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伊朗的历史知道伊朗的政治文化中心是由南向北逐步迁移的,色拉子(Shiraz)是伊斯法罕之前的文化中心,而德黑兰成为伊朗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就两百年的历史。
如果想看古迹,色拉子无疑更适合。但德黑兰毕竟是首都,国际航班一般都得过德黑兰机场,所以在工差结束时决定到德黑兰过一夜,看看市容。
从伊斯法罕到德黑兰要5个小时车程,出租车费用约100美元。因为时间充裕,出租车司机带我走了一条旧道,途经一些城镇,这样能看的东西多些。新路就是横传荒漠,时间短,但单调得多。
一路上和司机闲聊,慢慢觉得这个头发蓬乱,穿着随便,皮肤黝黑,嘴里只剩几颗牙的中年人头脑其实非常清楚。真是印证了人不可貌相这句古话,尤其是在一个文明古国。
去德黑兰的道路:
临近下一个城镇 (城与城之间是荒滩)
修建中的清真寺:
沿途见到的清真寺(每个小镇都有):
我对司机说沿途看到的清真寺很漂亮。他微微一笑,说清真寺修的太多了!
我马上意识到他的潜台词是:花费太高了
路标:
途经库姆(Qom),他的介绍就一句 “Qom is the city of mullahs”。不禁让我联想到德国基督教重镇图宾根(Tübingen),那里有培养牧师最好的大学。
刚驶如德黑兰,司机就指着路边建筑物说,那是霍梅尼纪念堂,狡黠(感觉)的对我一笑,补充道“The king of mullahs”。他既没有用Ajatollah也没用Imam,明显不是很尊重,我不知是不是故意。
我直接问他是巴列维国王时期好,还是霍梅尼时期好?他说当然是国王时期好,那时美元对陀曼是1比7,现在是1比3000。司机的话句句切中要害,我一时无语。对于下层人群,民生话题永远是第一位的。
说到伊朗的通胀,我这次也很有感受。去年在伊斯法罕我花了100出头欧元买了一套行头,伊朗牌子,全毛。回去穿了几次,愈觉满意。这次就想再买一套。据我的观察,伊市高档服装基本是意大利品牌,土耳其制,中低档以中国制为主。伊朗本土品牌少。我这次花了些周折(记不清店位了),终于找到那家店,进去一看,价格涨了近三倍,只好悻悻而回。
食品,日常生活品等价格的涨幅,当然没那么高,否则就没法维持了。
一个鸡肉堡,一听饮料,9700托曼(3美元),德黑兰的价格不低吧。
这高通胀,伴随着Mollah们的贪污丑闻的增多,当然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不论各阶层,基本都抱怨伊朗政府水平太差。上层人士(如我们的代理及工厂经理层),多半认为上几届政府犯严重外交失误,盲目挑衅西方,终遭制裁,除了通胀,伊朗没得到任何利益。他们一般支持新政府谨慎的和解政策。但伊朗的走向,决定权还是在神职人员手里。
德黑兰的常住人口超过八百万。整座城建在山坡上,南低北高,延绵几十公里,上下落差超过500米,因而城南北的气候都经常不一样。
城市建筑和其它世界上的大都市一样,钢筋水泥森林,拥挤无比的交通,废气噪声不断,无聊极了。
我只去城北山上参观巴列维国王时期修的宫殿群,那还有些意思:
王宫门前位置示意图
在各建筑物中,最主要的王宫有两座:白宫和绿宫
白宫,看外表就知是现代建的。
餐厅:
卧室:
巴列维一世原是军人,和土耳其的凯莫尔是同时期人,背景也象似,在奥斯曼帝国解体后,通过政变夺取政权,开启伊朗的现代史,之后称王。其子二世受欧洲良好教育,能讲流利英语,而法语就差不多和母语一样好了。宫殿里的陈设,深受欧洲(尤其法国)的影响。比方说卧室床头那幔帐的造型,就采用于约瑟芬皇后(拿破仑)的卧室。
大厅墙上的壁画。口味不敢恭维。
巴列维二世后期他真正喜欢的王宫是在一座旧王宫基础上改建的王宫。该王宫墙体是用青石所建,通体泛着青色,故称绿宫。
绿宫内部几个主房间墙壁屋顶全部用小块玻璃镜贴粘,花了四年有余才完工。灯光一照,金碧生辉。
(网照)
最后再贴几张德黑兰的街景:
大巴扎入口街道:
立正,跟我喊口号: 打倒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