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我的青年时代(二)大学年代(2)我们进入交大第一件所期盼的事莫过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徽的发放。我们还在读高中时,每当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胸前别着大学校徽的大学生时,总是以羡慕的眼光多看他(她)几眼,这是他(她)们自豪和荣耀的象征。然后遐想起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他(她)们那样?这几乎成了我们追求一生的梦想。并在激励着我们朝着这个梦想的[
阅读全文]
六 我的青年时代(三)大学年代(1)以前我一直是个比较自信的人,但在高考后,我觉得物理考的很不理想,而重点理工科大学对于数、理、化的要求比较高,认为这下子真的给自己考砸了。似乎原来的一切愿望都破灭了,连回上海见父母的勇气都没有了。在崇明参加高考后,我直接去了我乡下的老家,一直躲在老家海门县和启东县的两个姐姐家里。反正她们都是文盲,也[
阅读全文]
六我的青年时代(一)我高中年代(2)我读高一的时候,我的身材突然一下子往上长高了许多,进入了班级里高个子同学的行列,坐在班级最后的一排。觉得增加了我不少的自由度,可以在认为不重要的历史课上偷偷的去完成数、理、化的作业,赢得的时间可以去玩或设法把肚子填的饱一些。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物质资源一下子变得十分的匮乏,粮油等副食品都实行了全[
阅读全文]
六我的青年时代(一)我高中年代(1)崇明中学座落在县城和城桥镇的南北交界处,学校四周没有围墙,而是用沟浜将学校围在中间。沟浜四周种植着间隔均匀的但还没有成荫的杨树。西临县体育场,东临是通往崇明主干线的一条南北向的马路,往北通往与城桥镇,往南通往县城。校门设在校区中央的南面,是一扇很普通的牌楼式的大门。从大门进去的是我们学校南北贯通的[
阅读全文]
五我的少年时代(二)我初中年代(2)
我虽然在读初中时爱玩是出了名的,但我对于书法、美术也情有独钟。这可能是我在乡下读小学三年级以后,一直跟随着我的一位邻居叔叔模仿名人的字帖练习毛笔字的缘故。并且在上课时除了专心致志听课外还很关注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总是偏爱于字写的好看的老师。在我看来我们的班主任兼教语文的张翰生老师和教音乐、美[
阅读全文]
五我的少年时代(二)我初中年代(1)我们这一届一共招收了150名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班级,设在新建的三间西式平房里。其余的初二和初三班年级和学校所有办公室都设置在那原来大户人家的旧舍里。我和王均正都分配在丙班,全班有50个同学。年龄参差不齐,因为都来自农村,大同学比较多,有些同学看上去已经是成人了,但也有极少数几个比我们小的或差不多。在我[
阅读全文]
五我的少年时代(一)我们俩都录取了我们在崇明县报考中学回到家以后,母亲把我视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似的要我在家好好的休息,并为我做了许多我喜欢吃的菜。但我第一次感到有些不自然起来,因为我只是为自己的前程开始考虑并做了一件事而已。也似乎意识到自己开始从童年时代走进了少年时代。母亲根据我以往的学习成绩和这次报考中学的考试情况,似乎断定[
阅读全文]
四我的童年(4)天刚蒙蒙亮,大家都起了床,乘着夏天清晨的凉快各自往不同的目的地赶路。根据昨天“大哥”的介绍知道,我们必须先到县城,然后再各奔东西。所以,我也跟着大队人马向县城进发。走出不远便是一条通向县城去的不太宽的泥和碎石混合的马路,马路上没有汽车,但有汽车驶过的痕迹。马路上已经有三三两两戴着草帽的赶集人;偶然也有自行车从我[
阅读全文]
四我的童年(3)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仍然是一个很天真、幼稚的孩子,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前程担心、忧虑过。依然经常骑着脚踏车去镇上找同学玩。然而我的一些同学正在研究、分析当时的形势,为自己的前程考虑着。我们老家的县是我国最年轻的县份之一(1929年才设立的县),所以全县至今才只有一所中学—启东中学,但是当时的小学毕业急剧增加,也引起了当局[
阅读全文]
(五)我的童年(2)我跟着母亲回到了老家—启东。母亲马上送我去距家一华里之遥的育才初级小学读三年级。班主任是位年轻又敬业的男教师,叫邢仲观,他与我家还有一点亲戚关系,很快将我安排在他的班级里。我在上海读过两年小学以后,觉得这里与上海有很大的反差。这里只有前后两排瓦房和一块空地,设置着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四个班级。仅有一块不大的空地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