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心声

我多么期望有一天,我们的民族能够把自由、民主和人权大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而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个人资料
加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悲壮的历史交响——苏联卫国战争歌曲(zt视频)

(2016-06-17 17:41:09) 下一个

                   

(说明:6月22日是苏德战争爆发75周年的日子,现转载这段视频作为纪念)

苏德战争爆发于1941年6月22日,至今已经75周年了,那些在战火中诞生的歌曲至今还在传唱。其中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作为20世纪独特的文化现象,已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不可复制的艺术珍品。

投入神圣战争的怒吼
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闪击战。苏联政府立刻发出全民总动员令:“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祖国召唤下,作曲家和诗人们也投入到伟大的卫国战争中。
战争爆发后的次日,诗人列别杰夫•库马契写出了号召全民抗战的诗篇——《神圣的战争》;24日,该诗见诸报端;25日,苏军红旗歌舞团团长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为诗谱曲;27日,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火车站,歌舞团第一次演唱这首歌。歌声响起,数千名整装待发的战士唰地一下全站了起来。“起来,巨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消灭万恶匪群!”战士们神色凝重地听完歌曲,登上列车,开赴前线。第二批战士进站集合,歌曲再次唱响。就这样,歌舞团先后演唱了5遍,为一批批战士壮行。
《神圣的战争》是响应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是由民间发布、用音符写成的第一篇檄文和战争动员令。一位苏联军官回忆道:“每逢艰难处境,一唱起《神圣的战争》,就会增添新的力量。我和我的同志们意识到,不仅是我们在作战,而且是整个国家在为人民的自由而战,为人类的幸福未来而战。”这首歌后来被誉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记述战地生死悲欢
几乎同时,许多作曲家和诗人纷纷拿起笔,《海港之夜》就在这时诞生。面对强敌压境,列宁格勒人民自发地组成志愿队伍,250万城市人口,每天有50万人轮番参加构筑城防工事,誓把列宁格勒变成坚不可摧的堡垒。8月的一个傍晚,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在港口帮助装卸木材。劳动结束后,他倚在防波堤上休息。港口停泊着“马蒂号”布雷舰,晚风从舰上吹来隐隐约约的手风琴声和歌声。作曲家心中一动:“也许那些水兵明天就要踏上危险的征途,在这美好的夜晚,他们在想些什么?”回到家里,他写下了后来流传极广的抒情歌曲《海港之夜》,诗人丘尔庚填词:“啊,别了,亲爱的海港!明晨将启程远航……”含有城市浪漫曲元素的《海港之夜》气息宽广,以曼声结合吟诵的旋律,将爱国主义融入其中,开“战时抒情曲”的先河。
德军分三路向苏联大举进犯。1941年9月26日,基辅失守,近70万苏联红军仅15万人突围。作为军事记者的诗人多尔玛托夫斯基从敌人包围圈中冲出来,担任西南战线歌舞团指挥的弗拉德庚也随部队撤到第聂伯河岸,在这沉痛的时刻,他俩合作写了《歌唱第聂伯河》。作曲家后来回忆道:“每放弃一寸国土,都会在我们心头激起痛苦。”歌舞团排练时,当唱到“谁为祖国死,永远有光荣,壮烈牺牲是英雄”,所有的人都抽泣起来。
1941年秋,德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苏联军民顽强抵抗,卫国战争进入最艰难的岁月。歌颂莫斯科保卫战的经典歌曲无疑是杜纳耶夫斯基在次年创作的《我的莫斯科》(李相斯基词)。这首歌一反他战前明朗欢快的音乐风格,显得严峻深沉。1996年,莫斯科市政府将《我的莫斯科》定为莫斯科市歌。
莫斯科保卫战告捷,随即苏军全线反攻,至1942年4月20日,苏联红军向西推进数百公里。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第一次遭到挫败,“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产了。博利斯•阿列克桑德罗夫此时创作的一首歌曲《万岁,我们强大的祖国》如石破天惊。在战争年代,“祖国”这个词所包含的崇高、神圣和亲切的意义格外突出。这首明朗、豪迈的男声合唱进行曲,音调高亢积极,展现了苏联人民坚不可摧的必胜信心。
抒发胜利者的豪迈
残酷的战争还在进行,艺术家们却已经在为将要到来的胜利“干一杯再干一杯”。作曲家留班创作的祝酒歌《我们举杯》充满苏联军民的乐观主义精神。留班说:“我们深信不疑,我们一定能熬过一切考验、灾难,一定能最后战胜法西斯。”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这一年的歌曲创作一扫压抑和沉重,如同乌云过后显露出晴朗的天色。亚历山德罗夫的《苏军之歌》和查哈罗夫的庄严颂歌《光荣归于苏维埃强国》成为这一年的佳作。
1944年,卫国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苏联红军转守为攻,解放了大片国土。春天终于来到战场,夜莺的鸣啭勾起战士们的思乡之情。由法梯扬诺夫作词、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曲的《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与《在靠近前线的森林里》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此刻还有“炮在响”,尽管“到明天又要拿起枪”,但人们已经透过硝烟,闻到和平生活的气息。
那年,苏联拍摄了一部音乐故事片《战后晚上六点钟》。影片叙述几位年轻人各赴战场,临别时相约,战争结束后的晚上六点钟在红场相会。影片中有许多插曲,尤其感人的是一首男中音独唱《但事情还不在这里》,歌中唱道:“要我举起杯向你们叙述战地,我能说上几天几夜,说子弹呼啸,又说大炮在轰击——但事情还不在这里。在于我们的心不怕猛烈的炮火,它永远是有所依托,在我们的心中有着珍贵的一切,这一切也就是祖国。”当这部充满胜利感的诗意影片上映时,卫国战争还没有结束。影片结尾,胜利的礼花满天绽放,观众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1945年4月30日,胜利的旗帜终于在柏林国会大厦高高飘扬。6月24日,莫斯科要举行胜利阅兵式,攻打柏林的部分苏联红军陆续启程回国。由杜纳耶夫斯基作曲、奥沙宁作词的《我从柏林出发》,以一位正要返回家园的士兵的演唱,道出了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人民欢欣鼓舞的心声。5月9日,纳粹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索洛达里作为军事记者参加了投降签字仪式。当天,他在返回莫斯科的飞机上,把在柏林看到的情景写进歌词,这首《哥萨克在柏林》成为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最后一首创作歌曲。曲作者波克拉斯后来回忆道:“我们为有幸写了一首伟大卫国战争的压轴之歌而深感自豪。”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或深沉、或悲壮、或激愤、或昂扬,犹如吹响战斗的号角。这些歌曲体现了正义对于邪恶、人性对于兽性、光明对于黑暗的胜利。正如一位西方评论家所言:“能在如此沉重的、悲剧性的历史时刻,创作出如此明朗的艺术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战后70年,每年都有围绕战争与和平主题的新歌曲诞生,逢五逢十的“胜利日”,总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和音乐会。1985年,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40周年时,巴赫慕托娃创作的《向那伟大的年代致敬》被认为是“以公民的爱国主义”为内容的最出色作品:“向那伟大的年代致敬,向世界各国的将领和士兵,向活着的人和牺牲的人,向所有一切不该忘却的人——致敬!”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但那些在血与火中诞生的歌曲还在,如同莫斯科红场上无名烈士墓前的长明火,永远不会熄灭。

(文章转载自新华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加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hige' 的评论 : 同感。在悲壮的战争中诞生的歌曲特别能打动人心,经久不衰。
zhige 回复 悄悄话 听过一些,神圣,悲壮,好听。有关电影不忍再看,太血腥了,觉得人类的自我残杀和迫害是最残忍的了。记得读过一个故事,战争中,没有粮食了。苏联的农业科学家们,为了保证战后有小麦种子,自己饿着肚子,拿起枪,以防饿极了的市民们哄抢,结果自己却饿死了。催人泪下啊。
加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笑薇.' 的评论 : 前苏联的卫国战争无疑是正义的。至于前苏联的覆亡,则有多极的评价。
笑薇. 回复 悄悄话 悲壮的民族打败了德国人的入侵,却被自己信任的领导人亲手摧毁。当普金政权决定以苏联国歌作为俄国国歌时,濒临死亡的叶利钦百感交集。为被西方的背信弃义和自己的政治幼稚深感羞辱。谢分享!一个不屈服的民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