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的第二日有点下小雨,于是稍微调整了一下计划,改为全天室内活动。参观了大英博物馆,杜莎夫人蜡像馆,晚上还看了一场伦敦西区的音乐剧,都是盼望很久的,看完也确实感慨连连,赞叹不已。中间还路过唐人街,在那里吃了晚餐。
提醒要去伦敦的朋友,准备行李时不要怕麻烦,一定带上雨伞!伦敦的雨说下就下,看很多上班族的背包上都挂着一把雨伞,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我其实还挺喜欢这种朦朦胧胧的小雨的,也许是不用我背雨伞吧。旁边扛着两把雨伞的人倒是也没有抱怨。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拥有800多万件永久藏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来伦敦的游客不管喜不喜欢逛博物馆,都会把它列为首要的游览项目,我也不例外。之前不曾想到的是它竟然不收门票!这更吸引了每年来自世界各地五六百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如果有时间,每天都可以过来逛一逛。当然前提条件是你要有足够的耐心排队!
我提前在网上预订参观的时间, 10:00开馆,最早的时间段已经排到了10:50。幸好我们没有等到那个时间点才去,10点之前到,本来是想在周围小逛一下的,远远地看到一条长龙排在那里!不敢确认是不是应该现在排队,顺着长龙走到队前面问保安,和蔼的黑人保安告诉我们赶快去排队,越早越好!等我们再回头找队尾,长龙又增长了一倍!
由于看人多有点打退堂鼓,忘了拍下长龙的盛况,只找到这一张。
对了,整理照片的时候看到无意拍到的马路对面的这家Change Money店,想起上次五湖以北博主留言提到去大英博物馆换钱被印度人骗,不会是发生在这家店吧!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有时候会因遇到的某一个好人或坏人而改变。我们这次在伦敦的一周碰到的每一个人都很友善,但愿不是幸运。
好在队伍虽长,进馆的速度倒是不慢,进去之后人群分散并不感到拥挤。
喜欢博物馆大堂里的这只石头狮子。
逛博物馆是件很辛苦的事。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要贪多,不管收费不收费,看了想要看的东西,就适可而止,不要非逛到头大了还在里面酿着。
第一次去最想看的是33室的中国馆,所以一进去就直奔那里,一件件展品看完,花了整整半天时间。也累了,别的馆就干脆没有去,留作下次来伦敦的念想吧!
世界上好事的人真不少,不分种族。可怜的弥勒佛,肚子被摸得锃亮。
博物馆竟然还收藏了这张中国近代的艺术画作!
喜欢看这些学校组织来参观的小学生们,英国法国的都有,还有欧洲其它国家的。
在LG手机里看到这张一个人躲在柱子下专心读展馆介绍的小姑娘,借来用一下。男人眼里常常能抓到漂亮的瞬间!
看完保存整理得如此完好的中国馆,心情很复杂。我和LG共同的感慨就是幸亏这些文物当初被帝国主义“掳掠”到了西方,否则难以想象今天还能看到它们!
从大英博物馆出来,冒着绵绵细雨步行半个多小时去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Madame Tussands London),一路看看街景,还有和我们一样为生活而忙碌的人们。
伦敦这种联排房很多,古老和现代的都有,看着很有文化气息和画面感。老联排房常常会看到某个单元大门上有个标牌,写着某某某曾于某年至某年在这里生活过,让你在片刻间恍惚穿越回两三百年前的伦敦街头。
遇到一位送“熊猫外卖”的黑人小哥。
路过伦敦大学,看到抗议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的学生在台阶上静坐示威,这股风潮正在席卷着欧美的校园。旁边的学生和路人来来往往,偶尔有人驻足看一看,但没有人阻止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二十年后当这些年轻人回忆起今天自己坐在台阶上的画面,不知会有什么感想?
在街角的一家很有特色的土耳其咖啡馆小坐了一会儿,要了甜点和下午茶。还挺喜欢这家小店的,布置得舒服文艺,只是忘了记下小店的名字。
对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情结来源于中学时学过的一篇好象是民国某位知名人士写的记录参观它的半白话文。作者和文章的具体名字说什么也想不起来了,问LG,他说不记得学过;从网上查也没找到线索,可我却清清楚楚地记得文章里描写的杜莎夫人的蜡像栩栩如生,如真人一般,当时心里就默默埋下了要去看它的种子。后来在世界上不同的城市都看到有杜莎夫人蜡像馆,中国目前上海,北京,武汉,重庆都有分馆,但都没有进去,也许心里一直向往的还是19世纪杜莎夫人本人建于伦敦的首家永久蜡像馆吧!这个心愿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蜡像馆的外观很普通,象一个圆圆的绿色的蛋糕。
入口处一上楼梯摆着杜莎夫人1842年为自己制作的蜡像。
蜡像馆展览的蜡像的数量不如我想象的多,不过看完后觉得这样也挺舒服的,有足够的空间欣赏和品味。蜡像确实制作得栩栩如生,而且不设防护栏,可以直接去抚摸和拥抱每一个蜡像。走在其中,常常会分不清眼前看到的是游客还是蜡像。
楼上两层展览的是文艺界,体育界的明星,历史名人政客,还有皇室成员。很多游客都会和自己偶像的蜡像合影。这位大姐应该是Beatles的fan!
皇室蜡像前粉丝也不少。
据说蜡像馆也很能跟上时代和八卦的潮流,比如Brad Pitt和Angelina Jolie分手后很快把原本摆在一起的他们分开。这次果然看到Brad Pitt和Leonardo DiCaprio两个单身钻石男被肩并肩摆放在一处冲游客微笑,他们昔日的女友已被搬去了别的屋子。
蜡像馆的底层展览的是法国大革命和一些杀手,罪犯的蜡像,也是制作得很逼真,很血腥,不断能听到小女生的尖叫。不太喜欢这一部分。蜡像馆也专门为感觉不舒服的游客设置了紧急出口。不过我还是坚持看完了。据说出生于法国的杜莎夫人早期曾经被逼着为法国大革命期间被砍头的贵族们制作蜡像,这个展区也许是延续那时候的灵感。带小朋友参观的家庭可以考虑跳过这个部分。
当日最后一个节目是去看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歌剧魅影》,这也是盼望已久的,出发前就在网上订了票。伦敦西区的West End Show,和美国纽约的百老汇Broadway在全球戏剧界享有同样崇高的地位,而且比百老汇的历史还要悠久。地铁,街头很多地方都有西区剧目的宣传画,同时正在上演的剧目琳琅满目,至少有几十部。在网上上搜索了一下,伦敦西区目前有39座剧院,怪不得!
第一次看西区剧院的演出,选剧毫无犹豫,一眼就订了经典的《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the Opera), 因为它的故事情节如今仍然能触动到我的心灵,而且其中的好几段歌曲都耳熟能详。
这部剧从1986年开始在伦敦首演,如今已经将近40年。1988年成功登陆了美国的百老汇,获得了很多音乐界的大奖,2004年还被搬上银幕。
岁月如梭,时代变迁,《歌剧魅影》的演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演出的质量和舞台效果世代传承,经久不衰,单是从演出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的热情就可以感受出来。很多人穿了盛装,还买了酒看演出。
只是演出开始就不允许拍照,没有留下精彩的演出照片。下面是这部剧2021年的Trailer。我们这次看换了演员,除了演魅影的,扮演克里斯汀(Christine)和罗尔(Raoul)的两位年青演员看样子都是亚裔,不过如今的观众可以完全接受这一点。姑娘和小伙唱功和表演都非常专业,卖力,赢得了满场的喝彩。
演出开始前看着舞台上被白布盖起来的道具感觉有点简单,不知所以然。谁知幕布一拉开,立刻就进入了美轮美奂的世界,尤其是那经典的一幕硕大华丽的水晶吊灯(Chandelier)从观众的头上划过升上屋顶,序曲缓缓响起,心一下子就跟着音乐跳动起来。
演出有两个半小时,我们由于住在城外,坐地铁回去,到了宾馆已是将近午夜,不过一点不觉得疲劳。
最后想记录一下的是我们看剧的女王陛下剧院(如今应该是改名成国王陛下剧院),离伦敦的唐人街很近,演出前正好有足够的时间到那里转了转,还在一家中餐馆吃了晚饭。中国大使馆领事部也在这个区域,碰巧路过。
去过几个城市的唐人街,伦敦的似乎是见过的规模最大的,占好几条街,都挂了红色的灯笼,象是中国春节时挂的,一直没有摘。
唐人街的街道和餐馆卫生条件和其它城市的一样,都让作为中国人的我实在自豪不起来。迄今唯一记得的还算比较干净的唐人街是美国费城的,连续回去吃了好几顿,毕竟从小养成的中国胃还是离不开中国餐。不过其它的唐人街包括伦敦的都没有给我留下好的感受,去过一次就再也不想回头。我们能不能把那些大红的灯笼收起来,低头把街头巷尾的垃圾先打扫干净!
这个伦敦大学跟哥伦比亚大学很像呢,乍一看还以为是哥大呢。
看来英国的文化底蕴确实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