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风城黑鹰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同济医院抗疫医生给电影《中国医生》作医学指导如何拍好医生的故事

(2021-07-11 13:39:06) 下一个

7月4日,电影《中国医生》在武汉举行首映礼。在武汉首映,这不奇怪,因为武汉在抗中是重灾区,有着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因为很多的真实故事发生在母校附属同济医院(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医院), 而影片又用了同济医院医护专家作为电影医学指导,在这个大流行之初, 我们参与了给武汉的捐赠(包括同济医院), 后来美国疫情加重, 同济校友也接受了母校包括同济医院的医用防护品捐助,在这场与新冠的较量中,我们与母校始终在相互的支持,鼓励与帮助。所以我会特别的关注这部电影及其花絮。

 
据网上(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由刘伟强执导,刘伟强、李锦文共同监制,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领衔主演,易烊千玺特邀出演,欧豪特别出演。
 
武汉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冉晓,中法新城院区急诊科护士长刘雪晴和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技师熊薇、护士长徐敏都曾经深入片场全程参与剧本创作、制景筹备、演员培训、拍摄和部分后期工作。他(她)们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讲述了电影拍摄过程的点滴,最大程度地还原2020年武汉抗击新肺炎疫情的生死竞速,内容取自于网上。
 
两个月封闭训练:医生成了演员的老师和考官
 
“导演在第一天就告诉了我们拍《中国医生》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地记录武汉人民、中国人民在整个抗疫过程中做了什么,为世界抗疫拿出中国经验。”2020年7月底,武汉解除封锁离鄂通道两个月后,同济医院冉晓等四人应《中国医生》制片方邀请,先后抵达无锡入驻剧组,成为电影的医学指导。
 
“片方希望医学指导可以满足几个条件:在抗疫一线工作过,最好是对新肺炎患者抢救工作非常熟悉的重症医学医生,沟通协作能力还要非常好。院方考虑到,我抗疫时间最长,又是重症医师,对各种抢救手段非常熟悉,沟通交流能力比较强,人也热心,就推荐了我。”冉晓医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8月1日起,专家组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演员封闭式培训,根据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视频和课件,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后期进组的每一位专业演员,来到剧组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他们的专业医学培训。
 
“拍摄用的重症病房是在影棚里搭建起来的。我们到现场后才发现一部分医疗设备已经过时了,呼吸机、透析机、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设备不符合现代医疗水平的实际情况,于是马上就列出了一些所需医疗设备和药品的清单,帮助片方联系厂商外借了这些设备。”冉晓说。
 
刘雪晴透露,为了使剧情真实,编剧团队前后去了金银潭医院三次,武汉刚刚解封就开始了浸泡式的走访,对大量抗疫医护做了访谈。
 

刘雪晴为演员袁泉做指导。受访者供图
 
“不止如此,每个单元培训后,每一位演员都需要进行专业考核”,冉晓和刘雪晴说,为了帮助演员们最快学习医学知识,他们根据第一批演员培训的课程,制作了适合演员内部培训的《医疗专业课程指引》,书中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展现了影片中所需要呈现的基本医学操作,供演员们反复揣摩练习,这也成为《中国医生》的专属培训教材。
 
导演赋予了我们喊卡的权利
 
“病房里面所需的物品、医疗物品、摆放的位置等都需要一一确定。从专业培训到医院场景搭建,每个细节都不能错过。”为了还原抗疫的真实场景,进入剧组后,医学指导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协助剧组按照真实医院建造标准1:1打造拍摄场景。
 
在疫情期间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徐敏和熊薇接力按照院感的要求,对剧组拍摄过程中的医疗场景严格把关,“力求每一个动作都符合医学常识,比如洗手、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物品表面的消毒方法……几乎每一个动作我们都反复要求练习。拍摄场地中每一件医疗器械的摆位也都要严格检查。”
 
但面对故事真实与艺术加工的矛盾,专家们多次与导演组起了冲突。“导演组为了追求医学的专业性,无论是剧本、拍摄、制作,还是导演、主角、化装组、道具组、群演,都死嗑每一个细节、情节。但有时,导演组也希望在情节上加入一定的戏剧冲突,比如通过病人的情绪和语言展现更大的艺术张力”,刘雪晴认为,根据病人的病情,在一定情况下他可能已经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这时两方面就会出现一些矛盾。
 
“其实前期的剧情经过多次打磨,我们已经尽量地还原真实。但有时为了电影表达的需要,导演组会加入一些新的剧情,此时我们就会用医学的专业来进行考量。”冉晓说,有一次,他们甚至跟导演直接起了冲突。但是专家们从医学角度给导演组做了解释,导演组还是接受了大家的专业医学意见。
 
不仅如此,医学专业指导小组还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拍摄结束后,要讨论一下当日拍摄过程中是否还有遗漏的问题。为了让电影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减少硬伤,四个多月的跟中,他们每半个月都会形成一份书面的医学指导报告发给制片方,提出专业建议。
 
“我们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保证电影中每一步都接近真实医疗场景。如果某个演员操作手法不准确、说话语气不对、物品摆放位置不对,导演就赋予了我们立刻喊停的权利。经过反复打磨,剪辑之后的画面非常真实。”冉晓回忆,“袁泉对自己要求很高,每次开拍,她都会让我站在摄影机旁监督她的表现,确保没犯错她才安心。易烊千玺每次操作前都会反复和我沟通:‘冉老师,我这样做对不对?能不能做得更好一点?’”
 

冉晓对演员易烊千玺进行医疗操作指导。电影预告截图
 
拍摄中易烊千玺练得最多的就是插管,拍摄间隙一有空就会练。刘雪晴介绍,袁泉饰演的是一名ICU主任,她坚持基本操作自己都要掌握。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ECMO(体外膜肺氧合),这些设备操作并不是所有医生都会,但身为一名演员的袁泉都学习了,并且掌握得很不错。
 
“其实我们是帮他们来演我们自己”。
 
博主补充一下,医护们也不要谦虚,帮他们也是大大地提高电影的真实性,可看性及质量,以前电影常常被说是太假, 比如打手枪,常常是单手握枪,眼睛不瞄,甩出就射, 就不太专业, 虽然电影艺术是艺术,但艺术是建立在基本之上的升华。
 
2020年武汉的ICU病房,写满从晦暗中走向光明的艰辛,冉晓就是坚守到最后的医护之一,被大家称做“ECMO小王子”,这个称号也沿用到了剧组。
 
“我也算是半个演员了,”冉晓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自己在电影中的另一个身份是“手”,在《中国医生》中,为了体现医学的专业性,一些演员完成不了的一些复杂的手部操作,都是由他完成。
 
肺炎疫情期间,武汉收治了大量的危重症患者,电影聚焦的就有这一类患者。此时,气管插管、呼吸机、血液透析、心肺复苏、ECMO等设备都必须派上用场。但由于演员并非医学专业人士,主要是完成一些基础的医学技能,这类高难度操作就很难完成。
 
冉晓介绍,从一个医学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临床医生,至少需要10余年的时间。要学会这些操作并不容易,自己曾经模拟练习静脉穿刺的时候,有连续几次扎到手指流血。后来老师在旁边一直鼓励自己,又反复地观看操作视频,慢慢地才摆脱了阴影,逐渐熟练。
 
也正因此,他对剧组演员们的专业态度非常钦佩,“对于我们来说,希望还原的是医疗本身的真实,而对演员们来说,还需要表达情绪的真实。”
 
“穿上防护服身体不适时,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碰到无法挽救的病人,你们的情绪会爆发吗?”……拍摄中,演员们时常会追问他们在疫情期间的真实故事、真实情绪,他们试图最大程度地展现当时的“他们”。因为他们也同剧组的老师一样,希望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无限接近真实的抗疫现场,这也将成为自己抗疫的另一种记录。
 
“其实我们是帮他们来演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几位医学专业指导纷纷表示,他们很荣幸全程参与《中国医生》,能用自己的专业协助并见证了一部抗疫史诗大片的诞生,也希望以这种健康传播的方式,让医学归于大众。
 
“电影像个催泪弹,把我们拉回到战斗岁月”
 
7月4日,《中国医生》剧组重回武汉,一百多位武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成为了首批受邀观影的人。
 
“电影从头看到尾,我的眼泪一直没干过。”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湖北“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在看完电影后红着眼说。“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湖北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则沉默了几秒说,“这个催泪弹,把我们拉回到战斗岁月。”
 
影片中,张涵予饰演的张予院长,其角色原型就是张定宇。看到自己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张定宇自嘲电影里“张院长”的坏脾气是属于他的,果敢和英雄的特质则是属于全中国所有医院院长的。
 
“我们俩名字就差一个字,都是1963年12月出生的,我比院长大3天,在我心里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但人物原型坐在下面看影片,我这个演员还是非常忐忑。”张涵予话音刚落,张定宇就马上给张涵予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笑着告诉大家,张涵予在去年10月份来汉,和他一起待了三四天,一起开会、查房、同吃同住,让自己真正走进了一个医生的世界。
 
本博主与张定宇还是同济同级医学系校友,一个是三大班,一个是一大班, 为有这么一个杰出校友,很是骄傲, 还记得去年在武汉抗新冠正激烈的时候,编者代表海外同济校友邀请到张定宇院长在百忙之中给我们做了一个新冠治疗网上讲座, 我们非常敬重张院长,无论是人品还是职业方面, 电影中以他为原型绝对是名副其实, 只是恐怕电影只能反映出一部分他的真实面。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和演员张涵予在武汉发布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张涵予所饰演的张院长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位脾气有些暴、毫无领导架子的院长。疫情最凶险之时,他力排众议,顶着压力接收源源不断的病人;面对同行质疑,他会大吼“老子的医院没有问题”,奋力维护医院和同事;在得知罹患新冠肺炎的爱人病情加重时,他哭着呼唤爱人要挺住,“我这辈子就是赖上你了。”这样的张院长,是铁汉,更有柔情,比新闻报道里更接地气。
 
一场抗疫是一群人的努力,这背后,是武汉所有医护人员不问回报、不计后果的殊死搏斗,也是42000多名援鄂医疗队的心头永远抹不去的一束光。
 
冉晓认为,“中国医生”四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医生,更代表了所有投身于这场疫情的人们,以及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精神。“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说,这部电影是迄今为止医疗呈现非常规范和专业的一部影片。电影对医疗场景、医疗技术的荧幕展现,可以说都是教科书级的。”
 

“这部电影反映的不仅仅是中国医生对抗疫的贡献,更是整个中国人民的抗疫史。影片不仅仅告诉大家中国的医生做了什么,更要传递的是,在整个的抗疫过程中,中国人民做了什么。”刘雪晴说。

 

电影的主题歌:我们不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