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The Road to Character》读书笔记

(2025-11-17 14:02:41) 下一个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说教的书,正相反,

这是一个历史学家David Brooks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深刻反思,

一个精辟深入到人成长过程中因果关系的历史研究,

一个不带宗教色彩却能把信仰是如何塑造人的具体步骤讲清楚的说明书,

这是一个母亲的最高级教科书,是自我成长终身的必修课。

这里记录了十个著名或不著名但都是对历史影响深远的人的人生。

 

书中以一个比喻开场:

亚当1号代表想要追求世俗成功的你,亚当2号代表想要活出生命的你。

亚当1号是你写在职场简历里的内容,亚当2号是在你的葬礼上的提及。

人性的两面,似乎像太极,时而对立,又相辅相成。

整本书的剖析又清楚地显示:亚当2号,才是根基。

信仰可以让人时不时回到亚当2号,实现亚当1号和2号的循环生长。

 

作为一个妈妈,阅读这本书,有一个观察,优秀的孩子的成功大多源于幼年时期的这两件事:通过劳动为他人服务和大量阅读。真正优秀的人都是从serve别人开始, 从品德养成开始。

书中有一位智慧的母亲:艾森豪威尔的妈妈Ida。她有虔诚的信仰,她似乎也深谙人性的复杂,一方面她给予孩子绝对的自主和无条件的爱, 同时又严防死守容易产生sin(人性中向坏的倾向性)的环境,预防和及时清理sin。延迟享受能够帮助抵御sin, 即时享受却有利于滋生sin。和当今的美国文化背道而驰。对于sin,父母对孩子,不是管教而是带领。她的话渗透着智慧,在10岁的艾森豪威尔脾气失控后,Ida说:‘Hatred is a futile thing, which only injures the person who harbors it.’

Once you sin, you are more likely to sin again. Sin, when it’s committed over and over again, it hardens loyalty to a lower love.

Ida对sin的恐惧,显示了她的智慧,也展示了她的信仰。

Ida也很清楚爱亦是塑造品格的工具,人是这样一种生物,永远在渴望在追求,身体情绪化地在进行着配合, 所以要把欲望变成对更高级别爱的渴望。

艾森豪威尔真是幸运的,他一生中还遇到了优秀的导师Fox Conner。

艾森豪威从Fox Conner 学会:Always take your job seriously, never yourself. He never put on airs of any kind. He was open and honest to any man. 并且在工作中中坚持学习和阅读。

还有一位顶级的母亲:奥古斯汀的妈妈 Monia。她自己就哲学思维和辩论能力极高,但一生死守一件事:为奥古斯汀祷告,连神父都烦她了,直到奥古斯汀三十三岁,她生命的倒计时,某个偶然的机缘奥古斯汀幡然醒悟,从成功的世俗隐退,成就了传世之作。

 

听起来,这里似乎是在用亚当1号的成功定义亚当2号,的确书中十多个人物,无论知名度大小名,都是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但实际上他们亚当1号的所谓成功,没有一个不在是追求亚当2号的过程中实现的。虽然具体路径有所不同:

George Eliot:Love to virtue

Samuel Johnson:  Write to virtue

Augustine:  Surrender to virtue

Frances Perkins: Vocation to virtue

Eisenhower: Self-defeat to virtue

Marshall: Institutional thinking to virtue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Frances Perkins 

Perkins 是罗斯福时期美国劳工部长,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女内阁。她选择不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The party of reticence believes the render emotion of inner world are brutalized and polluted when they are exposed to the glare of public exhibition. 

所以明智的人不该在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为那不可能是不被残酷对待和易受污染的,要么就得是作秀。Damage is done when people bring intimate things before mere acquaintance or total strangers.

She practiced thousand little acts of self-discipline to guard against self-indulgence and self- glorification. She seeks for forget herself and submerge vocation that she finds purpose and eventually fulfilled herself.  

Although the virtue of reticence can yield vice of aloofness.

Perkin 晚年也不企图在政治上为自己正名,这是她为维护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品德,需要付出的代价。

 

幸福做为目标,实际上是追求不到的,只有在完成使命的过程中有可能有幸福。或者说,人永远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幸福状态,只有永远追求的状态。让人有幸福感的两个主要指标:成就感和归属感,都是在追求使命的进程中得到的。追求使命,就要忘“我”。

 

还有一点值得记录的是:奥古斯汀那一章讲到有序的爱。多年前,在我看来人就像有很多层对焦的显微镜,每层都有个洞且能转动,只要洞都对齐了,上帝的光就能照进来。那这几层究竟是什么呢, Augustine给了他的回答,可能也是为什么那章叫“有序的爱”吧:

第一层:思维上:不以自己的为中心,以上帝为中心

第二层:行动上:放弃做一切不受神喜悦的事

第三层:情感上:感受新的圣洁的喜悦比从旧物的得到满足更甚

第四层:能量上:彻底降服和接受造物主的意志,不再以个人意志做事

第五层:心灵上:服务,荣耀,聚焦,全心地爱你的神。

虽然是个人意志屈服于上帝意志,但我们仍然需要践行自律。

 

再从信仰说到文化:

人是越sin越容易sin,一去不回头,不自知,还容易让我们生出一种“自以为义”的sin. 美国文化的堕落,是源于我们丢弃了sin这个概念。有的人先是看到sin的存在再看到God , 有的人是先经历心灵的不满足之后抬头看到God,才看到Sin。是不是可以说:看到Sin就看到了God, 看到God就看到了Sin。

沿着历史的时间线回看美国文化:

Now:看中成就,无视品格, Then: 看中品格,改正弱点

Now:自己是最值得倡导的,Then:  谦卑,自律

美国的衰落可能是从 The Great Generation (正好出生于二战和大萧条之,1910-1927)那一代开始,于1940-1950年间,他们摒弃了传统的信条也不再追求精神和道德层面。(我知道美国的教育是从197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的, 道德的滑坡想必是教育滑坡的原因。)堕落的起始,原来并不是在艰难困苦的时代,反而是困难过去后放松的时代,二战结束后经济的高歌猛进伴随商业化的文化,使人们得以忘记痛苦也不愿再直面痛苦,选择性乐观,这种倾向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回应。1946年Joshua Leibman的书《 Peace of Mind》, 倡导相信自己,歌颂自己,在New York  Times 畅销榜上58周蝉联冠军。1952年Norman Vincent的书《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倡导相信自己歌颂自己, 蝉联时代周刊榜首98周,畅销至今日。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应该是都有。得到如此广泛的回应,从心理上看,这种人生观有助于实现幸福感, 注意不是实现幸福而是幸福的感觉。这就是其后美国文化的走向,人变成了自身感觉的俘虏,理直气壮地把自己变成了视野的中心。Woke文化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而是始于1950-1960.  任何人,都能从某种角度成为受压迫群体,都能滋生出从small me 变成big me的渴望,从此以后,人自身的恶,不再从自身寻找而是从社会制度中去寻找了。

如今社交媒体对生活的渗透更是以自我为中心,以点赞数为业绩,一边寻找着别人的肯定一边伴随着被排斥的恐惧。(顺便问一下在读此文的母亲,你对自己的孩子在这种“Big Me” 的文化中长大有何担忧吗?)

总而言之:

文化不应该是去迎合人的天性,而是在认识自身的局限后的调整。

人是理想与欲望的混合体,要对自己的欲望持审视的态度

智慧,就是找出克服人性弱点的方式。

 

读一本好书,能学到很多东西。知行合一,把认知记住最好的办法是落实到行动上, 变成习惯。彻底把眼光从自己身上挪开,仰望,谦卑,愿此生只看到自己的sin,坚持为儿女祷告。

具体来说,成长的方式还可以用Daily sheet来践行。 这我想起了在中国文化里,《了凡四训》的作者也是通过Daily sheet长期对品德的实践和反馈进行训练从而改写了命运。品格有如生命,需要喂养和锻炼。

 

不可否认,无论你是否相信上帝,所有这些优秀品质,在有信仰的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得到培养和实现:使命感,忘我,谦卑,承受历练的意志,对人性弱点(sin)的认知,同工社团。

书中结尾,作者给出品格之路的理想模式:不为幸福而活,要为圣洁而活。认识到人类自身向坏的倾向(sin)和无法靠自己克服的事实。了解自身局限之后发信内心的谦卑。

我们不晓得风在哪里,看到树叶摇动方知它的到来。所有这些品格之路,在有信仰的人的成长道路上就是自然而然的模式。伏尔泰曾说,If there is no God, we need to invent one.  当然,不需要是名人,我们自己恐怕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吧。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