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我的家 (二)我的祖父(6)

(2025-02-08 12:46:19) 下一个

(二)  我的祖父(6)

         薛先生和我祖父来汇龙镇(后来的县城)原本是来看戏的,但我祖父为了谋求以后很好的发展,很想在这里能结交些朋友。要他在看戏之前,介绍我祖父能认识一些他的朋友。薛先生当然很乐于把在汇龙镇的一些朋友介绍给我祖父,一来可以显示自己在这里有如此丰富的人脉关系,二来也可以在这些朋友面前显示自己有这么个阔朋友。没有错,我祖父当时在他眼里确实是个阔朋友,而且阔的使人匪夷所思。我父亲告诉我说,也许当时的“家当”(家业)不是祖父亲自创立的,一下子让他拥有了,没有一点来之不易的感觉,反而还有用之不竭的感觉。当然,他也想使之在这基础上谋求更大的发展,可是他苦于缺乏经验和方法。唯有自己的母亲和社会上流行的一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信条。

         他和同学薛应龙在异乡遇见了,重新认识、交往了,觉得他才是自己渴慕的朋友。特别跟着他去了几次汇龙镇以后,他对薛先生几乎到了绝对信赖的地步,凡是薛先生提出的任何建议和涉及的费用,总是全盘采纳、接受。他当时的逻辑思维很简单,薛先生能在余榖镇和汇龙镇有那么多的朋友,足以证明他的为人是无可挑剔的,他在朋友中的地位也足以证明他的聪明才智胜人一筹,而他正需要这样的朋友。

         在他们到达荣华饭店的当日,薛先生通过餐厅经理了解了戏院里演出的剧目情况,经理告诉他:“上海来一个戏班子正在演出绍兴戏“西厢记”剧目,头牌花旦好像叫李香玉。“他知道这不是他曾看过的戏班子,因为当时上海绍兴戏戏班子有好几个,就上海本地的就有几个,还有江浙来的也有几个,它们经常在上海附近的江浙一带巡回演出。

         当时,他们忙于接待我祖父刚认识的几个新朋友,薛先生便委托餐厅经理去戏院预购了两张头排戏票。接待朋友的事刚刚结束,他们可以尽情的去欣赏绍兴戏“西厢记”了。

         殊不知,“西厢记”剧目分上、中、下三场演出。不过,他们原先准备在汇龙镇呆上三五天的,只是不知道一个剧目的戏要分成三场演完。但听说“西厢记”这个戏非常好看,他们当然要把它看完才回去。反正薛先生与戏院张老板有过一面之交,只要与他说一声,再补两张头排票应该不是问题。哪知道事后薛先生找到张老板时,头排票已经销售一空。虽然尚有不多的其他位置的票,但这样觉得亏待了朋友(在张老板的心目中把薛先生已经视为朋友)。无奈之下张老板答应,演出时,在头排座位的旁边再加两个位置,只是位置稍偏了一些,似乎戏院的生意非常好,但使我的祖父有些不解。

         晚上,我祖父随着薛先生进了戏院,在头排票的加座位置上坐下。这是他第一次来看戏。以前他曾从曾祖父那里听说过上海的一些戏院,譬如我曾祖父曾去过的老西门中华戏院和听说过的美琪剧场,他想象中的戏院,应该至少有数百个座位。可是这里只有一百多个座位,且这里还没有电灯,只是在戏台上挂着两盏气油灯,把舞台照的透亮;戏院的四壁只是挂着几盏带有玻璃罩的煤油灯,发着昏黄的微弱灯光。又从餐厅经理那里知道,这里难得有外面的戏班子来演出,而这里的居民包括附近小镇的居民都有观看这种戏剧的愿望,这样的情形,不难解开了我祖父的不解。他们入座时,戏院里大半的位置上已经坐满了人,有两个买花生、糖果等零食的小贩在剧场内四处兜售,看来人们并不在乎这些零食小钱,小贩的生意很不错。祖父更不在乎地买了两包花生米,边看边吃可能会有另外一番情趣,因为他从来没有这种体验过,他只是这么想。

          晚上7:15左右,剧场里座无虚席,戏班子的锣鼓声响起,戏台的幕布徐徐拉开,一位身穿古装华丽服饰的千斤小姐楚楚动人,亭亭玉立的出现在普救寺的园庭里,全场顿时响起了一片的赞美声。然后她以委婉、优美的绍兴戏唱腔和说白,说出了自己是已故国相之女崔莹莹,与母亲来到了普救寺……。此时,穷书生张生也偶然来到了普救寺,并与崔小姐偶遇,两人互生情愫,但无计亲近。

         然而,河桥守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崔莹莹为妻子。崔夫人当众许愿,谁能使之退兵,就将女儿莹莹许配给他。张生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发兵解围,最终崔夫人嫌张生贫寒而懒婚。当时的封建婚姻非常讲究门第,且全由父母作主,连他们亲近的机会都给阻断,使张生日久相思成疾。第一场的戏在张生的悲中下幕。

         他们看完了第一场的戏以后,第二天的白天,他们的思想一直沉浸在“西厢记”的剧情之中,对张生和崔莹莹充满着同情,对河桥守将孙飞虎的强抢民女和后来崔夫人的懒婚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当然,更多的对戏班子里演员的议论,评论的主要人物不外乎戏里分别扮演崔莹莹和张生的花旦和小生。由于他们毕竟很少观看这样的演出,对于我祖父而言还是第一次,在他的脑海里认为她俩的外貌在人世间是端妍绝伦之人了,绍兴戏的唱腔之优美也是绝无仅有的。深深的陷入了对绍兴戏的迷恋之中,两人相约,以后有机会一定再来看。

         第二天的中午,他们约戏院张老板在荣华饭店的小包房里相聚,一来对他们的照顾(临时增加的头排位置)表示感谢,二来希望以后张老板能随时向他们提供类似于这样的演出信息。并对张老板不敢怠慢,还是点了饭店里最经典的几个招牌菜和几个下酒菜,要了两瓶汾酒,三人一边喝酒一边聊着许多戏班子里的事。张老板经营戏院生意已经七八年了,来演出的各种戏班子恐怕不少于十来个,对于戏班子里的绯闻知道的也不少,再加上他添油加醋的发挥,可让他俩听的津津有味,流连忘返。就这么一顿午餐,三个人整整用了三个多小时,两瓶汾酒和所要的菜也所剩无几。虽然都没有喝的酩酊大醉,但在后面谈论中都已经不着主题的在说着胡言乱语的话了。餐厅经理见状,把他们搀扶到楼上的房间里休息,他们晚上还要看绍兴戏“西厢记”呢。

         他们一觉醒来已经晚上六点半了,但肚子没有一点饿的感觉,于是漱洗完后直接去了戏院,观众已经纷纷进了剧场。他们在原来加座上就坐,祖父照例买了花生米等零食,但并不是追求什么情趣,而是预防饿了肚子。

         西厢记的第二场戏依然在锣鼓声中拉开序幕,相思成疾的张生在普救寺的病榻上思念着莹莹,在他的唱词里充满着对莹莹的爱意和无法与她亲近的苦楚和悲哀。由于崔夫人的严加阻止,并让莹莹的侍婢红娘监视着女儿。莹莹知道张生相思成疾,心里十分的焦急,但自己又不能前去安抚他,在她的唱词里也充满着对张生的思念和挣扎、痛苦。引发了许多观众的同情,连我祖父也情不自禁的骂起崔夫人来了:“真是个老不死!”

         莹莹和侍婢红娘虽然是主仆关系,但莹莹的善良待她如同姐妹,她看到小姐如此深爱着张生,张生又对小姐如此的痴情,但又受到崔夫人的竭力阻止,对他们深表同情。于是她背着崔夫人,在她的撮合、帮助下,莹莹夜奔西厢探慰张生,崔夫人获悉后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了要害,迫使她勉强答应了婚事。第二场的戏落下了帷幕。

         第三场戏应该是最精彩的一场,因为当时的许多观众都没有看过“西厢记”这本书,可能也没有听过这个故事,我的祖父就是这样一位观众,连薛先生也只是知道个大概内容,里边的一些人物的名字可能叫不出几个来。只有第三场戏以后,使他们知晓了故事的全部,原来人间还有如此美好的故事。

         第三场戏的帷幕一拉开,因为崔夫人勉强答应了婚事,于是她又以门第为由,令他立即上京应试。莹莹却在与他十里长亭送别时叮嘱:“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名利。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尚书的儿子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懒婚,要莹莹嫁于郑恒。后来张生赶到,郑恒撞墙而死,张生和莹莹终成眷属。故事的结局使人感到很欣慰,并非常愿意传颂它。但对故事里的个别情节和人物的出现有必要说明如下:

         一,张生是个穷书生,何缘上京赶考一下子考中了状元?张生的先父官礼部上书,可见他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此环境下熏陶,勤奋好学,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可是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于是游于四方。便在普救寺偶遇了国相之女崔莹莹,一见钟情。为了爱情,又有他自幼勤奋学得的满腹文章,所以赴京赶考一举成功。

         二,在第三场戏的最后出现了郑恒这个人物,此人乃是朝廷郑尚书的儿子,从小父母作主将莹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郑恒,在当时这种婚姻司空见惯的事。而当时莹莹是个叛逆封建社会的一个女子,更觉得张生各方面比他优秀,因此尽管他·怎么编造谎言,她不为所动,深信张生会回来的,张生中榜后即赶回来与莹莹完婚。郑恒感到羞愧而撞死于墙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