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心声

我多么期望有一天,我们的民族能够把自由、民主和人权大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而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个人资料
加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回乡的感觉:从物是人是,到物是人非、再到物非人非

(2016-10-21 16:53:10) 下一个

身为海外游子,谁不怀念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华夏土地?谁不梦魂萦绕怀念自己的亲朋好友?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六年,我多次回到故土。回想起来,对故地物与人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竟逐渐发生着变化:从物是人是,到人是物非或物是人非,再到物人皆非。

出国最初几年,故地重游的感觉乃物是人是。故里的模样大致未变,建筑、街道与学校,还是自己早就熟悉的样子,感到特别亲切。最重要的是父母和亲朋好友都健在,他们的音容笑貌让我感到特别亲切。离开老家时三步一回头,泪水不自主地流下,既不舍故里的物,更不舍故里的亲人。车子还未开动,我就在盘算下次何时重返。

出国年头长了,再回故里的感觉逐渐有所不同:或人是物非,或物是人非,平添了几分陌生感觉。人是物非者,是指自己认识的人大都还在,可是景物却不是熟悉的模样了。弯曲的小巷消失了,被拓宽成笔直的马路。老建筑被夷为平地,一栋栋高楼耸立起来。新楼美轮美奂,居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我为此高兴,可心底仍不免感到丝丝悲凉:从小伴随自己的建筑、街道与学校不复存在了,我与故乡的联系无形中被割断了许多。

另一种感觉乃物是人非,是指故地的建筑、街道与学校还是原来的模样,可见到的人已是不认识的了。大学毕业后,母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前几年我去了一次,看到教学楼、大礼堂、图书馆等有近百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依然完好,让我感到亲切。然而当年我就读的系科,早就拆分改组,不复存在了。我在校园里转了好久,竟没有见到一个认识的人。想想也不奇怪,毕业近五十年,当年的老师和同学早就星散。故地物是已属不易,人岂能不非呢?

然而,回到故土最悲催的感觉,莫过于物人皆非,也就是说见到的物与人都是陌生的了。我的故乡是上海郊区一个老镇,近年来经历了极大变化。几百年来贯穿老镇的小河被填平,取而代之为平坦的柏油路。古色古香、风格各异的老屋被拆除,取而代之为模样差不多的高楼。父母仙逝了,年迈的长辈们也陆续故世,昔日的熟人剩不下几个。老镇涌入了大量外乡人,讲的是天南海北的方言。见到的年轻人,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唐代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临走之时,依依不舍的感觉淡了许多,只当是在某个旅游景点玩了一次。

于是乎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感到迷茫:既然故地已经物与人皆非,那么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地把现在生活的地方,当成自己的家乡。是啊,我和家人在纽约已经生活了二十六年,我还从来没有在同一个地方住过这么长时间,并且还要继续生活下去。我们既然已经在纽约落地生根,既然已经熟悉这里的物与人,这里理所当然就是我现实的家乡。至于上海那个老镇,则是作为故乡,偶尔出现在我的梦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5)
评论
注册很麻烦 回复 悄悄话 同感!梦碎的乡愁
加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古典精灵' 的评论 : 原来如此,言之有理。
古典精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楼主:因为老的都不在了,看到的都是新的......
加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古典精灵' 的评论 : 为什么不称为“老乡”?哈哈!
古典精灵 回复 悄悄话 相信楼主的感受亦是大部分出国同胞的感受。故乡越来越不值得留恋了。我愿意称故乡为“新乡”。
加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UCC' 的评论 : 那就把华夏土地作为故乡吧。
加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CM008' 的评论 : 说得好!
加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苑启程' 的评论 : 谢谢理解。
加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匡吉' 的评论 : 同感,但是在看地图时还会多看几眼。
加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ollowNature' 的评论 : 家乡成故乡,异国成家乡,恐怕是我辈的必然趋势。
UCC 回复 悄悄话 不知何处是故乡
TCM008 回复 悄悄话 吾心安处是吾乡。
苑启程 回复 悄悄话 看完这篇文章才懂这句话:“从物是人是,到物是人非、再到物非人非”。
匡吉 回复 悄悄话 已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地名了
FollowNature 回复 悄悄话 家乡成故乡,有同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