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柳风絮语 赤心可鉴

(2023-06-14 06:15:12) 下一个

柳风絮语 赤心可鉴

作者:王志光(加拿大)

王志光简介:语言学博士,中文教育学者,曾在加拿大和中国大学教授语言 40 余年。 1993 年创办温哥华北京中文学校,曾任校长,现任校监。加华笔会副会长、加华文苑文学评论编委。其散文、文学评论散见于美加华文报刊。

 

一个瘦小的女子,腋下夹着装着几张证明她人生经历纸张的黑色公文包走在凄风苦雨中。她推开一扇门,被拒后又走进另一扇门。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地挺起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被一家公司看中,总算有了生计。

这是杨柳在《刚到温哥华的日子》里开头的描写。她那寻工的心酸,也是许许多多华人移民类似的经历。几乎每个新移民都是一部故事书,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本血泪史。她的身影虽瘦小,但却很伟岸,因为她体现了一个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的民族追求光明、不屈不挠、至死不渝的精神。随着杨柳寻工的经历,我们重温了从百年前的华工先驱到现代移民追求诗与远方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杨柳的纪实性散文集《柳风絮语》就这样将读者引进一个阅读、欣赏和沉思的美好时刻。

遍读《柳风絮语》,深深地被杨柳那种放下身段、敢于吃苦的坚韧不拔精神感动。正是由于这些经历,作者才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广阔的视野和悲悯的情怀。从底层的流水线到考取公务员必经的严酷考验,直至修成正果、做到了白领,无不感到有一种精神力量的存在。

这是“为了明天,我满怀希冀,盼望着”(《因鱼结缘》)的初心和“天哭杨柳,杨柳不哭。杨柳依依,生命极强,随遇而安”(《哭泣的杨柳》)的坚强。是“想做点什么,让我在一个新地方有机会重新开始”(《叶子红了》)的决心和“现在可是把脚坚实地踏在地上,不折不扣地走着自己的道路”(《寻梦》)的践行。

这也是对《出路》里吸毒者福良和《寻找流浪汉》中流浪汉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对《幸与不幸》中汉娜和《女主角》中达鲁瓦娜不幸的同理心。更是对因疫情失业而住在收容所的哈里夫妇真正爱情的赞美及对养老院孤寡老人罗素太太临终还要捐赠眼角膜高尚精神的讴歌。

人文主义情怀充满了杨柳的文章。移民的经历拓宽了视野,升华了胸怀,突破了种族、文化和信仰的藩篱,令其字里行间充满了理解、包容和悲悯的同理心,洋溢着一种广博的人道主义之美。我以为,这正是华文文学才具有的格调和情怀,是超出文学意义的精神境界。

杨柳的这种情怀归功于其对真善美一以贯之的追求。这种追求在《重读30岁时写的文章》得到了印证。一段芳华的放飞,一段现时的参悟,对比出杨柳的青涩与成熟;一番鸿鹄之志,一番沉静思考,夹叙夹议出一位知性女士的心路历程。正是祖裔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才积淀出杨柳的良好心态;正是这种少年立志与之后的不懈追求,才稳定了她移民初始时的踉跄酩酊,使之迈出坚定的步伐,最终走出一片灿烂的天地。《母亲的眼泪》对失独母亲无限的同情和《漂洋过海的母爱》中对母爱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刻骨铭心的珍惜,无不烙刻上中华文化的印记。这种良与善的基因必然带入他乡,成为她日后走出诗意、走向远方的精神支柱。

杨柳的情怀在凝与化的交替中得以抒发与飞扬。在《柳风絮语》这本纪实性散文集里,凝中有化,化中有凝。凝,结构情节韵律紧凑,一贯到底;化,所视幻化为所思,所思升华为所悟。无论是回忆其移民初始的寻工过程(《刚到温哥华的日子里》),还是与不同种族人士交往(《因鱼结缘》和《寻找流浪汉》等)中,或在寻求失去的亲情(《漂洋过海的母爱》)和歌颂伟大的爱情(《秋天的爱情》)时,跳动的文字、夹叙夹议、情景穿插、所叙所悟交汇及情感表达毫无违和之感;也无先景后情,或无病呻吟、或故意拔高的做作;更无海派细腻委婉的小女人作家的做派。出生于东北却成长于上海,杨柳天然兼有江南之灵动与黑土地之粗犷,文字达而不俗,情感细而大气;处理凝与化时伸缩有度,自然得体,刚柔相济。

幽默是杨柳表达情感的独特的手法。一些颇有烟火气的幽默语言令人在笑泪中悟到了生活的两面:乐与苦、幸与不幸、顺境与逆境。比如,将体力活称之为语义双关的“勒脖工”表现了作者的乐观心境。(《刚到温哥华的日子》)对误入单行道时的尴尬,杨柳的描写惟妙惟肖:“迎头两辆汽车,愤怒地瞪着血红的眼睛,一步步向我逼来。喇叭声此起彼伏,奏着高亢的交响乐。”(《寻找流浪汉》)再比如,看到汉娜弟弟的模样后,杨柳一句俏皮话回味后令人捧腹:“肯定地说,上帝在雕塑他时,稀里糊涂地打了瞌睡。”(《幸与不幸》)而杨柳对检测新冠病毒的描写则更是令人莞尔:“白大褂的目光从遮得严严实实的帽子和口罩之间的缝隙射出来,探照灯般把陆雪琪浑身上下照了个遍。”(《罗素太太的遗嘱》)类似俏皮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不一而足。一般来说,中国人缺少西方式委婉含蓄的幽默感。若无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若无对人生乐观豁达的心态,若无对幽默作用的深刻认识,杨柳对幽默的运用决然不可能如此娴熟,信手拈来。   

戏剧性的结尾是杨柳抒发情感的另一个手法。个人的经历和移民的际遇加上对文学的执着丰富了杨柳创作技巧,使之能自如地并行叙述两条以上的线索(《漂洋过海的母爱》)和较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情节(《三看人生》)。值得称道的是杨柳对许多篇章结尾的处理突破了中国人线性思维的窠臼,营造出一种欧·亨利式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比如说,当作者误入单行道身处危险境地而手足无措之时,突然一群流浪汉冲到路中间组成一堵围墙,而带头的则是作者将自己午餐分赠的那位流浪汉。(《寻找流浪汉》)《女主角》中达鲁瓦娜在演出成功荣获欢呼与鲜花之后,却急忙打的回家去给自闭症的儿子庆祝生日。戏与人生巨大的反差一下子凸显了人生矛盾体:幸福与苦涩同行,梦想与现实同在。而这种西方小说常见的手法在《漂洋过海的母爱》、《幸与不幸》、《寻梦》及《罗素太太的遗嘱》等诸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其实,这并不是杨柳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内在的审美以及她对人生无常的悟道和敬畏生命、珍惜幸福的平和心态使然。可以说,杨柳已然在有意无意中走进了西方小说和散文创作的境地,脱离了中国人业已习惯的线性讲故事的窠臼。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长链,它便是由那无数的瞬间之珠串成,闪光的珠子,暗沉的珠子,夹杂着灰不溜秋的珠子。闪光的灼灼照映着人生璀璨的时刻,暗沉的遮掩着曾经出过血的伤痕……”(《三看人生》)多么深刻的体会,多么富有哲理的人生悟道!这是厚积的文化底蕴和哲思后的喷发。至明至暗,忽明忽暗,人生就是起伏跌宕,明暗交替,不断追求光明的过程;生命能否熠熠闪光,全然在一念之间,在于意志的坚定。只有经历炼狱的磨炼和甄别,才能到达天堂彼岸。我以为,这才是《柳风絮语》的真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色青青,他乡可居。我心可鉴,柳风絮语。一棵柔弱的杨柳被连根拔起,移植到新大陆,但她并没有南橘北枳,而是汲取了异乡土地的养分,茁壮成长,走出一片新天地,犹如当年左宗棠西进新疆时沿途种下的左公柳,短绦似辫,迎风扬沙,一路向前,向前。

杨柳简介:,加拿大华文作家,加华笔会副会长,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海外文轩作家协会会员。《加华文苑》编委,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散见于海内外文学书刊,多次在全球征文大赛中获奖。

《柳风絮语》在巴诺书店上架发行 

《柳风絮语在英国的BookDepository上架,全球免邮费

《柳风絮语》也随着亚马逊在全球发行

购买此书请关注下面链接:

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477.html

美国南方出版社简介

“圆作者一个梦想,助作者美国出书”是美国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网站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国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国Alabama州注册成立,多年来为诸多作者出版图书,销售不断攀升,是美国出版界的后起之秀,现正逐渐为各界熟悉。

美国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通过自己的网站,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諾書店(Barnes& Noble),以及亚马逊(Amazon)等网上和实体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国会及各大地方图书馆均有收藏,美国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纷繁的世界舞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