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耕云书笺:示宝林(二)

(2014-12-05 06:41:52) 下一个
二、观心之义

  读了来信,只有用“欢喜无量”才能形容我的感受,果然没有辜负般若因缘。

人总会犯错的,谁又能对一个掉进污水坑里而拼命向上挣扎的人不加援手呢?人,不怕错,就怕安于错误、不想摆脱它,那别人就爱莫能助了。

你以为我从来就没有犯过错误或罪恶吗?不然!我只是不甘沉陷,不肯原谅自己,而从污池里爬出来而已。否则就是“哀莫大于心死”了。

综合地来说,你的见解很正确,修途很正确,感受也很正确,非常可喜。涉及精微的地方,就你所提的问题,分条答复如下:

一、“观心”诚如你所说的,是观无明心,也就是从“观心”了解自己的心态,修正自己的心态。“观心”既久,妄想就不能操纵你了。人的大错、人的迷失,多半是由于“不自觉”,“观心”法门就是让人由“不自觉”而“念起即觉”。观到纯熟时,自然会发现“念本是无”,进而了知“念本无念”,则可以“无念而念”矣。所谓“念而无念”,即是“长空不碍白云飞”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你跟我坐而论道时的心态,就是最标准的“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念念不住,念念离执”,且是“事如春梦了无痕”的“真无念”了。此外用文字语言,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二、佛法是“舍方便无究竟”的,“观心”亦然。修行的目标是自解脱,亦复解脱在缠众生。你讲的妄想不生,便是“观心”到纯熟的成果。

的确,“观心”是修行的一个过程,但也可以说是修行的全程。因为到了观而不观、不观而观的境界,就接近自觉自心、自心自觉、觉心不二、假名正觉的圆满境界了。如果说中间还有的话,那就是自在自观、自观自在、观无不自、自无不在。吃紧处只在不观而观,不觉而觉。切不可泥迹失神,至为紧要。

三、盐亭大师开示诸语,你应该深有体会,至感亲切才对,所以这里不作答复。只告诉你,“真无念”不同木石,不同断灭。何以故?无“念”并不等于无“知”,更况念而不执不住,非意、必、固、我之所出,就是“无念”了。

四、“忘”字是修行的要诀,不则如何廓清那前尘的扰乱?到观而不观,不观而观时,非“忘”而何?必须有个“忘”字,才能由“观”而“觉”,味之!保之、任之亦复如是。

五、“回头转脑”,是说把一个觉受、心得,回归到你修行的目标,把答案放到问题那里,不然就是“悟后迷”。简单地说,就是把修行所得统统投向“父母未生前”去契会、印证、豁然、肯定。你的反省方法很好。

六、你的体验很正确,能忘尤可喜。

七、工作时宜专心工作,不须观心。对修行者而言,吃饭也是一种工作,所以不要观心。

八、修禅宗法门,以“观心”为正行(参话头亦然),余为助行。须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外无心,心外无佛。

观到“观而不观,不观而观”,你那些问题根本不存在了。年来目力不济,少作详答,大概答复如上,应该是可以了。

九、你那些感受,可以说是“正受”,是非常好的。但如执着它、自诩、自满或横生分别疑虑,那就不妙了。

这事不关“忘”字。只要不管它,就“吉祥止止”了。当然无须用“保持”两个字了。因为它并非“招之即来,麾之即出”,也并非可以用意识保持的,只莫执着。

今后于心态大好时,不妨“回头转脑”看!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三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