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心声

我多么期望有一天,我们的民族能够把自由、民主和人权大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而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个人资料
加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田鼠嘴里夺粮话当年

(2017-03-04 06:23:39) 下一个

 

转载自:石家庄市赵县 常玉田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最饥饿的年代,为了生存,凡是能进口的都往嘴里塞。

 

那几年,地里的田鼠窝可没少盗,鼠窝劫粮。老辈人传说,吃鼠粮容易得“噎食症”,然而,为了活命,就顾不上这些了,保现在的命要紧,就是以后得了此病,总比现在饿死强。时光荏苒,迄今虽过了半个多世纪,可在脑海里的烙印终生难忘。

 

我们村位于槐河河畔,村南的地由于河水泛滥冲积,都是旱沙地,靠天收。那时,地里主要种植豆类和油料作物,黑豆、黄豆、绿豆、豇豆、小豆等,油料主要是花生和芝麻。这些作物人爱吃,田鼠也爱吃,所以地里的田鼠很多。我们这里给田鼠起了个形象的名字——“搬趟”,意思是一趟趟搬运。

 

田鼠特别聪明,它的窝一般都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或坟场、或堤堰、或高岗、或平地较高处,以预防水淹。田鼠窝一般先掏一个立洞,有80厘米到一米深。然后再平掏一个主洞,一般有2米长,最后斜通地面,作为运土的通道。然后再挖三四个分洞,一个是卧室,里面铺些软草,再刨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通气孔,一般开在较隐蔽的草丛中;一个是库房,库房一般有两三个分洞,它们把叼来的食物,分别存放,库房满了就堵住口,就好像我们锁住门儿一样;再就是厕所了,有一个专门屙粪便的洞。田鼠把掏洞的土都从主洞中斜运到地面,形成一个土堆,我们叫它老堆。老堆大说明洞大,里面的粮食可能多。

 

秋天,我们去地里收秋,都时刻注意田鼠窝。只要一发现,心里高兴得无法形容。趁人不注意,赶紧往洞里插个棍儿,用脚把洞眼埋住,生怕被他人发现。

 

第二天黎明,早早起来,拿上平头铁锨,带个小口袋,连颠带跑地往地里赶,恐怕去得晚了被别人抢去。到了地里找到记号后,就开始挖起来。先把坑挖大些,能蹲下用手摸。边挖边摸,挖到直洞的底儿后,再趴下去找平洞,边挖边抠。只要找到岔洞,就先挖它,因为岔洞多有库房(乡语叫囤),就用棍子塞进主洞做记号,开始挖岔洞。有的岔洞是厕所,有时用手一掏,满手粪便,臭味呛鼻,赶紧用柴草把手擦净,再用土揉搓几下,继续挖。等挖到囤后,刚才的霉气一扫而光,赶紧先把洞口的土铲走,然后蹶着屁股一把一把往外掏粮食。鼠窝一般有两三个囤,有三四斤粮食。有时掏出花生,赶紧拍拍手,剥开一个放到嘴里,香甜无比!有时盗得多了,小布袋盛不下了,就把破褂子脱下来,用草绑住袖口,盛到袖筒里,担在肩上,高高兴兴回家去。到了家里,把盗来的粮食交给母亲,母亲高兴得眉开眼笑,夸奖几句,然后从井里打上一筲水,淘洗干净,晒到房上。如果盗了花生,洗净后,先捧出两捧煮熟,让弟弟妹妹解解馋。

 

秋后,场光地净,我约上一两个伙伴,背上粪筐,拿上铁锨,到地里去找田鼠窝。一月下来,能盗五六十斤粮食。这些救命粮,来年春天,掺上白菜帮、萝卜缨儿等包成菜团子,全家能吃半春天。我能活到今天,也有田鼠的一份功劳。

 

(图片取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