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思澈的雷哥:我们其实都在等待雾霾下的冤魂
北京又雾霾了,这次是橙色预警,小区里看不清对面的楼,空气中全是渣煤的味道。官方一直在说大力治理,但从效果来看,风才是有霾无霾的决定因素。我曾经特别好奇为什么雾霾可以像雨雪一样准确预报,甚至连程度都分毫不差,后来才明白,气象局只需要预报风的大小就好,污染物从来没有实质性地减少,有风就无霾,无风则必有。
很多人在问,雾霾何时会好起来?五年?十年?还是二十年?我说都不对,因为,雾霾真正好转,需要的是一批冤魂。
这种想法让我脊背一阵阵发冷,但它或许就是这件事背后的逻辑。
在短短的过去几年,我们看到过阅兵蓝,看到过APEC蓝,从政府到民间,谁都知道怎样会出现那些蓝,但为何还是雾霾频现?因为,要那些蓝,GDP就得下降,经济就得萎缩,工厂就要停产,工人就要失业。接着,就会出现社会骚乱,治安倒退,游行示威,政局动荡,没有哪一条是我们当下承受得起的。而反观雾霾,它是渐进的,甚至还有点“温和”,即便是现在,一周雾霾达到了五天,毕竟还有一两天的睛空。人们吸霾,不见得马上就有身体反应,各种癌症,也不能证明就是霾的结果。而且,雾霾促发的问题是个体化的,是分散的,并不会形成集结的社会力量,就算雾霾真的减少了人们的寿命,那也要数年之后才见分晓。
其实,又想经济蓬勃,又想山清水秀,在目前的条件下,难上加难。如果你是管理者,在经济发展和治理雾霾之间,你会优先选择哪个?
恐怕大多数人会选前者,因为前者的利益更大。
也许你会问,那霾还要不要治?当然要治,但不能治得太狠,不能把经济治下去,不能把社会治乱了,不能把投资治跑了,更不能把工作岗位治没了,这就是理性的选择。
有人据此说,政府没良心啊,老百姓天天吸霾,可它就惦记GDP。这话说得不公允。
GDP是什么?它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千家万户的营生。你这儿有了一天的清洁空气,背后就得有许多家庭几周吃不上饭。不是政府没良心,而是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利益,政府不过是在不同的诉求中寻找平衡,它这样选择,是因为他只能这样做。
其实,历史上,这种事太多了。比如,谁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那为什么不禁掉它?因为有太大的产业在运转,太多的人要吃饭。社会的稳定要靠它,国家的税收也要靠它。所以,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只能变成烟盒上的一行小字。虽然香烟不让做广告,到处都是禁烟的牌子,民间组织不断地推动控烟的立法,但烟草依然大行其道,各大烟草公司直到今天,仍旧是大学生就业的热门。
再如,100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氢化植物油,这种被称为植物黄油的东西给油腻的汉堡包带来了超棒的口感。但是,20世纪后期,人们发现,这东西是高血压、糖尿病的元凶,因为它在生产过程中伴生了大量的反式脂肪,会导致心血管和很多脏器的病变。但是,即便这样又如何?产业已经形成,从业者数以百万计,周边的行业不计其数,谁敢贸然终止?所以,今天的餐桌上,从奶酪到咖啡伴侣,从薯片到各类饼干,仍然是植物黄油的天下,爱惜身体的人,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在逛超市的时候,仔细查看食品的配料。
香烟有害是确凿的,植物黄油有害也是确凿的,但国家仍然不敢一禁了之。难道治理雾霾它就敢动用雷霆手段,把数以万计的工厂一朝关停?
痴人说梦。
可是,雾霾又与香烟和植物黄油不同。香烟可以不抽,植物黄油可以不吃,但雾霾却很难不吸。很多人在朋友圈里亮出了家中的空气污染指数,室外500,屋里400,可见“有霾不出门”,不过是个心理安慰。除非你24小时净化器环绕,否则,口罩上的黑灰总会进到你的身体里。我们就在霾中,时时刻刻,无所躲藏,为了国家的经济指标和别人眼下的饭碗,我们正在坐以待毙。
难道就没有别的出路了?有,这就回到了我说的那个问题,我们在等待一批“雾霾下的冤魂”。
雾霾治理不治理,怎样治理,实际上是一笔账,是经济与健康,社会与个人,短期与长远的利益平衡。在这个天平上,发展工业的效益比治理雾霾的效益大得多,工人失业的威胁又比严重雾霾的威胁紧迫得多,所以,作为政府,奉行“经济第一,治霾其次”的选择不仅是理性的,也是必然的。
那怎样才会让政府下决心、下重手治霾呢?有两个办法:一是让治理雾霾的收益比发展工业的收益更高,二是让人们发现,雾霾的威胁居然比工人失业更大。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商业条件下,前者很难做到,只能靠后者了。
很多人以为,强大的政府是无所不能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在既得利益群体面前,即便强大得如中国政府这般,它依然是弱小的。无论你网罗了多少有识之士,有多少强力手段,想打破一种社会上的利益平衡,做出一个前瞻性的决策,都无比困难。
回想历史,英国伦敦是怎样摘掉“雾都”帽子的?1952年一场大雾,数天间死掉了近万人,政府才终于有机会去推动《清洁空气法》。而美国又是怎样开始执行严格的环保政策的?正是因为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间,爆发过数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夺走了数千人的生命,这才给普罗大众敲响了警钟。
我们也正在等待这样一次机会,这是一次残酷而悲凉的机会。只有持续的雾霾转化成了一次巨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短时间内伤害到众多的人,甚至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社会才会清醒,治霾的民意才会汹涌,反对环保的利益集团才会不再发声,人们才会真真正正地相信,雾霾是远甚于工人失业、经济下滑的真正威胁。到那时,政府再也不会犹豫,它会以高度一致的民意为依托,坚定地推动政策的转向。
但是,那个时刻到来时,又将是多么悲壮啊。
我忽然想起了二战之初,美国在对日作战的问题上的犹豫不决。美国政府并不缺乏有远见的人物,也不缺乏信息,更不缺乏对抗法西斯主义的道德至高点。但他就是无法行动,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数千条鲜活的生命灰飞烟灭,美国才真正团结起来,从无休无止的争论走向了真正的行动。
在面对雾霾的战争中,我们就是被日本人袭击前的美国。
我时常在想,那些未来因霾而逝的冤魂中,会有我们的家人吗?会有我们最亲近的朋友吗?会有我们自己吗?
面对遮天蔽日的雾霾,我不知道是该祈祷那悲惨的情境不要发生,还是该祈祷它早些到来。
大雾锁京城。
我的心,一片苍凉。
您比较适合回国发展,留在国外真是太屈才了。:)
---罪犯,就是中国13亿人自己。---
----人贪婪到连死都不惧,连活命的大自然都可以蔑视。
这就使到头了。--一个民族的终结!3000年一个笑谈!
---这就是活死,生不如死。纳粹的毒到顶峰---是60000000。纳粹都做不到这么狠。
这就是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