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

本人是喜欢历史的机械工程师,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个人资料
正文

隋唐系列六:高宗为政之二十一:唐高宗为长孙无忌平反

(2017-08-20 08:23:32) 下一个


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二月初二(壬午,通鉴作正月为误),唐高宗李治任命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卫尉卿李弼和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副手,发兵讨伐新罗。当时新罗王金法敏接纳了高丽反叛的部众,又占据原来百济的地盘,派人把守。唐高宗非常愤怒,下诏削去金法敏的官爵。金法敏的弟弟右骁卫员外大将军临海郡公金仁问还在京师,唐高宗于是立他为新罗王,让他归国。


三月初一(辛亥),日食。三月二十九(己巳),皇后武则天到先蚕祠堂祭祀。


继承武后父亲周国公爵位的贺兰敏之获罪后,武后上奏让朝廷将她异母兄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从岭南召回,袭取周国公爵位,并官拜尚衣奉御。这年夏四月十一(辛卯),他升迁宗正卿。


五月初十(己未),唐高宗下诏说:“春秋两季的社稷祭祀,本来是为了祈祷农田丰产。近来听说此外另有聚会。今后除了两季的社稷祭祀外,不得聚集。有司部门必须严加禁止。”


六月二十三(壬寅),出现太白(金星)进入东井宿的不祥天象。


秋八月十五(壬辰),唐高宗追尊他七世祖宣简公李熙为宣皇帝,他妻子张氏为宣庄皇后;六世祖懿王李天赐为光皇帝,他妻子贾氏为光懿皇后;祖父太武皇帝李渊为神尧皇帝,太穆皇后为太穆神皇后;父亲文皇帝李世民为太宗文武圣皇帝,文德皇后为文德圣皇后;皇帝自己称天皇,武皇后称天后,以回避先帝和先后的称号;同时改咸亨五年为上元元年,大赦天下。


八月二十一(戊戌),他下敕令说:“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必须穿紫色官服,佩金玉带;四品穿深绯官服,佩金带;五品穿浅绯官服,佩金带;六品穿深绿官服,佩银带;七品穿浅绿官服,佩银带;八品穿深青官服,佩石带;九品穿浅青官服,佩石带;庶人穿黄色服装,佩铜铁带。除非庶人(通指无官爵的良民,不包括工商皂隶),平民不许穿黄色服装。”朝廷还规定一品以下的文官可带手巾、算袋、刀子、砺石。武官想带的也随便。


九月初五(辛亥),朝廷百官都穿上新官服,唐高宗在麟德殿宴请他们。


九月初七(癸丑),唐高宗下诏追复长孙晟和长孙无忌的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取赵国公爵位,并将长孙无忌的棺柩从发配地黔州移回,陪葬昭陵。朝廷还特令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延续齐献公(即长孙无忌父亲长孙晟)的香火。


长孙无忌字辅机,是河南洛阳人,他的祖先出自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第三兄,起初是拓拔氏。他致力北魏王室,居功最多,世袭大人的尊号,后来改姓跋氏。因为是宗室之长,所以改姓长孙氏。他七世祖长孙道生,曾任北魏司空,追谥上党靖王;六世祖长孙旃,曾任北魏特进,追谥上党齐王;五世祖长孙观,曾任北魏司徒,追谥上党定王;高祖长孙稚,曾任西魏太保,追谥冯翊文宣王;曾祖长孙子裕,曾任西魏卫尉卿,封平原郡公;祖父长孙光,曾任北周开府仪同三司,袭取平原公;父亲长孙晟曾任隋朝右骁卫将军,事迹卓著。长孙无忌作为贵戚,从小好学,博涉文史,禀性通悟,很有筹略。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德皇后就是他的妹妹,他少年时就和李世民关系亲密。义军渡过黄河时,长孙无忌到长春宫谒见李世民,被授任渭北道行军典签。他常跟从李世民征讨,经累任后成为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武德九年(626),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阴谋杀害李世民,长孙无忌请求李世民先发制人,并奉旨秘密去召来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前来,共统筹略。六月四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带兵进入玄武门讨伐李建成和李元吉,平定了他们。李世民成为春宫太子后,长孙无忌被授予太子左庶子。唐太宗即位后,他升迁左武候大将军。贞观元年(627),他转任吏部尚书,以功劳第一进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食邑。唐太宗因为长孙无忌是佐命元勋,又是外戚,对他的礼遇尤其隆重,常让他出入卧内。同年,他官拜尚书右仆射。当时突厥的颉利可汗虽然刚和朝廷和盟,但他的政教紊乱,谈论政事的大臣大多上呈攻取突厥的策略。唐太宗召萧瑀和长孙无忌前来,问他们道:“北番君臣昏乱,可汗杀戮无辜。国家如果不想违背先前签订的友好盟约,便将失去攻克他们的时机。如果我想利用他们的内乱出兵,又怕失去同盟的信义。两者之间很难决定,究竟哪个办法更好?”萧瑀说:“兼并弱小,攻克愚昧,臣觉得还是出兵为妙。”长孙无忌说:“如今国家关键在于停息兵戈。应当等待他们入寇边塞时,才能出讨。对方既然已经衰弱,必定不能前来入寇。如果深入敌境,臣尚未见到可取之处。暂且按兵不动,保存诚信,臣觉得更为适宜。”唐太宗最终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突厥的颉利可汗不久自己由于政治的衰败而灭亡。


有人有密表声称长孙无忌权宠过盛,唐太宗把奏折给长孙无忌看,说:“朕与爱卿君臣之间,任何事情都不会有所猜疑。如果不把各自听到的东西说出来,那么君臣之间就无法沟通。”于是召集朝廷百官,跟他们说:“现在朕的儿子们都很年幼,长孙无忌对朕而言,实在有过大功。今天我将朝政委托给他,他就象朕自己的儿子。疏远离间亲近,新臣离间故旧,叫做不顺,是朕所不取的。”长孙无忌也感到自己的权位太重,深以为诫,所以恳切地请求辞去枢密大任,他妹妹文德皇后又为他陈请。唐太宗不得已,只好改拜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解除了他尚书右仆射的职位。那年,唐太宗亲自到南郊祭祀,即将回来时,还命令长孙无忌和司空裴寂一同登上他的金辂御驾。贞观五年,他与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作为元勋各得到一个儿子被封为郡公的殊荣。贞观七年十月,朝廷册拜他为司空,长孙无忌一再推辞,但唐太宗不许。他又通过舅舅高士廉上奏说:“臣幸居外戚,恐怕给圣主招致重用私亲的讥诮。现在敢以死请求辞职。”唐太宗说:“朕授任官职,必定要选择有才能的人。如果才干和操行不够,即使是朕的至亲,朕也不会虚授官职。襄邑王神符就是明证。如果才赶和操行都很适宜,即使是朕的怨仇,朕也不会遗弃。魏徵等人就是明证。朕如果因为无忌是皇后的兄长而溺爱他,当然可以送他很多美女金帛,何必一定要委以重任?其实都是因为要利用他的才干和操行而已。无忌聪明鉴悟,还很有军事谋略,你们也都知道。所以朕才将台鼎重任交给他。”长孙无忌又上表恳切辞让,唐太宗下诏回答说:“从前黄帝得到力牧而成为五帝之首;夏禹得到咎繇而成为三王之祖;齐桓公得到管仲而成为五霸之长。朕自从位居藩邸以来,长孙公就是朕的心腹,也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长孙公的功绩和才望,完全符合群臣的瞻仰,所以才授予此官。长孙公不宜多次辞让。”唐太宗追思王业的艰难,佐命的出力,又作了首《威凤赋》赐给长孙无忌(可见《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下令让诸位功臣世袭刺史。诏书说:“周武王奠定大业,为子弟裂土封疆;汉高祖接受天命,对功臣发誓永久。这并不只是注重亲属贤能和尊崇他们的厚礼,也是为了巩固磐石基础,寄望他们保卫藩屏的措施。魏、晋已来,办事不再师古;建侯之制,也名实不符。那并不是所谓作屏王室,永固无穷的办法。隋氏末年,四海沸腾,朕深思熟虑,剪灭群雄。在上凭籍神灵的保祐,在下依赖英贤的辅佐。廓清宇宙,嗣位宝座,岂予一人,独能致此!时世艰难时,靠大家共同奋斗努力;世界安宁了,则让朕独享太平利益。朕是不想这么做的。今天的刺史,即是古代的诸侯,虽然立名不同,统治的方式却是一样。现申命有司部门,斟酌前代的先例,宣布条例,委以功臣共同治理的期望,效法先贤,保存世代同时可及的章典。司空齐国公长孙无忌等人,在皇运初始即策名相助,为缔造国家建功立业。他们义贯长虹,与王室休戚与共,勋效昭彰,夷平险阻,嘉庸懿绩,深深铭记在朕的心里。应当委以藩镇,封赐疆宇。长孙无忌可任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尚书左仆射魏国公房玄龄可任宋州刺史,改封梁国公;已故司空蔡国公杜如晦可追赠密州刺史,改封莱国公;特进代国公李靖可封濮州刺史,改封卫国公;特进兼吏部尚书许国公高士廉可任申州刺史,改封申国公;兵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可任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刑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可任鄂州刺史,改封江夏郡王;晋州刺史赵郡王李孝恭可任观州刺史,改封河间郡王;同州刺史吴国公尉迟敬德可任宣州刺史,改封鄂国公;并州都督府长史曹国公李勣可任蕲州刺史,改封英国公;左骁卫大将军楚国公段志玄可任金州刺史,改封褒国公;左领军大将军宿国公程知节可任普州刺史,改封卢国公;太仆卿任国公刘弘基可任朗州刺史,改封夔国公;相州都督府长史鄅国公张亮可任澧州刺史,改封郧国公。其余官爵和食邑如故,并令子孙后代承袭官爵。”


长孙无忌等人上言说:“臣等披荆斩棘,事奉陛下。如今海内安宁统一,臣等不愿远离陛下,而授任外州世袭州牧,与迁徙发配有什么两样?”于是与房玄龄上表坚决推辞(奏折原文可见《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唐太宗阅览了表章后跟他们说:“割地封赏功臣,是古今的通义,意思是想让诸公的后嗣,将来也翼护朕的子孙,长久成为藩翰屏卫,代代永久相传。而诸公轻薄山河的誓言,上奏表达怨望,朕也怎能强迫诸公接受封地?”于是停止了世袭刺史制度。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临幸长孙无忌的府第,对他所有亲属,给予不同的班赐。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册拜他为司徒,并于翌年让画师将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功臣的图像画在凌烟阁,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诏书。


同年,太子李承乾获罪。唐太宗想改立晋王李治,又因为他并非次子,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在两仪殿退朝,群臣出去后,他只留下长孙无忌与司空房玄龄和兵部尚书李勣,跟他们说:“我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都做出这样的事来,实在让我心灰意冷。”于是自己往御座上摔去,抽出佩刀要刺杀自己。长孙无忌他们惊惧万分,争着上前搀扶抱持,然后取下佩刀授予晋王。长孙无忌等问唐太宗心里到底想立谁,唐太宗说:“我想立晋王。”长孙无忌说:“臣谨奉诏。有异议的大臣,臣请求杀了他们。”唐太宗跟晋王说:“你舅舅答应你了,你应该拜谢他。”晋王因此对长孙无忌下拜。唐太宗跟长孙无忌他们说:“诸公虽然同意我的意见,但不知舆论会怎么说?”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孝,天下人归心于他已经很久了。还希望陛下召回朝廷百官,询问他们。臣觉得必然没有异辞。如果他们不手舞足蹈表示赞同,臣将辜负陛下,万死不辞。”于是确定了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因此也加授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不久唐太宗又想立吴王李恪,长孙无忌秘密力争,这事也就算了。唐太宗曾跟长孙无忌等人说:“朕听说君主贤惠则臣下正直,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诸公应该当面直说,指出朕为政的得失。”长孙无忌奏道:“陛下武功和文德,都超绝古今,发号施令,也都有利于百姓。《孝经》说:‘将顺其美。’臣顺从陛下还恐来不及,实在没见到陛下有什么过失。”唐太宗说:“朕希望听到自己的过失,而诸公却胡乱用阿谀的话来取悦朕。朕今天当面谈谈诸公的得失,以为鉴诫。言者无过,闻者改之。”于是望着长孙无忌说:“长孙公善于避免嫌疑,应对敏捷,即使跟古人相比,也不会比他们差。然而带兵攻战,并非你的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面临危难能不改节操,为官也不肯广结朋党。所缺少的只是骨鲠规谏而已。唐俭能言善辩,擅长和解他人,酒杯之间,好话连篇。然而事奉朕三十年,却没有一句话论及朝政的得失。杨师道生性和行为纯真善良,自己没有过失。然而性情比较怯懦,从未担当重任,紧急时派不上大用场。岑文本性情敦厚,文章是他的所长。然而持论时经常引经据典,从来不得罪他人。刘洎性格最为坚贞,说的话大多很有裨益。然而他不轻易许诺朋友;如能自己弥补过失,也无非不可。马周遇事能够迅速决断,性格十分贞正。至于评价他人,似乎过于直率。朕近来任用他,大多令人称心如意。褚遂良学问比别人稍长,性格也比较坚正,为人也忠诚,对朕十分依赖,就像飞鸟依人,自然让人更加怜爱。”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丽,让长孙无忌摄理侍中。从高丽回来后,长孙无忌一再要求辞去师傅的位置,唐太宗于是下优诏听任他免去太子太师。贞观二十一年,他遥领扬州都督。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请长孙无忌和中书令褚遂良二人接受遗诏辅政。唐太宗跟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之所以得到天下,大多是此人的出力。你开始辅政后,千万不要听信谗毁之徒的话,去伤害无忌。如果这样,你就不再算得上人臣。”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进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扬州都督,仍然参知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务。长孙无忌坚决推辞参知尚书省事务,唐高宗也答应了,但仍让他以太尉兼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长孙无忌负责监修国史。唐高宗曾跟公卿们说:“朕大开进言之路,希望群臣有良好意见可以录用,也将得到提擢。但近来上疏的虽多,能采用的建议却几乎没有。”长孙无忌说:“陛下即位以来,政治和教化都实行得很好,条式律令,也没有欠缺。谈论政事的人表达他们的肤浅意见,妄图侥幸被采纳。至于能对习俗和时政有所裨益,理当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然而必须开此言路,还希望时不时有些忠谠之言。如果因此加以杜绝,恐怕今后下情无法上达。”唐高宗说:“朕又听说朝廷各个部门,办事时大多还很顾情面。”长孙无忌说:“照顾情面徇点小私,自古以来就很难免。然而圣化逐渐渗透,人们都一心向公,所以要说有谁肆意犯法,臣的确认为必无此事。小小收取些人情,恐怕陛下也在所不免,更何况臣下私下照顾点亲戚,岂敢说绝无此事?”当时长孙无忌位当皇上的元舅(大舅),多次进献谋议,唐高宗无不欣然采纳。翌年,他因为干旱上疏引咎辞职,而唐高宗频频下降手诏,敦劝晓喻,没有答应。永徽五年,唐高宗亲自临幸长孙无忌的府第,见了他的三个儿子,同时提拔他们为朝散大夫。他又命令画师画出长孙无忌的图像,亲自为画写赞,然后赐给他。


永徽六年,唐高宗将要立昭仪武氏为皇后,而长孙无忌多次进言反对。唐高宗于是秘密派使者赐给他金银宝器各一车,以及绫锦十车,想以此取悦于他。武昭仪母亲杨氏也亲自前往长孙无忌的宅第,屡次祈请。当时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屡次劝导请求,长孙无忌曾声色俱厉地批评了他。唐高宗后来又召长孙无忌、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跟他们说:“武昭仪很有仁德,朕想立她为皇后,爱卿等人觉得如何?”长孙无忌说:“自从贞观二十三年以后,先朝把朝政付托给褚遂良。还希望陛下问他可否。”唐高宗最终还是没有听从长孙无忌等人的话而立武昭仪为皇后。皇后因为长孙无忌先接受了她的重赏而不支持自己,所以对他怀恨在心。


显庆元年(656),长孙无忌与史官国子祭酒令狐德棻撰写编集武德和贞观二朝的国史八十卷,上表呈上。长孙无忌作为监修国史的重臣,因功被赐给二千段布帛,朝廷还封他儿子长孙润为金城县子。显庆四年,中书令许敬宗指使人上呈密封奏事,谎称监察御史李巢与长孙无忌勾结谋反。唐高宗让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道审理此案。许敬宗奏言长孙无忌谋反确有其事,唐高宗说:“我家不幸,亲戚中经常发生这样可恶之事。高阳公主与朕同胞,往年却和房遗爱一道谋反。如今阿舅又做出如此恶心的事。近亲居然如此,使我惭愧面对百姓。”许敬宗说:“房遗爱乳臭小儿,和女子一道谋反,岂能成事?而长孙无忌和先帝一道夺取天下,众人都钦服他的智略。他身居宰相三十年,百姓都畏惧他的威严,可以说是威能服物,智能动众。臣担心长孙无忌一旦知道他的事情泄露,一定会破釜沉舟,到时攘袂一呼,号召党羽一同为恶,必将成为宗庙深深的忧患。臣诚心希望陛下断然割爱,立即将其收捕,即使有伤外戚,也必须遵守律法。”唐高宗哭着说:“我决不忍处置舅舅的这一罪行。后代的优良史臣还以为我不能和亲戚和平相处,才一至于此。”许敬宗说:“汉文帝是汉朝的明主,薄昭就是文帝的舅舅。文帝从代国到京师即位时,薄昭也立有大功,和长孙无忌没什么差别。后来只不过因为杀人,汉文帝为了维护国家的法律,下令让朝臣穿着丧服到薄昭的宅第,哭着杀了他,而良史也不认为那是文帝的过失。如今长孙无忌忘了先帝的大德,舍弃陛下的至亲,听信并接受邪恶的阴谋,于是心怀悖逆,意在涂炭生灵。如果和薄昭的罪恶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按照各项刑典严格处置,必须诛杀他五族。臣听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机之事,间不容发。如果稍微迟疑,恐怕立即就会发生事变。还希望陛下及早决断!”唐高宗竟然没有亲自过问长孙无忌为何要谋反,就听信了许敬宗的诬陷之说,革去了他的所有官爵,将长孙无忌流放到黔州,还派使者征发沿途各州的府兵护送他到流放的所在。他儿子秘书监驸马都尉长孙冲等人也都被除名,流放到岭南。许敬宗不久就和吏部尚书李义府一道派大理正袁公瑜到黔州重新审理长孙无忌谋反的案件,袁公瑜竟然逼迫他自缢而死,籍没了他的家室。长孙无忌立有大功,却无辜惨死,天下人至今为他感到哀伤。长孙无忌的堂兄长孙安世曾任王世充的内史令。秦王李世民夺去东都洛阳时,他被下狱后死于狱中。长孙安世的儿子长孙祥因为是唐太宗文德皇后的近亲,当时任刑部尚书,因为和长孙无忌通信而被处死。


《旧唐书》的史臣评论道:“无忌戚里右族,英冠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终始不渝。及黜废中宫,竟不阿旨,报先帝之顾托,为敬宗之诬构。嗟乎!忠信获罪,今古不免;无名受戮,族灭何辜!主暗臣奸,足贻后代。”大意是:长孙无忌是外戚里的至亲,初唐功臣中首屈一指。他助立太子,力安社稷,功勋卓著,始终不渝。当唐高宗想要废黜皇后时,他为了报答先帝的顾托,坚持不肯阿谀奉旨,最终被许敬宗诬陷,太可悲了!因为忠心和诚心获罪,古今不免。无故被害,灭族何辜!君主暗弱,臣下奸邪,足以贻害后代。


要想知道唐高宗后来的情况,请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