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秋

留不住岁月,就记录下岁月里的日子
给自己,也给愿与我分享的人
(欢迎来访,转载请告知)
个人资料
天凉好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纳粹集中营和开满杜鹃的小镇

(2025-07-12 13:44:56) 下一个

那天我们从柏林出发,乘火车到奥拉宁堡小镇(Oranienburg)去参观了萨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纳粹集中营

从小镇火车站到集中营坐巴士只几分钟的路,空气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静。要不是我坚持来这里,LG都说不来了,他不愿回首那段沉重的历史。

我之前看过一些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还读过一本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 (Victor Frankl) 1946出版的书《Man's Search for Meaning》(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曾被评为“美国十本最有影响力的书籍"。弗兰克医生在书中描写了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虽然条件艰苦,随时都会面对死亡,但他还是见证了很多普通囚犯存活了下来。他发现这些存活下来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积极的生活目的,并且每天投入到对这个目的的想象之中,比如和挚爱的亲人见面,交谈。这种想象会增强一个人的生命力,延续他的生存期。战后弗兰克医生把这个重大发现用在了自己的临床心理治疗上, 就是通过三种方式之一来确定生命的目的:完成任务,照顾他人,或在困难时以尊严找到意义。

虽然这是一本心理治疗书,但书中所描述的纳粹集中营的许多情景非常震撼,在我脑海里刻下了永久的痕迹,比如一个人在前一天还能和你并肩劳动,也许只是发烧了,走路慢了一点,就被挑出来,送往所谓的"处理区"(Station Z),在那里他就会变成一缕青烟,升上烟囱,从世间消失。

我带着满脑的胡思乱想来到了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展览区的大门。它的设计很简单,一排灰色有缺口的墙,正是里面原始集中营的缩影。

沿着墙根一条长长的土路朝关押犯人的集中营走,看到这张挂在墙上的1945年的航拍,展示了当时集中营的全景。

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一个重要集中营,自1936年由纳粹德国建立起,到1945年纳粹投降,共关押过大约20万人。这些囚犯包括政治犯,犹太人, 吉普赛人, 同性恋者, 耶和华见证人, 战俘, 以及其他被纳粹政权视为“不受欢迎”的群体。

据统计,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中,至少有4万人死于饥饿、酷刑、疾病、医学实验和处决,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因为很多屠杀是没有记录的。

集中营门口有一片静谧的小树林。

集中营里面巨大长方形的院子如今显得特别空旷,多数营房都已经被拆除,留下一块块填了鹅卵石的长方形地基。

这是当时阻止犯人逃亡的铁丝网。

营房里面的格局尽量还原了当时的样子,狭窄而冷清的走廊一侧是一间间铁床错落的房间,空气中仿佛仍残留着潮湿和压抑的气味。

我不由自主地走到一扇窗边,窗户不大,外面也没有什么风景,但那片空地与天空,就是他们所不能触及的全部自由。站在这里的我可以随时转身离开,而他们当时的每一次回眸,可能都是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挣扎。

继续前行,我们依次参观了审讯室、医疗实验室,关押重要犯人的监狱…每个展室都收录了读不完的文字资料和历史照片。

路边水泥墙角开着一朵鲜亮的罂粟花。

这是二战结束后苏联人建的苏军解放纪念碑。

转完了一圈,我心里总觉得还缺了一块。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小雨,我们躲进门口的咖啡馆要了下午茶稍事休息。店里很安静,柠檬糕很好吃。

我禁不住问年轻的女店员:“这里是不是还有一个处理尸体的地方?我们刚才怎么没有看到?”

她低声回了一句:“你往回走,直着走几百米,就能看到。”说话的时候她甚至没有抬头,象是一种回避,也许是太沉痛了,她不愿意常常提起。

我们决定回头,冒着雨,再走一遍那片沉寂的营地。终于,在围墙角落的一道很容易错过的缺口,我们找到了那个地方——Station Z。

一进去,整个人仿佛掉进了历史的深渊。这里没有人声,只有空旷的水泥地和一点一点重建的遗迹。原来,纳粹专门在这里设立了毒气室和焚尸炉,用于大规模屠杀和毁尸灭迹。战争结束前,他们企图摧毁这里的一切证据,焚毁真相,抹去血迹。

这张照片是个行刑区,上方的白墙后面便是一座座的焚烧炉,实在不忍拍摄。墙上的一句话让我驻足良久:“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些历史,欧洲的未来就不可能存在。”这是某位幸存者的声音,穿越时间,直抵人心。在细雨中站在那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不只是对死亡的哀悼,更是对记忆的尊重。

从Station Z走出来我在旁边不远处围墙的另一个缺口看到了令我震惊的另一个世界 – 那里隐藏着一片二战结束苏联红军接管后建立的新的监禁区!同样的高墙与铁窗,自1945年纳粹政权崩溃后,作为苏联特别营地,这里关押过前纳粹官员、政治嫌疑人等,直到1950年,约有6万人被关押在此,其中至少有1.2万人死亡。

这真是一种何等的讽刺!曾以“正义者”之名取胜的一方,竟然也重蹈纳粹者的覆辙,在原地建立了自己的压迫机器!所谓“正义”,一旦失去监督与自省,也会变成新的专制。而那些在胜利光环下被忽略的受害者,也同样值得被记住。

沿着集中营的外墙跟着人流慢慢往外走,墙上的播放器用各种语言诉说着我听不懂却能感知到的故事。

回火车站的巴士要等一段时间,天气晴朗起来,我们决定干脆步行穿过小镇看看。

想不到集中营的围墙之外,就是普通德国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非常喜欢德国民居这种红色的瓦片屋顶。

每家的花园都井然有序,种着鲜花。其中一种花特别引人注目,很多户都有,成簇成片地盛开着。

我停下脚步拍照,刚巧遇到一对散步归家的老夫妇。看到我看花,大爷亲切地告诉我这种花叫Rhododendron。我顺手查了一下,原来是我们都熟悉的杜鹃花,只是看起来好象比中国的杜鹃花还要艳丽。

这棵红色的也很漂亮。

走在小镇的路上,来时满脑的杂乱被眼前的美好和安宁所代替,我心里生出很多感慨。在中国,应该是没有人愿意住在集中营旁边;而在德国,小镇居民就在围墙不远的地方养花、散步、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没有逃避这段过去,而是愿意和它共处。这种能力和情怀,让我由衷地钦佩。

小镇的火车站

等巴士的老人和放学的孩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8)
评论
天凉好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岸沚汀兰' 的评论 : 汀兰姐太会夸人了!我哪有什么知识积累,历史知识更是匮乏,这次去德国补了很多课。二战后的德国恢复很快,这次对柏林和慕尼黑的印象都非常好,现代,生活质量高。
岸沚汀兰 回复 悄悄话 好秋的知识储备量大,游记写的好,妹妹在追溯历史探访这令人发指的纳粹遗址时,又描述了小镇居民家门前艳丽的花儿和放学路上的孩子。是呀,曾经的过去是惨无人道的,但未来是美好而光明的,因为正义终究战胜邪恶!
天凉好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谢谢麦姐的留言!我们这次德国行也只去了柏林和慕尼黑两个城市,但收获满满,非常喜欢这两座城市。犹太人纪念碑和纪念馆也去了,同样的沉重。最大的感慨和麦姐一样-"和平来之不易,希望人们能珍惜"。
麦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提到我推荐的电影。错过了好秋不少好文,我们之前去德国,只去了柏林和慕尼黑。在柏林看了犹太人死难纪念碑和犹太博物馆,也很震撼,尤其德国人对历史的正视和反思态度,令人非常敬佩。谢谢好秋带我们参观集中营,这样沉重的地方我估计没胆量实地去看。杜鹃花的怒放和集中营的残暴,好鲜明的对比,和平来之不易,希望人们能珍惜。
天凉好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眸影摇红' 的评论 : 红红的热情象夏日的火焰,满满的生命力!荒岛求生那个节目我的家人和同事也都爱看,考验的确实是强大的心理。
眸影摇红 回复 悄悄话 秋秋好!先熊抱一下,压压惊!那位心里学家说得对, 人在极限状态下的求生欲望有多强烈,直接跟你的survival 关联。保持positive thoughts 也许可以救你一命。最近看真人秀里的荒岛求生节目以及野外探险求生的故事,无不彰显积极心态的对生命的支撑作用。。。那些倔强的怒放的花,展示了生命力的顽强!

干嘛要把脸挡住呢,好想看看秋秋美丽的脸庞。。。
天凉好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皮卡老兄去过达豪集中营啊,它在慕尼黑那边。我们这次如果不去柏林的集中营,可能就会安排去慕尼黑的。两个规模应该是比较接近。
天凉好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觉晓客气了。哪里有冒犯!欢迎常来串门!

“但当年那些德国人甚至明明知道或假装不知情。才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这句话说得深刻。
天凉好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提醒我麦姐的那篇影评,我读过的。哪天要把电影找出来看一看,这次亲眼目睹了集中营,应该能对电影有更深的体会。
天凉好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暖冬好!你的波兰同事描述的祖母的亲身经历确实太恐怖了。幸好我们只是读到的文字资料。
天凉好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沈香对心理学有研究,维克多.弗兰克的这本书确实值得收藏,我多年前搬家搞丢了,哪天买本电子版的就不会丢了。这次去集中营这本书的内容突然从记忆的深层冒了出来,正如你在最新的博文中提到的那种感觉。
laopika 回复 悄悄话 参观旧地,重温历史!我们曾经去过达豪集中营,也是非常震撼!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的回复。本来担心自己莽撞了。
回味你文章里提及附近居民的热爱生活的,的确。
但当年那些德国人甚至明明知道或假装不知情。才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再次感谢分享。(我不会去,怕做梦)
其实你是对的。应该压压惊,用甜点驱散人间阴霾。
周日愉快!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赞勇敢美丽的好秋。我在墨西哥城参观Memory and Tolerance Museum时每每要遮眼,不忍卒看。这篇前半篇的残酷和后半篇的宁静还让我想到麦子写过的影评电影《The Zone of Interest》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6644/202403/15492.html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我有个波兰同事,她曾经跟我说,她的祖母告诉她,那个集中营常常晚上焚烧尸体,气味飘散,居民都能闻到。想想挺恐怖的。赞好秋的游记,记录很多细节。好秋周末快乐!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读着好秋的文字、看着这些图片,我的心情也沉重,好秋勇敢能亲临现场。维克多· 弗兰克的这本书我也读过,很多年前读的,一本值得收藏的书。好秋提到了苏联的监禁区,当时苏联人的做法也违背人性,他们还迫害致死过很多的日本俘虏…谢谢好秋好文分享。
天凉好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觉晓是位细心和敏感的人,你的问题让我认真思考,我之前还真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又重新回味了下那天的感受,历史虽然沉重,它让我心痛,让我沉思,但它并没影响到我当下的胃口。也许是之前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或每个人对沉重事件的反应不同。正如我后面写到的住在集中营旁边的居民,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应该是比我更强。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我也佩服你。还能喝杯咖啡吃蛋糕。你心理素质好,大概准备充足缘故。我第一次读到中国作家陈丹燕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人呕吐。
是不是这个里面没有那么恐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