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从温水煮青蛙看美中教育之不同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2015-06-15 07:11:22) 下一个

 

孩子在美国出生,伴随着他的成长,自己对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方式也越来越熟悉, 同时对中美教育方法及人才选拔方式的差异也越来越有感悟,不知是否能得到其它国内外家长的共鸣。

宽松的学习环境

就拿美国公立小学来说, 课本是由学校提供,因此小学生根本不用带书,本,纸,笔去学校,美国的小学生的书包, 我看基本就是个摆设,在这儿,书包书包,没了书装,不如说是垃圾袋,因为它只能装一些小朋友在学校里制造出来的各种课堂“垃圾”。不要说今天中国的小学生,想当年我们读小学时的书包都要比这重了许多。

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发report card,在中国就是期末成绩单。但和中国有极大不同的就是,美国的成绩单属于绝对隐私材料。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场合老师都不会同孩子或家长谈论孩子在班上相对的学习成绩, 更不会在同学中去对比彼之间的成绩。 记得小时候, 在中国教室门口就是成绩榜,旁边还有小红旗, 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事。 与其说去对比成绩, 对比差距,美国老师更愿意的是去赞扬每个学生。“You did a good job”我相信每个美国学生都曾经被这句话赞扬过无数次。相对,在中国的学校,由于我们有小红旗,报考分等各种激励机制,哪些是班上的好学生,哪些是较差的学生, 在中国的课堂里这些都是最无可厚非的共享信息。毫无疑问,在美国教育中这样的隐私保护,毫不吝啬的赞扬,对鼓舞学生的士气,建立学习和生活信心都大有帮助。这对孩子成人后人格的培养也有益处。美国是孩童的天堂,让孩子仿佛永远生活在欢乐,宽松的学习氛围里。这样的鼓励大概成就了这个天堂的一半。但是, 恰恰是这种不间断的鼓励试教育,我认为也就是一种最残酷的人才选择方式。

残酷的人才选择

为什么说宽容的教育确是一种残酷的人才选拔方式呢。我儿子曾经不止一次地问我,“爸爸,为什么,我做对了很难的题,而我的同学很简单的题只做对了一半,老师说我们俩个都did a good job。”? 这时候,我只能回答儿子,你老师想给你跟多的挑战。美国的孩子,永远生活在鼓励声中,不管他真的有多好。 如果孩子够天真, 毫无疑问,他们都认为自己一贯做得很好,而且都将是最好的之一。而事实上, 学校却经常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分组学习, 好的学生不断给予新的挑战。这样的结果是,在同一个年级里,最好的学生和较差学生学到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一个巨大的差距。 美国学校中的老师,不会给任何学生开小灶。给了你同样的机会学习,学得进就是你的收获,学不进,没关系,可以进下一个组里慢慢学。 在美国的教育中 崇尚的是弱肉强食的原始自然淘汰法则。他们需要选拔的好学生是在自然(宽松,欢乐, 没有补课等的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下,能够不断生存下去的优势组群。同时,很多天真的美国孩子,就是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赞扬声中,毫无痛苦的被淘汰了去。这样的人才选择方式就我而言它是一种残酷的选择方法,它的残酷在于不知不觉,后知后觉, 有一天,当你不再天真,想要拼搏一把,可能已经相对来说太晚。简单地说,美国挑选人才的方式是在大量的砂石瓦砾堆中用自然法则去挑选天然形成的大块青石板,虽然它很少,但作为基石,一幢房子几块也就就够了,对于美国社会来说,这也就是精英。次一类的,比如自然形成的鹅卵石,将去做为墙体材料, 再次的可以用做建屋的边角料,同时,剩下的砂石也是建筑中不可缺少而且需要量极大的重要材料,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下,每个人都有机会,只是角色的不同而已。美国的教育就是用来培养这些不同的角色。

相对于美国的残忍,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比较包容。中国的教育,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就像是一个机器,一条流水线。 它将所有送进去的材料无论是砂石还是青石板都先磨平了,打碎了,  都变成粉末,然后,它给你加水, 搅拌,用统一的模具来刻画你,再进行高温烧烤烘制,最后制造成相应规格的红砖去用于建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都生活得这么辛苦,磨你,打你,压碎你,你能不痛苦吗?当然, 这样做的好处却是, 同样一车的砂石材料,哪怕这条流水线只有50%的成品率,它也能将一车的材料一多半变成规格相对统一的红砖。至少在建房时,用红砖比用青石板或鹅卵石要顺手,而且数量也能得到相应的保证。 同时,如果你本身并不是做基石的材料,通过国人的教育机器,只要你能坚持,在烘烤过程中循规蹈矩,你很有可能可以被制造成一块优质的红砖,并在质检合格后被选拔去做基石。但是,就耐久和承重来说,青石板要比红砖要优秀许多,也更能经得起检验。 要青石板还是要优质红砖, 我认为是中美两国教育思维的最大不同。

承认个体的差异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激励我们刻苦学习的成语。人类的优点很多,机智,灵活,好奇,好动 等等,举不胜举。但是就学习而言,记忆力,反应力,理解力,观察力,动手能力这五点却是学生能否迅速掌握知识的关键能力,当然,细心,能坚持,不轻易放弃的品格在学习过程中也起到决定作用。每个生物物种,一般都有多样性,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这个物种本身的生存力。正是由于有了多样性,对于同时具有出色的记忆力,反应力,理解力,观察力,行动力的小朋友来说,本来数量可能就不多,那么,再加上有优秀品格的,数量可能就更少。对于国人来说,我们的下一代不仅代表了未来,而且相当程度还代表了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大多数家长可能都不愿承认孩子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巨大影响。再加上,我们的历史典故给了我们那么多刻苦学习最终取得正果的范例。因此,有意或无意我们愿意忽略个体差异,一味追求努力学习成了国人教育的主流方向。前段时间,清华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研究员王晶的一个论点,“能考上清华的核心原因不是努力,是智”,可能由于是和清华沾边,这个观点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并引来了一片骂声,甚至还引出了网友提出作者身份造假来论证其观点的不可信。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对一个天资聪颖的小朋友,也就是具有上面提到的五种能力的人来说,学习可能真就不是一件辛苦的事。就像是用电脑去记一本字典,谁认为电脑会很辛苦呢?当然,如果你天资聪颖,但是没有坚持,没有不轻易放弃的品格。不去认认真真地学习,那也是上不了好学校的。从广义上来说,我认为王晶的观点并没有错,那就是,能上清华的智商一定不错,但是,这并不是说智商不错的都能上清华。这其中有本质的差别。但是,就目前国内的机器式教育及单一的选拔方式,是否能上清华的都是一流人才,那还是两说。就目前中国社会现状,唯分数论,可能还是最能维持社会公平性的一种不得已的最好手段。

承认个体差异对学习造成的巨大影响是一件痛苦的事。衣服能换,老婆先生也能换,可是要换孩子这几乎不可能。 大多数家长虽然嘴上不愿承认个体差异的影响,但是潜意识里还是对此有一定认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一种补救的方法,那就是勤能补拙。随之而来的就是国人对补课产业的开拓和对应试技巧的开发。你是三流人才,我把你补成二流,你是二流人才,我把你补成一流。于是,由于有家庭和社会的需要,终于造成了今天中国的教育的机器,一条可怕的流水生产线。虽然许多身在其中的家长和学生都在呼唤减负,减负,但是没有人意识到,其实这些家长和学生自身就是成就这条流水线的动力。随着国人的漂洋过海,国人的流水线作业在国外也处处生根开花。就拿硅谷来说,华人的补习学校层出不穷,高考升学顾问费动辄上万美元。中文电台广告中充斥了补习班广告。 有一个号称某大学系主任的华人教授,曾经是美国SAT考试的阅卷员,不断在广告中宣扬,能帮你从阅卷人员的评分角度来提高你的写作得分。我不知道,这样的宣传,让考生刻意迎合阅卷员,是否有违作为教书育人的教授,以及阅卷员本身的职业操守。 但是毫无疑问,这些投机的高考包装,投机的考试技巧,确实能在短时间让人获得极大的竞争优势,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技巧,一个二流或三流人才,甚至有可能在有限的定量考核中胜过优秀的一流人才,从而获得一些本不该获得的教育资源。前面的这位某教授的两个孩子据说都进了美国的藤校,真希望那两个孩子不是靠那些考试技巧和包装进去的。

一位有三十八年教龄的老教授也告诉过我,对小学,中学到大学本科来说,生源对于学校的学术成绩是起决定作用的。可是我们华人往往认为,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要大于学生对于学校的影响。只要我们能把孩子送入名校,我们的孩子就能像名校一样发光发亮,成为栋梁之材。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包装过的二流人才,虽然通过各种手段,可能能够取得一流人才的训练机会,可是二流就是二流的。 这种认知的差距也造成了今天在美华人社会对于美国名校的招生的对立情绪。

美中对于人才的认知差距

前文提到过,美国比较崇尚的是用大浪淘沙,相对残酷的自然生存法则来挑选一流人才,这样做的好处是挑到的人才货真价实,经得起考验。但是这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自然,如果有人为因素加入,这样的挑选方式就会完败。由于补课,应试技巧,以及包装等在华人社会中的流行,自然选拔的结果在华人社会中越来越不可靠,美国的名校也不傻,为了对学校的未来负责,它们希望尽量剔除人为噪音来进行人才选拔,这样看似名校对华人考生要求的针对性就越来越强。当然,种族歧视是一件复杂的问题,国人的种族歧视其实本身就很重。很难说,在名校的招生中某些人没有一点歧视的因素。但是,个人认为,那不是主流。 那么美国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呢?个人的体会是,它要求全面发展,并保留相当的潜力,和执行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可以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做出重要贡献。要知道,一个轻轻松松考到SAT 2200分的人和用了吃奶的劲,再加上各种考试技巧拿到SAT 2400分的人,今后在长期工作和学习中的潜力是有极大区别的。我们看到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不断在硅谷成功创业,就认为,只要我能帮小孩跨入斯坦福的大门,可能就帮他/她成功创了一半业。事实真是这样吗?笔者认为,那些成功创业的人,首先应为他们原来就是一流人才,斯坦福,可能帮他们打开了眼界,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但对于其最后的成功,可能并不起决定因素。同样,辍学的比尔盖茨,并不因为有了哈佛才能成就微软。关键的因素是他们本来就是一流人才。名校却因为他们而耀眼。

为了应对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尽量挑选的符合要求的人才,美国的大学经常要求看考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要求有相应的课外活动成绩,社会活动成绩。因为,这些学校都知道,一个学生要取得一定的课外和社会活动的成就,就必然要在那些领域投入相当多的时间。而时间却对每一个人都是最公平的。如果你能在花了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时间在课外活动中,而只花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时间投入学习同时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都取得一定的成就。那这个学生首先就是一个聪慧的学生,而且,其往往伴随具有相当优秀的品格,如做事认真,不轻易放弃,能坚持,有执行力。这样的学生不就是优秀人才吗?我们华人往往对这种挑选模式有着错误的理解,认为,绝对的成绩和多样的课外活动是好学校挑选人才的目的。在这样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给孩子报名补课,我们请升学指导进行升学包装, 我们让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 我们让孩子为考试而学习。 终于,高分,钢琴等才艺和呆板成了亚裔特别是华人学生的标签,反而被名校拿来变成阻止我们孩子进入的挡箭牌。于是我们愤怒了,我们起诉哈佛!哈佛,你剥夺了我们“努力”学习取得正果的权利,我恨你!

美国总统侯选人,惠普公司前执行长费奥里娜称,中国人没有创业精神,也没有创新意识,还很缺乏想象力,所以美国人不应和中国人在通识教育领域竞争”。什么是没有创业精神?什么是没有创新意识?什么是缺乏想像力?说到底,就是认为国人的教育体系不能培养顶尖的全面型人才。我虽然不喜欢费奥里娜的讲话, 但是我更觉得国人更应该反思自己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式和目的是否有不足。费奥里娜应该对中国的教育和人才没有第一手的资料和背景,她的这些观点恐怕大多来自于与其有交集的各类具有中国背景的人员或事物。她的感受虽然比较片面,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知道在美国工作的朋友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一般老美的专业人士,除了读书,他们大多都有一样或多样近乎专业的爱好。在自己身边经常接触的几个同事,一个博士是跆拳道黑带,另一个老美博士热衷于深海潜水,还有的老美热衷于洞穴探险,另一个VP年轻时曾经拿过冬奥会滑雪奖牌。当然这些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并不是说所有的老美都是这样。但是要承认,这样的人在老美同事中的比例特别是高端人才中还是比较高的。而反过来,我们国内背景的,最多也就是个篮球足球羽毛球的爱好者而已。如果说哪个中国奥运冠军能做到跨国公司技术主管,这基本不可能。当然,邓亚萍要除外,你懂的。

其实,如果华人社会,真正能将对下一代的关爱,倾注到对他们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去拔苗助长,让我们下一代的每一个个体都回归到本属于自己的类别,在每个类别里都成为有相应能力的人。即使我们进名校学生的绝对数量可能要减少,但是,相应的质量却能大幅提高。让华人中的真正一流人才进入一流学校才是我们华人应该做的正确选择。
不要让我们从一流学校毕业的二流人才去和其它族裔一流学校毕业的一流人才竞争,否则以聪明勤奋著称的华裔,永远无法在美国真正取得影响力。

不知不觉胡言乱语了一大堆,网友一定有不同意见,在此抛砖引玉,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请勿人身攻击。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南山松 回复 悄悄话 说得有道理。
nasastar 回复 悄悄话 很有见地。
匡吉 回复 悄悄话 观点很新颖独特
岁月静好 回复 悄悄话 I totally agree. As hard as it is to admit, people are different. For some, they have to work really really hard to achieve the same grades as some really really smart ones. We always push too hard. Look at our wisdom in phrases: 笨鸟先飞 勤能补拙 铁杵磨成针, the list goes on.

This reminds me of what my friend told me a few years ago on whether to send my kid to Montessori school. He said that for a smart kid, he can learn a lot and with a lot of fun. But for a slow kid, he basically learns very little.
瀛客 回复 悄悄话 平等、开放、温馨的教育影响人一辈子。一个公正、安定,有爱心的社会皆源于此。
雪白小兔 回复 悄悄话 顶。 顶完, 我还得该干嘛干嘛去。
njhunanren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太好了,请问可以转到我的博客吗
kellywu666 回复 悄悄话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一篇文章。收藏了!
SDUSA 回复 悄悄话 顶楼主。分析的很到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