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05)
2018 (197)
2019 (155)
2024 (1)
中美“忆苦饭”大异其趣(下)
忆苦饭开吃前,有时要先听忆苦报告,由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现身说法,讲他们在旧社会怎么受地主老财剥削,怎么牛马不如,怎么饥饿难忍。老贫农们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不能照本宣科,只能临场发挥,想到哪里讲到哪里。有的人讲得符合主持者要求,讲者痛哭流涕,听者也感动落泪。不过也有的人讲着讲着就离了谱,有个老贫农说:“同学们,忆苦饭不好吃吧?要是在旧社会遇到荒年,今天这样的饭不要说贫下中农吃不上,就连地主都吃不上呢!”学生们听了大惊失色,不是说地主靠剥削每天吃大鱼大肉吗,怎么也吃糠咽菜?还有个老贫农说:“你们吃到这样的饭还叫忆苦饭吗?前几年成立人民公社那会儿,我们要是能吃上这样的饭,就笑不动了,就不会饿死半个村子的人了。”这哪里是回忆旧社会的苦,倒是在控诉1960年时的大饥荒人祸了。
有趣的是,美国一些中小学校和幼稚园也有类似吃忆苦饭的活动。美国忆苦饭是安排连续三天的“要饭课”,吃从商店讨来的快过期的食物,主食是粗糙且分量不足的面包,菜则是水煮土豆块加上两片美国人不爱吃的肥肉片。孩子们用餐时,老师启发说:“一百年前美国无家可归者比现在多一倍,就是今天还有一百万人无家可归。而全世界还有两亿人靠乞讨为生,他们吃的比你们今天吃的更差。”教师的话引起孩子们深深地思索,三天的“要饭课”让孩子们感到难过,纷纷诉说乏力头晕,说十分想念家里的饭菜,还说领略到了饥饿的滋味。
美国旧金山某中学组织“体验饥饿”活动,吸引了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们通过抽签分成三组,其比例与世界人口的“饥饿格局”大致相同。要是抽到的券上写着“15”,就意味着属于占世界总人口15%的富人,可以享用一顿丰盛的午餐,还可享受殷勤服务。要是券上写着“25”,就意味着属于占世界人口25%的温饱型,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饭、少量鱼和豆子。要是券上写着“60”,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只能吃到少许没放油的土豆,还得耐心排队领取。尽管活动是象征性的,但孩子们意识到了世界饥饿人口之多,体会到世上仍充满了不平等。参加过“体验饥饿”活动的孩子,不会再浪费粮食,还向学校的“粮食银行”捐赠自己节约下来的食品和零用钱。这些食品和金钱,有的分发给国内慈善机构,有的还远送到贫困的非洲大陆。
美国学校举办这类活动,是为了启发孩子们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这与中国大陆的忆苦饭形式类似,目的和效果却大不相同。反观中国大陆的忆苦饭活动,由于闹出与组织者初衷不合的种种笑话,到1990年代就基本上无疾而终了。
记得伟大领袖有过最高指示: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这还不如那位地主呢。呵呵!
老狗玩不出新把戏啦,哈哈!
问候阿留兄。
饿了什么食物都是好吃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