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杂文

闲时,一杯茶,一支笔, . . .
正文

巴黎长周末

(2025-11-19 05:39:36) 下一个

在欧生活数十载。年已过花甲,思维略西化,观点略偏执,习惯略古怪,故妻常指为“整个一糟老头儿”。其实,高兴时心平气和,义愤时充满偏见,这也许上了年纪的人之共性吧。

上周去巴黎过了四天的长周末,感受极深。与我们过去多次法国之旅相比较,巴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给我们留下“新鲜”和“独特”的印象。十月中旬的连阴天气里,我们整天都在灰色的天空和楼宇间游荡,见证了另样的巴黎:纷乱公共交通,熙熙攘攘的游客和路人,嘈杂纷乱的店铺街景和唐人街。

巴黎的秋天

来到熟悉的巴黎,我们自然没有任何观光计划。本想来这儿感受一点阳光和温暖,却又赶上一个连阴天。太阳偶尔露出一段时间,太太便跑到顶层露台去日光浴,下雨时,我们便乘车便进城,或逛街景公园,或看博物馆和下馆子。

十月中旬,金黄色的落叶布满大街两侧的地面。阴雨中,遍地的棕黄色的梧桐树叶在行人脚下被踩踏的破碎成泥,与灰暗的天空相应,将一个深度抑郁的氛围牢牢地笼罩在城市之中。其境其景,不禁让人想起Yves Montand的著名香颂“Les feuilles mortes”。挽着太太,哼着小曲,竟也多多少少让人喜欢上这份充满异国情调的忧郁:

哦,我多么希望你能记得
我们曾是朋友的快乐时光,
当年,生活多么美好
阳光也比现在更加炽热,
低身拾起片片枯叶
还有回忆和遗憾。
。。。
北风将它们带走
带入遗忘的寒冷夜晚,
你看,我从未忘记
你曾为我唱的歌,
那是一首像我们一样的歌
你爱我,我也爱你。。。 (Youtube)

脑海中Yves Montand的歌声,令人陶醉,令人忘怀。头上不时落下毛毛细雨,更强化了那个细腻的感绪和氛围,让人体验到巴黎的另一种来自大自然的灰色浪漫。不论我们走到何处,总是被无所不在的落叶提示着巴黎的秋色之美。

巴黎的众生

因为我们晚间活动大多是去看演出,便和以往一样,选择住在巴士底广场附近。这里是人居密度较高的平民区,在由此出发到市中心各地的诸多公车路线上,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大都市巴黎“悲惨世界”的一面。雨果笔下的人物几乎近在眼前,只不过又平添了很多的欧裔亚裔非裔平民和贫民。

两个例子。一女无家可归者以汽车站为家,一非裔男子在暖气通道外泻蒸汽中取暖。无不令人对近在咫尺的巴士底广场七月革命纪念碑下写着的自由平等博爱“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有了新的感悟。自由是天赋的人权,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生活方式选择权力,互相尊重人人平等。偶然在超市留意到28欧分竟也能买到一根标准的rustic酸面细法棍,可见无论一个人如何“悲惨”,都是不会被饿死的。那位以车站为家的女人,同样“顺理成章”地“入住”路边站台数月。

人们常说贫困限制人的想像力。早年来巴黎观光时,只知意气风发遍访名胜,沉溺于观光打卡自愉,而不视自己人生境地之“悲惨”。三十年后再访巴黎,方悟出当年镜中之人的真实青葱处境。今日所见巴黎的街景与我们的日常环境之差距如此之大,足令人不再愿意承受,哪怕不再来巴黎。

巴黎的穿越之行

周日下午去Château de Versailles凡尔赛宫。尽管冷风裹紧了身上的衣服,但仍让人想立即去喝点热汤。匆匆一碗越南米粉过后,我们才恢复了体温和力气。尽管现在是旅游淡季,路易十四广场上依然游人络绎不绝,充满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游客。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让全人类为之倾倒,也激起世间凡人(包括我们)对当年帝王生活方式的好奇和遐想。

在凡尔赛宫,没有什么能比在路易十五小剧场观看Opéra Royal的歌剧演出更为惬意的了。半年前买了一场Henry Purcell的歌剧Dido and Aeneas的剧票。一来重游凡尔赛宫,二来周末消磨闲暇。主演是法国次女高音著名的Gaëlle Arquez (“法国的Carmen”)。歌剧的演出极具宫廷古典风格,别致的布景、杂技、舞蹈和表演,让坐在包厢里的我们油然产生一种穿越返古的体验。那是一种无法言表和与人分享的体验。

而作为主要唱段的“Dido的哀歌”则是当今唯一的一首用英文演唱的最优美动人的咏叹调了:

When I am laid in earth,
May my wrongs create
no trouble in thy breast;
Remember me, but ah! forget my fate!
当我长眠地下,
愿我的所有过错
不致令你心痛;
记住我吧,但忘记我的命运! (Youtube)

这段哀歌不也是每个世人的心声吗?不论出身、贫富和信仰,每个有良知人最终的愿望不应该都是心安二字吗?西方古典音乐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由于它彰显了人类超然的心灵活动和深刻的伦理精华。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古典的文化差异之大远远地超出常人的想象力,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式的文化自信也会给人以满足,只是格局小了一些,到头来异化并酿成一种“酱缸”式的文化。

巴黎的追剧追星

25/26演季开票时,我们便买下巴士底歌剧院(l'Opéra de Paris)上演的瓦格纳歌剧《女武神》(Wagner: Die Walküre)。其实,此次巴黎长周末的主要目的便是追剧追星追音乐。无论个人兴趣雅俗,追《女武神》当为首选,虽万里之遥亦物超所值。而追星则是因人而异,这场演出明星荟萃大腕云集,其中有我们最喜欢的戏剧女高音Elza van den Heever和Tamara Wilson。男高音Stanislas de Barbeyrac,男中音Christopher Maltman和男低音 Günther Groissböck也都是知名明星。

简介一下《女武神》剧情:男受伤逃到女家后相认孪生兄妹。夫回家识破欲加害男但被查觉,男成功拔树中长剑后逃离并相爱。女夫追杀。天神欲女武神(女儿)助男,迫于妻压力改令女武神助女夫。女武神为兄妹之爱感动而违父命。男终被女夫杀,天神亦怒杀女夫。女武神违命救女被父追杀,被惩罚去其神力,沉眠山岩之上。父女永别。

五个小时的音乐盛宴,两个间息,五个人唱满全场。我们也完美地坚持到底,过足了戏瘾。尽管道具服装不尽人意,但van den Heever、Barbeyrac和Maltman美妙的歌声让人如醉如痴,兴奋得久久不能平静。剧中各个角色都将他们的绝望用歌声的戏剧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场在神、半神和人之间为权力、自由、爱情、命运的纷争中,都循序着人类的理性与本能、幻灭与超脱之间的对立,并走向各自的绝望断崖。最终导致无一胜者。整个歌剧对人性中的自由与爱情之美,用声乐的手段歌颂赞美到极致,感人至深。

如果你感兴趣,不妨去Youtube听几段。例如女高音Sieglinde的致谢“O hehrstes Wunder!”(Youtube)和男中音Wotan的永别“Leb wohl! du kühnes herrliches Kind!”(Youtube)。

巴黎的魅力

与历次来巴黎和蔚蓝海岸Côte d'Azur度假相比,因为此行目的单一明确,除去晚间有效活动,这四天时间多半是在百无聊赖中度过的。昔日我们心目中巴黎的魅力已经凋零,剩下的只有永存的”悲惨世界”。不是因为风光不再,而是因为趣味不再。若需新的精神食粮和心灵鸡汤,则要在欧美亚非拉易地而寻了。

但法国毕竟是法国,蔚蓝海岸和外地诸省皆有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巴黎有最好的文化生活历史遗迹,外地则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但若找到一个诸方面皆称心如意的地方,则是非常不易。最终只能与自己妥协,或人文或自然,两者不可兼得。

再见,巴黎!机会到来之时,我们会回来的!

2025年11月19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雾里一农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595n8ge2' 的评论 : 一些负面文字为我们"度假"活动之外的观察有感而发。"观光旅游"巴黎仍为欧洲首选。
595n8ge2 回复 悄悄话 巴黎确实很有魅力,尤其是它的历史和文化,但上次的旅行让我感觉到它也有一些负担,比如过度的游客密度和常常阴沉的天气,给人一种压抑感。有时候走在街头,发现那些与我们生活节奏完全不同的贫民和街头现象,还是挺让人感触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