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心声

我多么期望有一天,我们的民族能够把自由、民主和人权大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而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个人资料
加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勤捡持家

(2020-01-08 09:36:57) 下一个

Image result for 捡旧物

看到这个标题,一定会有读者指出:“哈哈,你写错别字啦。应该是勤俭持家,怎么写成勤捡持家了呢?”我要说:“没错,刚来美国那会儿,我们就是靠勤捡才能持家的。”

三十年前,我独自来到美国。留学生要么住学校宿舍,要么住学校附近民居;这些地方都配备简单家具,留学生拎着箱子便可入住,专心读书便是。后来历尽辛苦把太太和孩子接来,才发现新的考验开始了:单身宿舍不能住了,必须找房子安顿家人。我们租下一房一厅的小公寓;因为便宜,所以不带家具。太太知道在美国生活大不易,在箱子里塞了不少锅碗瓢盆带来;可是家里还得有床和桌椅板凳,以及不胜枚举的生活器具。如果样样靠买,凭我微薄的生活费根本不够,于是我们不得不以勤捡来持家。

当年我们通过四个途径来勤捡持家。一是前任房客留下来的。搬进租下的小公寓,欣喜发现前任房客居然留下了一些家具,我们自然是照单全收。其中一个有四只大抽屉的衣柜,式样老旧,还缺两个抽屉拉手;不过这个衣柜是全木制成的,比市面上三夹板组装的衣柜结实得多。我到五金店买了抽屉拉手配上,里里外外擦干净,居然一直用到现在。

二是同事馈赠。美国同事知道我们初来乍到,生活必有困难。于是有的同事送来家里多余的电视机;有的同事送来厨房用具。甚至有位同事要送我一辆旧汽车,因为他刚买新车,要把旧车处理掉。三十年前的中国大陆,拥有私人汽车者如凤毛麟角,我再也想不到刚来美国,就能白捡一部汽车。不过养车既要买保险又要保养还要付油钱,不是我能负担的,只得婉谢了他的好意。

三是买旧货。有的留学生要回国,或者搬迁去外州,往往贴出告示,说明何日何地出售何种物品。附近教堂也不时举办义卖会,出售教友捐赠的旧物。遇到这些机会,我们就去看看有什么需要的。那里的家具用品很便宜,虽然算不得白捡,但也相差不远了。

再下来就是完完全全的捡了。三十年前中美民众的生活水平相差很大,老美扔家具和日常用品很随便,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暴殄天物。逢到感恩节和圣诞节,更是老美丢弃旧物的旺季,到附近大街小巷转转,往往就有收获。有些老美夏天买的电风扇,天凉不用了,就当垃圾扔掉。我捡回家后插上电源,如果能正常运转,就仔细擦洗,套上塑料袋,留待来年使用。有一次太太看到成套的四把椅子被扔在路边,有七、八成新。她想到家里正缺椅子,就决定捡回去。凭她的力气,每次只能搬两把椅子。她本想先搬两把到家,再回来搬另外两把,可是又怕这期间被别人拿走。没奈何她就先搬两把椅子走二十步,回头再搬另外两把。如此慢慢倒腾,她硬是把四张椅子都搬回了家。

就这样我们硬是主要靠捡,在刚来美国时撑起了一个家。1980年代的老留学生,恐怕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后来手头逐渐宽裕,我们才陆续买了新家具和新物件,淘汰了捡来的器具。三十年后的现在,我们更是改成“断舍离”模式,就是断绝家里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事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不过这并等于完全不捡旧物。在我们公寓地下室有一处角落,供各家摆放“断舍离”的物品,从家具到电器,从衣服到玩具,只要还能用,都可以放到这个地方,由需要者自由取用。我曾经在那里捡到著名作家郑念的英文版著作《上海生死劫》,扉页上还有郑念女士的亲笔签名,弥足珍贵。我想,这大概算得是新形式的勤捡持家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