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腸子,有大腸和小腸。腸癌中,大腸癌最常見,小腸癌很少見。我從事中醫腫瘤專科20多年以來,還真的只治療過一個小腸癌患者,並且印象是非常之深刻。為什麼呢?
這是一個出診病例。患者當時住在加州首府Sacramento的一家大醫院Sutter Medical Center。 我一進病房,驚訝地見到屋子裡很多人,至少有十來個吧,圍著一個患者,那個患者就跪在床上。他太太趕緊介紹說,他的肚子痛,幾乎半個來小時就要發作一次,發作是就跪在床上約半個小時。這樣的狀態,從發生到住院,已經11天了,嗎啡製劑也無法完全控制疼痛。
這個患者是中年男性,43歲,乙型肝炎病史,半年前診斷為肝癌,肝內2個腫瘤,一個8.5厘米,一個3厘米,化療六次效果不明顯。現在的小腸癌,無法確定究竟是肝轉移,還是小腸癌轉移到肝,所以西醫進一步的治療方案還沒有最後確定。患者本人因為化療後身體虛弱,不想再做手術。所以才請我來看看中醫有什麼方法。
看他面色蒼白,笑容勉強,強忍疼痛同我打招呼。在他的左側中腹部位,不用摸,就可以看到一個乒乓球大小的腫瘤從腹內頂出。舌質暗紅,舌苔白滑厚濁,舌下靜脈三度曲張。脈象是典型的長脈。什麼是長脈?中醫診脈部位,是兩手腕處寸、關、尺三個部位,脈象的長度超過這個部位,就叫做長脈。如果是正常人,特別是中老年人,長脈屬於身體精氣神旺盛的長壽脈。如果疾病過程中出現,屬於病氣強盛、但正氣也在拼命抗爭的態勢。
我給他的診斷分析是:惡性瘀血熱毒形成的腫瘤堵塞小腸局部、導致劇痛為刻下主要病理,為標;於本,乃有肝腸腫瘤阻閉,病氣洶洶,正氣雖然也盛、但急劇耗傷之中。
因為患者家屬事先打電話,說明患者疼痛嚴重,所以我帶了外用藥來,也就是天仙草1號外貼劑。這個處方中的成分有兩組,一組是透皮吸收劑,一組是抗腫瘤劑,目的是通過透皮吸收成份將抗腫瘤成份導入體內。所謂抗腫瘤劑,從中醫來講就是強力解毒散瘀的成份。當時,給這個患者現場貼上,囑咐他如果沒有皮膚癢,就保持8小時。
湯藥處方,我考慮,既然是肝、腸的瘀毒阻塞成瘤問題,那麼最合適的經方,就是大柴胡湯了。
處方:柴胡10克 酒軍6克 炒黃芩15克
炒枳實6克 炒白芍10克 清半夏6克
炙甘草6克 大棗6個 延胡索6克
川楝子10克 廣鬱金6克
用法:將一包藥材放入砂鍋,添加冷水漫過藥材,水開起算,煮30分鐘,煎藥液倒出,取一杯,晚飯後5分鐘左右飲用。連續3天。
像他的這類病狀,我現有的成藥系列可以幫助。因為要郵寄,所以讓他先服用3天湯藥。第二天,患者家屬打來電話:這個患者用外貼後,當晚沒有再痛,準備今天開始服用湯藥。
這是一個通過外用藥,鎮痛效果出奇好的案例。那天晚上鎮痛後的一年,都再沒有出現嚴重的疼痛。他服用3帖湯藥,感到腹部通暢,人精神許多。這個患者繼續用我的成藥抗癌系統近2年。
這件事可能給那家醫院影響不小。後來,醫院裡有醫生向保險公司舉薦我,可以接受該院的醫療保險;該院也有人同我接觸,讓我考慮每週去門診一天。因考慮到往返開車要5個多小時(不堵車情況下),自己年齡已經不青,所以謝絕了這麼好的一個機會。
總結起來,根據臨床表現,腸癌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湿热型肠癌,症见腹痛阵发,大便有赤白脓血,里急后重,恶心纳呆,舌体胖大、色红,苔黄腻,脉滑数。
瘀滞型肠癌,症见腹胀刺痛,腹部肿块、坚硬固定,大便紫黑脓血,里急后重,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苔腐,脉弦涩。
虚损型肠癌,偏于阳虚者,症见腹痛绵绵、喜按喜温,黎明泻泄,畏寒肢冷,或污浊频出、失禁,或脱肛下坠,气短无力,面色萎黄或苍白,舌淡胖且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无力;偏于阴虚者,症见腹部灼痛,大便秘结,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腰酸盗汗,头昏耳鸣,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療方面,抓住癌症基本病理是惡性瘀血熱毒的特點,核心治療原則是強力解毒散瘀,然後根據濕熱、瘀滯、虛損的個體差異,配合個體化治療。
寫到這裡,想起正安文化的米忽(微信),以及銀色小哨子(微信),都非常熱忱、高質量地編輯我這部連載的每一篇。米忽最近提出個問題:您談的都是治癌案例,可不可以也談談癌症的預防?我感覺這是個很好的建議,那這裡就順便談談腸癌的預防。
預防腸癌的第一原則,就是及時阻斷慢性病發生發展途徑。隱隱腹痛,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或形狀便細,或大便乾,或大便出血(很多情況下並沒有肛門痛或腹痛),大便粘液,大腸息肉,都要及時治療。如果已經時間久了,中西醫治療沒有效果,情況仍然時好時壞,也不要灰心,不懈尋醫問藥,力求最大程度控制病情發展。
預防腸癌的第二原則,是健康飲食。什麼是健康飲食?就是進食高熱量、高纖維、低脂肪食物,素葷比例3:1。濃茶、咖啡、巧克力、生冷食物過多,都會刺激胃腸道。菸酒也對胃腸道有刺激。
預防腸癌的第三原則,是保持大便通暢與肛周衛生。健康飲食有助於大便通暢;每天睡前要溫水清洗肛門。
以目前西醫之手術、放療、化療,在美國腸癌的五年生存率為65%。我相信,中醫療法,可以極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與生活質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