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朗印象(二)

(2016-01-16 15:45:07) 下一个

花边趣事

一天下班回旅店,见一大巴停在旅店门口,一群亚洲游客正陆续下车。波利亚问我游客是哪国人,我仔细一看,大多是中年人士,男士很多穿着布满口袋的马夹,象穿着半截百纳衣,而女士则个个裹着头巾。我一时还真不敢断定,凑近竖起耳朵一听,原来是上海人。晚饭后我到河边散步,在那儿又见到这群游客,好家伙,只见他们个个提着高档相机,正忙乎着拍照。在桥上,迎面过来一女士,瘦瘦小小的身材,脖子上竟然挂着两门“小钢炮”,我看了真替她的脖子担心。再望前几步,又遇一男同胞,手提一门炮,我向他点头示意,他面无表情,朝我手上的傻瓜机瞄了一眼,投来一异样眼神,匆匆擦肩而过。 

瞄啊瞄

第二天早饭,波利亚问我,为什么每个中国游客都有高档相机,并示意我看邻桌,吃早饭还带着呢。我听出话中之音,忙说,确实过显了些,但很明显,他们很重视这趟旅行。他又问,他们为什么把房门大敞四开啊?因为我姐去年刚和我一起在欧洲旅行过,我知道拼房的事情:不同家庭的同性客人合住一个房间,而一个房间一般只得一把钥匙。为了进出方便,就干脆不锁房门。听完我的解释,波利亚眼睛一转,立即说了句:因该把中国人安排在同一层楼住!

 

波利亚其实说出了一个简单而常见的处理族群的办法:分居。这点伊朗人看来是有经验的。在伊斯法罕不光有清真寺,而且有教堂!基督徒是四百年前从亚美尼亚迁居而来的,原因是阿巴斯国王修皇城需要能工巧匠,而亚美尼亚人以商人和工匠出名。阿巴斯国王把他们请来后就安排他们住河南边,波斯人住北面。亚美尼亚人在河南面,建起了自己的教堂。可以说,伊斯法罕的各种宏伟建筑上,同样记载着亚美尼亚人的汗水。

我向波利亚询问两族之间的关系,他说两族基本是各过各的,一般不通婚。私下交朋友倒不一定在乎对方的种族,因为亚族孩子都会波斯语。

不向我们汉人,人家没那么多SB,动不动就称人家是邪教,还好像发现了真理似的,愚蠢至极。就算人家是邪教又如何,你有本事把人吃了!

Vank 大教堂

教堂的顶呈洋葱形,其建筑风格肯定受到清真寺的影响。

教堂庭院,亚美尼亚基督徒在庭院内完全可以按自己的习俗欢庆,不受墙外伊斯兰习俗的限制。

贴几张街景:

阳台

咖啡店的招牌:

街口

街口:市内塞车严重,伊朗人开车真可用一窝蜂来形容,红绿灯仿佛是仅做参考用的,单行线如同虚设,不守交通规则的情况比国内要严重的多。

收工回城的路上:

英雄像:街上挂的人头像,不是竞选像,而是阵亡将士的遗像,据说一挂就是几十年。波利亚的评语:虚伪,这些人生前无人关心,死后来这套虚的。

工厂里私种的葡萄,为偷偷酿酒用的?

烙馕的小店

厕所一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独上南岛 回复 悄悄话 好文,伊朗有着伟大的文明和历史,只是长久以来被XX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