“低调救国”,“矫枉必须过正”,又为他在当时的社会招来来颇多的诟病,并且让他“严重掉粉”:)。吴晗在他风华正茂的年代里,一直追随着也代表着最进步的也是最热血的思想,但最终不止他个人结局极为悲惨,他作为新政权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也真脱不了为虎作伥的干系。胡适在1949年力劝吴晗去台。当他派去北平接众多学者逃离大陆的飞机空空地降落在南京的时候,听说胡适当场痛哭不止。后来我每次想到这一段,都极为钦佩胡适先生超凡的远见。
其实,他们对婚姻的态度,与伴侣的互动,这都是子女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身教,有时候比言传更直接。
林语堂的小说是用英文写的.看过翻译成中文的,感觉他没在北平生活过,细节描写上有点欠缺,人物也不够丰满. 因为林是当时唯一能靠英文写作在美谋生并成功的作家,很受国人尊重,张爱玲也曾想和他一样. 林的杂文散文有些哲理,可能和他学过些哲学有关吧,但是我更喜欢读梁实秋和周作人的文章.
胡适头脑清晰,眼光长远,有做人做事的大智慧,但他写的新诗却一点诗意都没有.
胡林两位在婚姻上的坚守是成功的,而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放纵和迁就却彻底失败。作者从两位名人的成败教训中,悟出了子女教育的真谛,希望自己也能在婚姻上多些情义,多些坚守,而在子女教育上多些原则,多么难能可贵!
交流使人进步。大家的讨论都很有启发!
我一直都觉得婚姻的稳定(且不论幸福与否),甚至是一个人一生的稳定,其实与环境还是爱人甚至是爱情都关系不大。当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或是有一个糟心到极点的配偶,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除去这样极端的情况不提,婚姻的稳定其实取决于当事人自己,并且取决于他的性情更多于他的教养,或是“责任感”。天性平和恬淡的人,相比充满了幻想和躁动的人,更容易有比较稳定的生活。好多时候有责任感是一回事,能不能忍受漫长平淡的生活并且甘之如饴又是另外一回事。
不过话也不能说的太绝,因为离婚实在也不能说明什么。婚姻的事,没有一个common standard. 在上个世纪新旧文化相冲撞时候的婚姻就更加难以评判和论断。蒋总统送的这幅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虽然褒奖的莫名其妙,却在无意中准确地展现了胡博士纠结的一生。胡适先生一生中遇见的才华性情俱佳的女子不少,他也不是没有动过真心。之所以最后从一而终,除了原配的凶悍以外,恐怕更多是因为胡适先生的软弱和过于贪恋”圣人“的虚名。胡适先生是个大好人,但恐怕不是一个好的爱人。我这半生,在思想和待人处事上受胡适先生的影响最大,但在婚姻和爱情上,胡博士也不过凡人而已 :)
说到幽默感,如蓝你不缺乏幽默感啊!你的好几篇文章都让我会心一笑呢。比如你和你老公在车里因为地图吵架,还有你在他和女儿们照片上的题词,都很有趣。让人捧腹是幽默,让人莞尔也是幽默。你有幽默的一面。
如果还能允许我再多说两句,放胆直言,我觉得你的文章是缺少一点什么,但不是幽默感,而是一点点成熟。你多了一些三十岁的热情和执着,少了一些四十岁的通透和平淡。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这就是真正的你。就像小胖同学说的,文章乃本性的体现,刻意改变就不好了。也许几年以后你会自然地有所变化,也许不会,都没有什么不好。成熟固然让人舒服,赤子之心却也十分可贵,而后者正是我们喜欢你的最初的原因。
我欣赏胡,林两人在婚姻上自我约束,自成方圆,他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是承认规矩的。
在养育孩子方面,同样需要规矩。他们可能失去了部分该守的传统。我不完全赞成表面化的西式"开明"。中国式教育失败了,是因为太功利短视。但西式的开明,太强调个体,实际上是把父母修理小树的责任放弃了。尊重孩子的天赋和兴趣,但是三观方面绝不含糊。也许对三毛和如斯这样的敏感孩子,父母的强势坚持比一味的宽容理解更是解药。我不赞成只跟孩子做朋友,这爱不够浓烈。
那什么是规矩呢?我认为上天已经给我们清楚地定下了。只是我们用自己的聪明去抵制而已。世道混乱,孩子心智会困惑,父母必须坚定。
最后我写的劳苦担重担,也是强调为人父母是不简单不轻松的事业。不是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幽默幽默的,生活更是严肃的。
以后写文我会记住这次的教训,清楚摆出我的认知,给懂得的读者。不要为躲避不同声音而模糊躲闪,成了困境中的冲撞。读者的眼睛很明亮。
有意思的一点是,林太乙所说的中西和蒋中正所说的新旧其实有所重叠——在胡适和林语堂那一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五四以降,西方的往往是新的,中国的往往是旧的。但是这个二元模式其实有问题:旧的东西不是不变的,特别是对于有传统的文化来说,现在的每分每秒都是传统的一部分。我们是延续的,当然是有所断裂的延续。我个人认为,你对胡和林的风范的解释,“面对新思潮,既拥抱也不迷失,对传统旧文化,去除了伪劣,也不是一无是处”,比蒋中正对胡适的评价要通达。他那两句话在我看来是形式大过内容的,而且不完全说得通。
我一直对林很有好感,对胡不太知道,直到好几年以前看到胡适给吴晗的信,给吴在明史研究上——从具体技术到抽象方法——给出很多建议。当时就觉得,吴晗真应该好好跟着胡适学习,同时一想,这对师徒倒是走了相似的道路。回到你这篇文章,这恐怕也是本性?
非常享受和你的交流。
---写作,是技能与知识与才华与表达的浑厚体。
---组织、掌控、布局、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素描加色彩。
这些要学习。---会写字,不等于会写作。
就像绘画,先从构图开始。----没有整体构图,你要干什么呢?
费劲、费时、费力。 写出是费劲,自己都一头三不知。
一看,就是读“新约”后遗症。
思路是人的脉,脉象不对。心血就是乱、燥、散。
-----,一篇作品,输出一个主题。这是作品。
--所以,训练、留存、让时间炼炼。方生有意境、表达的作品。
你说的"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我还没太明白这个“新”“旧”概念的分界在哪里,以及这个二元模式的合理性。但是,你这个话让我想起,当初看林太乙的书,封面上写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当时我就大惊:这个东和西各自指的是什么呀?她其实也没怎么说这个。
雪白小兔,波城冬日还有其他读者,一并谢谢你们!
我觉得婚姻生活里两个人本性的磁场如何相互作用,要比每一个个体的本性如何,对后代的影响还要大;同时这个磁场如何运作,在后代眼里——因为其各自本性不同——就是见仁见智了。太乙对父母婚姻的评价是(大意),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如何能和这样的一个男人一起生活这么多年?当年他并不想娶她,可是她认定了他,两个人一起过了这么多年,结果还不是很好?可是这个情况在如斯眼里未必是这样的。当然,这完全不是说林语堂的婚姻和如斯经历有啥因果关系。
最后,给思韵:文为心声,啥样的心性写出啥样的文章。在我看来,不必以诗意、幽默为标准或者追求——那些只是韵味的两种方式,不是全部方式。能否传递心声、表达心性更重要。达到了就有韵味。
从LaoxiangPAPA留言的最后三个字,和主流媒体的真诚提示,我知道他们俩真读懂了。我是犹豫的,因为这是羞谈信仰的时代。我在多篇文章里提过,我崇尚自由独立的思考,我甚至不能忍受教会生活的枯燥。但我越来越看到自由左风呼啸刮来,凶猛气势之不可挡。我也看到在谈道德和不谈道德之间,我与许多人隔着的距离还是归根于信仰。
我想用最"去宗教化"的温和方式,写出我自认为的"天地间的底线"。主流媒体的提醒好,我不会流入条条框框的单一思维,那是愚昧,正是这种愚昧阻碍了那么多才华出众的独立思考者靠近信仰。
另外我也确实不知道,精神健康究竟有多少来自于基因,多少来自于环境,因为不肯定,文章也显得散了。欢迎大家探讨!
这么厉害的你如果能脱离“神”的束缚,让思想更奔放和自由,也许会看到更多,更深的东西。虽然我相信对神的信仰在你内心孤苦无助时帮到了你。但每个人都有虚弱的时候。
----------------------------------
顺服命运的智慧并善用诙谐优化生活的能力。
现代的观念和开明的环境带来的人心宽容,就是允许人们犯错误和改正,其实人是有自我更新和自愈能力的。
林如斯的遭遇象背叛之背叛、自由偿还之自由的故事。人生失败一次本来很自然,可要是众目睽睽之下,或带有鲜明的戏剧性,那就难于反转了;如果当事人再心性高傲,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反而要付出很大代价。感觉林如斯象是得了抑郁症,只是那时还没有认知,父母再有才华但不是医学专家也束手无策,因而无法对症下药,无从医治心病。
思韵的读书观影最后都要归于个人生活的思考,真的很会吸收精神营养。
美好的婚姻也会有遗憾和残缺,养育孩子,任重道远,无论富贵贫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