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2)
2019 (49)
2020 (58)
2021 (46)
2022 (40)
2023 (44)
2024 (47)
2025 (1)
瘟疫象上帝之手,来无影,去无踪。这折腾了全球三年的新冠病毒似乎突然就消停了。虽然网络上还是有人在议论要不要戴口罩,我感觉它是不会再回来了。
周六下了一天雨,除了上午开车去超市购买了一周的食物,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
我做了完整的三餐,简单却很合我的中国胃。越来越能从食物里品尝出美感和味道。
工作日的早晨都是牛奶,面包,鸡蛋,培根,沙拉之类的,到了周末突然想换一下口味,用冰箱里剩的一个白萝卜和小牛肉丸子做了一个汤,又烤了两张Naan。吃起来挺舒服的。
中午的时候烤了排骨,用菠菜,胡萝卜丝和粉丝拌了一个沙拉,伴着新蒸的香喷喷的米饭,再来一杯芒果smoothie,感觉挺清爽的。
晚饭更简单,用意大利瓜和玉米粒做了疙瘩汤,上面打了鸡蛋絮,拿出腐乳和榨菜丝调味,喝下去暖暖的,一直是我的最爱。
我用手机拍下来留念。LG在旁边笑我说是不是显得太穷了。我说简简单单自己吃着舒服就好,管别人怎么看。
疫情带来的一个后遗症是物价的飞涨。三口之家每周去一次超市的花费300块钱下不来,这还不包括中间想起来什么到附近的小超市去补一补。咖啡店,饭店,理发店都涨价了。最近一次去理发,付款的时候发现老板娘把小费的最低一档悄悄改为了16%,我忍不住抬头看她一眼,她稍有些不好意思,我没说什么,低头付了款,道了谢离去。服务行业经过疫情的洗礼也都挺不容易的。
对于物价,除了慢慢适应,就是尽量减少在外面消费,多在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
突然想起多年前在国内工作时遇到的一位上海大叔客户,怎么觉得自己现在的观点有点向他靠近了呢。
那时候盛行公款吃喝,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很快就被熏陶出来了。那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公司的招待预算那么高,动不动就去饭店吃,每次去都是大碗摞小碗,一多半都吃不完。走的时候一个个还都不屑打包,就那么白白浪费了。
那时候的生活其实普遍并不富裕,但记得很多男同志工作一段时间就吃个肚大腰圆,感觉皮带都快系不住了。
唯有一次另类的经历是有一次公司招待这位来自上海的客户,他带着一位美国客人过来谈项目,说是还专门给我们带来了正当季的上海大闸蟹。
到了饭店,我们主管项目的头儿拉开架势准备点餐,谁知这位上海人按住菜单,说不要浪费,只要两盘青菜,就着他的大闸蟹吃就好。饭店老板幸亏看我们是常客,不但没有计较,还主动上来问候,并吩咐工作人员把上海老板的大闸蟹赶紧蒸了,趁新鲜给大家吃。
大闸蟹很快上来了,这时上海老板却眉头一皱,说不对,少了一只,他来的时候可是清清楚楚数过的!
我们头儿给他面子把饭店老板叫来调查是怎么回事,搞了半天是公司的大刘司机要了一只蟹过去吃。那时候司机的地位很高,虽然吃饭不上桌,但肯定不会被亏待的,饭店老板都很明白这件事,对司机也是照顾有加。当时的场面很尴尬,我们头儿赶快转移话题,才使得饭局不至于冷场。
回来后我们几个人议论这件事,都觉得这位大叔好抠门,我们公司请客你省什么,搞得我们都吃不饱!那时候北方人对上海人的stereotype就是花钱太计较,这次真是碰到了典型的例子。说到这里恐怕要挨砖了,因为城里有很多上海人。
不过出国这么多年之后再回想这件事,我对上海大叔那一次的做法倒是能理解了,私人企业的老板一路打拼过来,每一分都是血汗钱,和拿着公款吃喝的人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后来一次回国,听说国内的公款吃喝风也改变了不少,很多人去饭店也有了打包的习惯,不再那么浪费了,是件好事。
环顾家里,疫情这三年我还真的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些节流。
一是把闭路电视取消了。每个月100多元,那么多频道,每天除了睡觉前看半小时的新闻似乎根本就想不起来开电视。如今有了Netflix, YouTube, Amazon Prime, 电视真的没有了必要。
二是取消了Costco的membership。加入Costco10年了,最开始的时候有点新鲜,去过一段时间,后来就觉得它的包装太大了,种类也不是太丰富,不太适合我们小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同胞和印度人都喜欢去。跟当地同事聊,他们有Costco membership的几乎没听说,也都是说觉得包装太大,用不了。
三是最终和纸质书说Bye-bye了。疫情之初还坚持买纸质书读,喜欢它的质感,觉得电子书伤眼睛。现在却越来越习惯读电子书了,虽然有的时候还是会担心眼睛。今年也彻底和纸质的笔记本告别,开会记笔记完全习惯用电脑了。回办公室干净利落一个笔记本电脑什么都有了。现在看家里书架上的那些书,那些纸张,觉得越来越没有亲切感了。今天在超市看到还有夹纸的binder在卖,想起疫情前的办公室大批的文件都要打印出来整理到大大小小的binder里, 都成灾了。觉得它们离被时代淘汰的日子也不远了。
第四,也是最大的改变,就是居家办公让我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在通勤上了。疫情中换了一个离家更近的工作,每周回一两天办公室,连地铁都不用坐了。想想以前每天花在路上的那两个小时的时间真是感慨万千。
还有一个改变就是网购,虽然这个我仍然在学习中。以前是不习惯网上购物的,疫情中大件小件从Amazon上买了不少,感觉还是挺方便的。只是还不太会网购服装,这是我下一步打算学习的课题。以前由于在市中心工作,午休时间逛逛商场很方便,那时的衣服真是买了不少。疫情这三年几乎就没有买过正经的服装。最近决定该收拾一下自己了,到mall里逛逛,看到服装商场很惨淡,关门的不少,剩下的几家也似乎都是在甩卖以前的旧款。看儿子的衣服都是人家自己从网上买,应用自如,每次都很合身,从来没见退过货。看来真是应该好好学习如何从网上买衣服了。
疫情这三年夺走了全球680万人的生命,也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对逝者的伤悲和悼念,我感觉疫情对我们的生活还是带来很多好的改变,让我们改掉了一些铺张浪费,破坏环境的坏毛病,学会更加实际,更加灵活,更加智慧地利用资源,还促成了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的巨大发展。
翻翻我写的记录COVID-19的博客,竟然有50多篇。疫情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对生命无常的认识。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无法预测,活在当下是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
但愿这篇能给这段特殊的日子画上一个句号。期待疫情后的第一个春天!
疫情期间我记了 新冠记,很多篇的日记,虽然不是篇篇都是说疫情的,但是其间的生活总是带着痕迹。算是收获之一。
I started borrowing books from our public library system. It is really a good source of books, new and old. They're being voted #1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reward. Medium size town,best library.
Last year I worked at four different places, including Chick Fil A, CVS and Waffle House. Finally I found the places I want to stay, with nicer people and the schedules that fit my needs.
I still tutor kids online, for K12 and SAT, ACT, college prep,etc... But next school year I'd like to get certified as a teacher. Not being a classroom teacher
but higher hourly pay at my school district as a tutor.
Stepping outside my home is a big change to me and it's quite satisfying. I get to make more money and meet different people.
I'd say I owe these changes to Covid because Omricron, the big resignation last year made a lot of people quit their jobs. I used to think I'd never find a job again because of the long gap on my resume. Now my life has jump started again. I could even be a school teacher if I want to ! There's no requirement for working experience anymore for being hired as a teacher. I love, love kids. Kindergarteners especially.
Changes are not always a bad thing, to certain people that get stuck in life, like me, they need 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