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05)
2018 (197)
2019 (155)
2024 (1)
立志从事研究的科学生,毕业后多数到大学或公司就业。经常有青年学子问,在大学或公司工作哪个好?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公司与大学的明显差异之一是薪水,公司职位通常比大学职位的工资高得多。新毕业的博士,在大学里当博士后,年薪只有25,000-30,000美元;如果到公司去,起薪就有六、七万美元。许多科学家在大学工作,日夜苦干,还要长期承受撰写论文和争取研究经费的压力,薪水却比公司里的科学家少许多。不少大学里的科学家感到沮丧,因而转换了跑道。
公司与大学的又一明显差异是学术自由度。选择在大学工作的科学家,不仅因为大学职位比较受人尊敬,他们更看重创造自由。大学象个学术个体户的集合体,管制不那么严格,每个科学家都能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与之相反,公司强调团队精神,这往往限制了科学家的创造性。科学家的个人兴趣如果与公司的发展方向不符,面前只有两条路:服从或者离开。
公司与大学在发表论文方面差别也很大。发表论文是科学家公开学术成果、提高知名度和获得成就感的主要方式,大学的科学家因而勤于发表论文。反之,多数公司不鼓励、很多时候还禁止科学家发表论文,生怕泄露了商业机密。许多由大学转往公司的科学家感到不适应,这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公司的科学家有自己的方式来满足成就感。一位在药厂工作的华裔科学家主导研发了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他每次进城都要到几家药房,询问该药物的销售情况。当得知患者的口碑很好,他就感到比发表论文更大的满足。
公司与大学的另一个明显差异是稳定性。在大学工作的头十年,为了谋得终身教职,必需付出极大的努力。同事之间竞争之激烈,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得不到终身教职,就只有离开一途。一旦得到了终身教职,就可以相对稳定,直到退休。
而在公司工作,头一、二十年可以过得挺舒服,反正公司强调团队精神,各人只要完成自己那份工作就可以了。在公司工作,难在退休前的那十年。人到中年,工资升得挺高,而精力与体力却在走下坡路。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问题还不大,一旦经济滑坡裁员风起,公司里最人心惶惶的,正是那些潜力被挖得差不多了、“人老珠黄”的中年博士。公司用一个老博士的工资可以雇两个身强体壮、精力充沛的新博士,何乐不为?而老博士一旦失业,就难以找到新工作。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大学工作是先难后易,而在公司工作则是先易后难。
(图片取自网络)
下面是我在匆匆客的博文中的留言,作为对这篇小文章所引发的讨论的小结吧.
匆匆客兄:没想到我的一篇小文章,引起了热烈讨论,更引起您发专文来讨论。其实到大学或公司工作,虽然有许多方面的差别和不同,但并无高下之分。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还有客观条件,来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其实我已退休,不存在重新选择工作的纠结。只希望你我及许多年长者的这些讨论,能给年轻学者以启迪,这就是这番讨论的价值吧!谢谢您的文章!
非常感谢你的回复!
个人的经验是,申请funding竞争很激烈,必须有创新才能拿得到。但是根本不需要上下打点,甚至都不需要认识Project Manager,比较客观公正。这是比国内强得多的地方。
如果要合作拿大项目,当然需要行内的人脉才能组成一个团队,但并不需要去打通上层的人脉。团队中各个成员已经取得的成就,就是最好的“名片”。刚起步的助理教授,一般会得到适当的照顾。
能说说申请fund的难易度吗?是不是像国内一样需要人脉呢?谢谢
如果真的要设计自己博士学位之后的职业生涯(不管文科,理科,工科),最好的是在公司里工作一段时间,有非常丰富的实际经验,在五十五岁之后,想办法到大学教书。若做研究,可以让研究接地气。若育人,给人的教导和建议有实际操作价值。自家的资产可以让自己随心所欲,出成绩却不是目的;越是这种境况和心态,越有可能真的出成绩。在大学教书,可以一直做到自己不想做,因为大学教书一般是个人行为,无需一个“组织”的各种牵制。
个人所见,一定是偏见。加成老弟的题目,引起这些联想。
可惜现在美国已经没有类似当年贝尔实验室的大公司了,IBM和GE的基础研究都在缩水。
走学术圈这条路,最大的缺点是职位太少,很多情况下要靠点机缘。现在招聘一个助理教授,会有200-400顶尖学校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甚至其他学校的助理教授来申请,真是百里挑一。公司的话,经济好的时候谋个职位还是不难的,但是,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说,要随时准备好简历,一旦裁员好找下家。:)
美国人一般认为最大的success是自己开公司赚钱,所以教授们tenure之后自己开公司的也不少。和国内的区别,是做教授的责任一点也不能少,比较辛苦一些。当然公司如果卖出个好价钱,也可以不在乎教授那点工资,教教课就可以了。
冷门专业,能去学术界发展的话就继续吧
最尴尬的是不冷不热的专业。可能要稍微跳出自己的领域才能好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