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木兰之殇"
文章来源: 思韵如蓝2017-01-13 06:42:49

圣诞新年之际,我没有再写新作,而是花了些时间重读自己过去一年的博文。我的一个好朋友说,一年的酒还不够醇,坚持写,十年后我给你出个集! 想象朋友拍胸脯的豪迈状,我知道这是曹操的"望梅止渴"之计,不上他的当。再给我十年我也拿不出像样的几篇,还是顺其自然,不设目标更明智。朋友喜欢读林语堂,他说希望我也学学林氏幽默,让文字的趣味有所提升。

我读书实在太少了。可以说成年后的我一直被各种"生存压迫"所困扰,几乎没有沉静下来好好地读什么书。对大名鼎鼎的林语堂也是只闻盛名,零星扫过他几段只字片碎的经典名言,看过印象并不太深的"京华烟云"电视连续剧,隐约记得哪里读过他与赛珍珠的友情与疏远。既然朋友提起,我就有了兴趣去了解这位大师。到了我的年龄,了解一个人除了看世界对其的评价,除了读他的作品,还多了个年轻时不懂去在意的地方: 考察他的婚姻与家庭。

正好手头借了本书,专述民国名人的原配们的跌宕人生的。读了鲁迅与朱安,郭沫若与张琼花,徐志摩与张幼仪,李叔同与俞蓉儿,正压抑得透不过气,终于迎来了两个有了温暖和希望的故事: 胡适和江冬秀; 林语堂和廖翠风。两对夫妻都相守白老,除了惧慑于江冬秀的凶悍和感念于廖翠风的大气,更是得缘于胡适,林语堂温良的品格,集爱情与责任于一体的认知,顺服命运的智慧并善用诙谐优化生活的能力。

我也喜欢上了林语堂。"薄情不可怕,就怕薄情有文化",胡,林并非圣贤,也不是柳下惠,心中也有挚爱。但在多数人只会要么向封建礼教低头,要么以泛情泛爱来反叛的两极间徘徊时,他们却在婚姻磨合中悟出了生活的本质。除了他们多了点耐心,多了点理性,更有,他们除了讲情,也重义。

美好的婚姻也是躲不过遗憾和残缺的。胡适的小儿子胡思杜在大陆自杀离世让人叹息,感慨君子谦和,温润清澈如胡适者,也奈何不了孩子的特立独行。而我作为两个女儿的母亲,更受到的震撼却是来自选择结束生命的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的故事。联想到林语堂文采中流露出的恬淡平和,清幽哲思,简直觉得让这样的打击发生在他的人生,实在就是造化弄人,百思不解。

林如斯是林语堂引以为豪的长女,人如其名,美丽如斯,聪慧如斯。有说”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是林语堂笔下和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而姚木兰就是林语堂以林如斯为原型创作的。在如斯正当年华时,林氏夫妇为她物色了才貌俱佳的华人青年医生。在订婚前夕,如斯却与一美国青年私奔,惊呆众人。尴尬不已的父母咽下苦果后,打起精神接纳女儿。结果如斯所追求的浪漫神圣自由的爱情不过是噩梦一场,以全然失败告终。心碎神伤的如斯陷入懊丧和抑郁中不能自拔,精神世界开始崩溃。后来的日子她始终孤身一人,无法再相信人性。虽然有父母的劝导,还是不敌无尽的心灵黑暗,49岁自缢身亡于工作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年迈的林语堂深受打击,于5年后撒手人寰。

再读,读到林"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无为之治,信马由缰";"在巴黎,他帶女儿们去夜总会,看脫衣舞,半夜才回家";我不禁疑问:纯西式的放养,完全以自由和天性为本,不经任何修剪地成长,是不是更优越的养育?真正西方的精英教育也是很严厉的,这是我读狄更斯的作品,知道贵族寄宿学校让男孩子们洗冷水澡锤炼意志的细节里知道的。

父母究竟有没有责任在三观方面引导孩子,又如何引导? 当今无神论的精英们引领下的世界所滋生的种种时髦理念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来扫荡和摧毁传统价值,怎么让孩子们面对诱惑或霸凌,也要坚定地保守"蒙神喜悦的心灵"? 我们是不是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在随心所欲的路上走得太远了?子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我们怎么尽责地保守它,实在任重道远。

讲求"生活的艺术"的林语堂,被誉為是中国的幽默大师的林语堂,我丝毫不怀疑他对女儿的挚爱,和他追求自然纯真的信念。只是生活本身是骨感的,更多的时候我们乃是需要含辛茹苦,负重前行。苦累中的人生,责任和奉献更应该被我们尊重,而不尽是诗意和幽默。

林如斯为什么要逃婚? 如果她的家庭如众所描述般开明,性灵,那有困扰纠缠可以跟父母交流呀。我家大宝摔了跤,我说让妈妈看看有没有伤破,她捂着腿说:"妈妈别看,我不怕自己身上疼,但我怕妈妈心疼!" 连孩子都知道心疼父母,成人难道不懂责任,不知自己行为会给父母带来伤害?! 这里似乎有外人未知的隐情。一直都提醒自己,只评现象不评个人,只要同情不要论断,更不要轻易评论别人的家庭。隔着窗帘,你并不知道人家真实的生活,议论也多是妄议。但林如斯的故事却让我破了例。可能有女儿的妈妈太敏感,太能想象有女儿的父母的爱与痛。如斯是那么不幸,看不到希望的苦,她已挣扎承受了很久。无可争议,这样的结局是挫败。

这时再读林语堂充满智慧的名言,就有丝丝鸡汤的味道了。唉!我们谁又能做得了他人的心灵导师呢?!耳旁响起"那劳苦担重担的,到我这里来,我必让你得安息"。只有说这话的才是我信赖的。我只能告诫自己: 养育孩子是路漫漫,雄关无尽...天下父母惟愿孩子幸福,但也只有做了父母才会深深体会其中的诸般无奈和乏力。我愿我的孩子遭遇柔弱时知道信靠真光真道,跌倒了还能爬起,重新得力。

突然觉得缺乏语言技巧,没有幽默素养的先生其实给了我更重要的东西。曾经抱怨他未雨绸缪,杞人忧天; 不喜他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厌烦他认真,刻板,一丝不苟。理工头脑的他从不伤春悲秋,四季阴晴对他更多地意味着孩子的衣着冷暖。突然渴望跟他更紧密地并肩齐挑,不留任何遗憾地贴近孩子,关爱孩子,在并不是常蓝的天空下同他合力为我们的家遮风挡雨。突然知道,生活的艺术其实是活出来的,而不全是写出来的。

至于幽默,是智商,是天赋,有,固然可爱,没有也不急强求模仿,只怕火候未到,东施效颦。生活有时非但不幽默,而且残酷到尖刀直刺你最柔软的地方。跟不苟言笑的先生在一起,被他提醒被他训,少了轻狂少了醉,换来的是每晚躺在床上,睡意迷糊中瞻前顾后时,能象从前的打更人那样吼上一嗓子:"平安无事啰!" 值! 平安无事四个字里包含了多少责任,多少付出,多少心思,多少深沉,多少真知,多少灼见。我祈祷我一生都不远离这四个字。有这四字伴我一生,即使少了诗意,缺了幽默,我还是能将此生自视为圆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