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青年时代(二)大学年代(3)

(2025-07-26 07:42:49) 下一个

         六 我的青年时代(二)大学年代(3)

 

         我们在交大法华镇路基础部分校只读了一年,读大二的时候就来到了交大本部。许多专业基础课程都在读大二,大三的时候完成的,当然其余的全部的学业也都在这里完成的。因为那时的交大闵行区校区还没有建立,甚至还没有规划出来。

交大本部位于徐家汇华山路1954号,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科学殿堂。那里有我们非常向往的优美校园环境;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教育设施;有一支最富有教育经验和浓厚力量的师资队伍;更有一套严谨的治学理念,有交大的学校校训、使命和办学宗旨。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使命是传承文明,探求真理,振兴中华;办学宗旨是修一等品行,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总之,学校的条件非常优越,但对我们的要求或期望值很高,一下子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我们在读大一的时候利用种种机会都来过这里,但都只是走马观花似的在各处逛一下,只是觉得本部的环境太优美了,那些建筑太宏伟了,学习、生活在其中是何等的幸福啊!但在这一天终于来临的时候,我们又像在与慕名已久的朋友见面一样,不愿意只是寒暄几句而是驻足长谈,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她们。

我们走到徐家汇华山路1954号时,采用朱门碧瓦设计,模仿京城宫殿门式样,门楣悬挂着“交通大学”竖匾,配以兽头铜环和拱券窗洞,门前还保留着石狮及石桥栏杆。这就是我们向往已久想跨入的上海交通大学大门。我们信步走进大门,便是一条通往交大体育馆、总办公厅去的宽阔的柏油马路,马路的右侧是一块很大的呈长方形的中央草坪,又在草坪的中间由纵横交叉的两旁由修剪整齐的冬青树隔着的小径把她划分为四块草坪。想着我们以后可以在夏天的傍晚,我们背着书包或腋下夹几本教科书三五成群的坐在绿地上聊天,算是晚饭后的小憩,待到夜幕降临时,我们又各自赶往周边的图书馆或新上院、中院复习功课,直至晚上十一点钟才离开那里,这是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

马路的左侧是烈士陵园,先烈史霄雯和穆汉祥的纪念碑树立在这里,其余的都是花木、草丛和零散布置着的很励志的碑牌。在中央草坪旁边的图书馆、中院、新上院、总办公厅、体育馆一道构成交大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群。我们对于这些建筑不完全在于它们的历史悠久和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而赞叹不已,而是我们将要与她们息息相关相处五年之久,从她们那里获取我们所需要的许多的知识、道理,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整个人生。

坐落在交大校门内测的右边的是交大老图书馆,是一幢三层楼的洋房,既有代表着西方古典主义的罗马科林斯柱式风格的表现,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细部雕刻山花及对比色彩的运用。创建于1918年,1919年10月落成,有2687平方米的面积;容纳藏书10万余册;内设中、西文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标本、模型陈列室、读经室和办公室。当然读经室已经改变为我们复习功课的地方。

中院始建于1899年,是一幢三层楼的采用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建筑面积4950平方米,外立面采用维多利亚风格清水红砖墙。建筑布局为英式双廊设计,首层设化学实验和公共饭厅,二、三层分别为教室和师生宿舍。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功能也在改变。我们的一些课程设计将在这里进行。

         新上院是1954年在原上院旧址重建而成。建筑总平面呈工字型布局,主体五层(局部四层),立面运用传统纹样与线脚装饰,山墙处保留民族风格山花造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融合苏联建筑风格与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建筑面积达9746平方米,其中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后部设阶梯教室与活动室。这是我们后来上大课、小课和复习功课的主要地方。

         总办公厅位于中央绿地西侧,1933年竣工的赭红色砖墙结构,东立面呈现学院派设计特征,北立面设置双跑主楼梯。内部保留民国风格装饰,特色格纹地砖保存完好,正门上方同时镌刻“容闳堂”传统命名以“总办公厅”功能标识。屋顶设有功能性老虎窗以观景绿地,兼具实用性与美学价值。是校务会议和学术接待重要场所。我们一直把那里看作很神秘而又肃穆的地方,一般都很少去那里。

         体育馆建成于1925年,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有2957平方米,体育馆内分三层,底层有小型游泳池、乒乓球房、浴室、卫生设备;中层有健身房、室内篮球场、南面有小型舞台,可供演出及集会用。;三层为室内跑道,亦可作观赏球赛的看台。这是当时上海高校中唯一的。这对于我们一些爱玩的同学来说似乎是一大发现,想着以后我们可以来这里打篮球、乒乓球和游泳。后来才知道,这里的室内篮球场、游泳池是专门提供给学校篮球队和其他运动队训练用的。不过我们后来看过他们的不少比赛,交大篮球队一直是上海高校中的佼佼者。

         沿着体育馆和总办公厅前的柏油马路往北走到尽头,便是工程馆的大门,它始建于1932年,正式落成时为二层建筑,初建面积达11007平方米,1960年扩建第三层后面积增至12898平方米。是交大徐家汇校区现存文物建筑中唯一由邬达克设计的现代建筑作品。主立面采用密集竖向混凝土仿石束柱装饰,平面布局呈方形内院结构,内院采用工业建筑风格的简洁造型。原为当时国内设施最完善的工程教学实验大楼。配备机械、电气等先进实验室。现在仍承担震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功能。我们二系的一些主要实验室都在这里,我们将在这里参加一些动力装置的试验。

         大礼堂位于体育馆后面的四百米标准体育场的西边,1949年落成,建筑面积2913平方米,设有1590多个座位。我们这一届的开学典礼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观赏交响乐的演出也是在这里。

         当然除此以外的建筑还有很多,但都是后来建起了的,其余的许多大楼,似乎与我们的专业关系不大,且都是些普通的建筑。至于我们离开那里以后,特别在改革开放前后,母校有很大的发展,有了闵行区新校区。正好在闵行区新校区启用的那一年,我送我儿子去那里报到的那一天,只是在经过的各处看了一下,已经使我大为震惊,规模之大,各种建筑式样之新颖,数量之多前所未有。那时还仅仅是新校区建设的初期,至今我已经无法想象成何等规模、漂亮、完备的一所学校了。

         这是通过我们参观,熟人的详细介绍,使我们对母校有了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在这些建筑中穿梭,从中吸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我们二系教学大楼在一幢新建的大楼里,那里主要是二系各个专业老师办公的地方,我们去时,大楼前面的画廊里挂着十分醒目的“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动力装置—总工程师的摇篮”等大幅标语,看了以后难免有些激动,仿佛我们明天就将成为工程师或总工程师。但作为当时风华正茂的我们,确实是一种激励,并在心里誓言要为之而奋斗!

白天,我们穿梭于新上院与工程馆之间,在那宽敞明亮的阶梯式教室里上大课,又在普通教室里上小课;晚上又在教室或图书馆里复习功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程就在这些教室里学完、考试,并获得通过。

课余时间里,我们班经常在第四宿舍旁边的篮球场上打篮球或围成一个圈打排球,做一些体育锻炼活动。晚饭以后,特别在夏天的傍晚,我们经常一起去新上院前的草坪,沿着草坪周围的柏油马路散步、聊天,有时也会走到草坪上,挑一个认为合适的地方坐下或躺着随便聊天,这可能是一天中最自由惬意的时间。随着夜幕的降临,我们又一起去新上院或图书阅览室做作业或复习功课,直至晚上11点钟。这是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

说起学校的作息时间,我们二系男生常常引以为豪的是全校所有的男生都被安排在校外的各个宿舍里,唯独我们二系的男生和全校的所有女生,还有学校的运动队、艺术团住在校内。我们二系的男生住在校内的第四宿舍里。当时学校的作息制度非常的严格,到了晚上11点钟,住在校外的学生必须提前离开学校,出去了就再也进不来校区。当时我们很纳闷。后来,我们的政治指导员告诉我们,这是学校对二系男生的信任。因为我们学校经常有外宾或兄弟院校来参观访问,觉得我们二系的男生的整体素质比较好,才让我们住在校内。使我们二系的男生普遍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当然也使全校的其他男生的羡慕或妒忌。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