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心声

我多么期望有一天,我们的民族能够把自由、民主和人权大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而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个人资料
加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你乘过棚车吗?

(2021-04-08 07:17:52) 下一个

图说几十年来春运变迁:从闷罐车到高铁你坐过哪些_高清图集_新浪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一家四口曾经不得不分居三地:我在上海工作,妻子在苏北工作,而两个孩子寄托在南京外婆家。我们与众多家庭分居者一样,过年时才能团聚。那时候往返上海与南京间的铁路客车不多,即使节日期间加开临时客车,也难以应付巨大的人流。于是铁路当局不得不用棚车来运客,我也就有了乘坐棚车的体验。

棚车者,就是平时用来运送货物或猪牛羊的火车车厢。这种车厢是封闭式的,与前后车厢不相通,所以也称为闷罐车。每个车厢配备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报站与开门。车厢比较高,车内备有一个木梯,到站后工作人员把木梯放下,供乘客爬上爬下。

棚车的第一个特点是“挤”,就是乘客特别多,人挤人。棚车是一个外包铁皮的大木头箱子,里面空空如也,连座椅都没有。有的乘客自己携带小板凳可以坐下;有的坐在自己的行李上;更多的人则是铺张报纸席地而坐。乘客上车后随意找位置坐下,先到先坐;来得晚的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站着。

棚车的第二个特点是“差”,就是条件特别差。与客车相比,棚车的防震功能差得多;因此开动起来车厢里噪声特别大。棚车启动或刹车时晃动大,站立的乘客不小心就会跌倒。再者棚车没有通风设施,车厢门关上后,只能靠高处几个小孔透气。棚车也没有照明设施,只靠临时拉上的两个电灯泡,发出昏暗的光。那么在这样的闷罐子里,如何解决乘客的内急之需呢?在车厢的一个角落,以三根竹竿搭个架子,一根为柱,两根为梁,用铁丝拧上。架子上悬挂两个草袋,用作象征性的遮挡。以这样隔离出来的小空间作为厕所,里面放一只粪桶,供乘客解决内急。

棚车的第三个特点是“慢”,就是开起来特别慢。那时的火车,车次数字越大,开行越慢。特别快车是个位数,普通快车是十位数,普通慢车则是百位数。例如上海与北京间的特别快车是3次与4次;普通快车是21次与22次;上海与南京间的慢车则是321次与322次。那么棚车的车次是多少呢?是四位数,例如3234次。棚车不但车速慢,而且站站停,从上海到苏州就要两三个小时,到无锡则要三四个小时。如遇路况拥堵,棚车只能停下避让,看着别的列车呼啸而过。

如此说来,棚车又挤又差又慢,恐怕没什么人愿意乘吧?其实不然,乘棚车最大的好处,就是便宜。棚车票价只是慢车票价的一半,或普通快车票价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买一张快车票要12元钱,那么乘棚车只要4元钱。当年我每个月工资只有50元人民币左右,在棚车里多晃悠几个小时,就能省下8元钱。要是一家人都乘棚车,省下的钱就更可观了,何乐而不为?。

那时候每年的春节,是棚车开行的旺季。春节客运高峰一过,棚车就停开,想乘都乘不到。此外在文革中,棚车运送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改革开放后,棚车又运送过农民工返乡探亲。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就再也见不到这种运人的棚车了。

本报专访| 和匀生:见证春运22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文革下乡时坐过闷罐车,还有运材车,运大木头的,还坐过货车后面的守车,森林小火车的车头。谢谢你的文章,想不到八十年代还有啊。。。
枣泥 回复 悄悄话 坐过。1978年春天去上大学,就是坐的闷罐子。真的一言难尽啊。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第一次听说这种车。我第一次坐火车是1981年,那一次后,再也不想做火车了,太拥挤,厕所太脏了。现在我在飞机上也尽量少吃少喝,就是为了少上厕所。飞机厕所也越来越脏了。
寒墨 回复 悄悄话 加成,你文章中对火车车次的说明有点错误。北京到上海的13/14次列车和21/22次列车都是特别旅客快车,也就是特快。不同的是13/14次列车由上海铁路局上海列车段担当,21/22次列车由北京铁路局北京列车段担当。像你说的三百多次应该是普通旅客快车。正像你说的数字越大车速越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