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议落地】
特斯拉中心落户新疆,不同党的党媒反应不一样【1,2,3】,但反映的都是美中在争夺商业的制高点。没几天前拜登刚刚签署了“新疆制裁法”,算是美国反中的又一个小高峰,人权事小,打压中国,尤其是新疆经济事大,美国和西方企业大多低声调执行美国政府的法律,毕竟是自己的国家(或者受美国长臂管辖限制),可特斯拉大逆不道,确实令人讨厌,难免引起美国党媒一致声讨。然而西方企业只要跟中国有干系,不论多么遵守美国的法律,很少会把事闹大的【4】,包括不久前“站直了”的沃尔玛,也出面“澄清”没有下架新疆产品【5,6】,仔细分析一下企业在决策上具体的行为是什么,才可以揭示他们心里想什么。
据美国商会调查,在中国的美企近八成对中国充满信心【7】,前几天美国财政部刚刚发出报告【8】,美国的资金一直不停地涌进中国,从2016年的0.368万亿美元上涨到2020年的1.15万亿,增加了0.789万亿,超过200%,平均每年增长33.0%,1995亿美元,美国财政部没有2021年的数据,但据中国央行的数据【9】,“截至11月底,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市场持债规模同比增长26.77%至3.93万亿元人民币(从3.100万亿增加了8299亿元,约1277亿美元),入市境外机构主体同比增长13.1%。万得数据显示,截至12月28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北向资金净买入4188亿元,是2020年全年净买入总额的两倍有余”,债券和股票共增1.2487万亿(约1921亿美元),这包括其他国家的外资,这个数字和前几年从美国流入的数量相仿。这个数字之所以低了,是因为今年中国开始限制外资流入,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一段时间,恰好美国反华情形日益高涨,毫无疑问这一切激怒了美国的国安界,但却反映了美国国内对中国认知的一种困惑,到底什么是美国利益,即使承认中国是美国的死敌,什么手段才能遏制中国。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首席经济学家从世界金融流动的数据来看【10】,发现整个发展中国家里,所有的外资基本都流入了中国,其他国家上沾不上边,“从资本来看,根本没有脱钩这回事”:
当今全球产业链、运输链紊乱,因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本来美国旁边的墨西哥应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又有自贸协定,占尽优势,能从中国、亚洲把制造业抢过来,可事实上外资根本就没往墨西哥流【11】:
2021年,继2020年冠疫以来这一场“百年不遇大变局”,中国不动声色把整个全球产业链改写了,不久前在「中国悄悄把美国踢出东盟」【12】一文里提到:
中国已经几乎把亚洲制造业打造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共同体,和2019年相比,中国向美欧出口高了1万亿,增长了30%,同时,整个东南亚制造业基地本身对美欧的出口并没有大幅增加,他们的出口,大部分到了中国,也就是说,中国成了全世界制造业最核心的中心,东盟和亚洲其他地区只是中国的产业链的一部分
而且,
不仅仅是亚洲,拉丁美洲也同样陷入了中国的产业链之内,确实,拉丁美洲主要给中国提供的,是原材料,有点殖民压迫的样子,可这可不是殖民,是自贸,是自贸体系下各国自由参加的大合作,以前美欧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没这个规模,据估计,拉丁美洲的经济现在极其依赖于中国,中国房产业被打,拉丁美洲股市都撑不住,这更使得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
东盟,日韩,印度加起来的经济规模也没有中国的规模大,在中国强有力的产业链吸引下,除了印度的民族工业政策独立于世界之外,东盟日韩很难不被带入这一共同体内,据经合组织的调查,日本韩国的经济也主要围绕亚洲,日本六成出口(59.5%,排除中东后也有56.4%)和进口都在亚洲【13】:
(点击放大)
韩国稍低些,但也过半,极其依赖中国【14】:
(点击放大)
在这个背景下,今年开始生效的区域协定(RCEP)更加巩固这一发展趋势,首先是奠定了亚洲在全世界的核心地位,其次是中国在亚洲的中心地位【15】:
2020年11月15日,经过8年磋商谈判的艰苦努力之后,RCEP正式签署。RCEP成员国总人口达22.7亿,GDP达26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30%,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发展空间,是世界上参与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
几乎三年前,《金融时报》曾经做了个推算【16】,按购买力平价来算,2020年亚洲将和整个世界其余所有的国家地区一样大,超过美欧总和——虽然说按美元实算还没到那个程度,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转变,连《金融时报》都将之称为“亚洲世纪的来临”(参见【17,18,19】)。
区域协定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协定【20】:
(点击放大)
从比例上来看【21】:
(点击放大)
整个区域协定在人口和贸易上都占有巨大的比例,这是“亚洲世纪”的基础。区域协定的生效,使得美国只能“忧心忡忡在旁边盯着”,美国忧心忡忡却不能介入,反映的是“(美国)内政外交之间一个不可调和的死结”,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美国第一”,却直接与“以自贸、资本人员流动、文化交流为代表的全球化冲突”,连美国铁杆盟友日奥都无法拒绝这一吸引力,有渐渐被中国的影响吞噬,增大中国影响力的可能。这一切,在深感自己的影响力日益衰退之际,迫使美国采用以贸易为代表的全球化之外的一条路,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破坏自己打造起来的体制【22】,一切都是为了给中国捣乱,不是要在竞争中胜过中国,而是不让中国发展,超过美国,除了大打价值牌(民主、人权、环保、开放),最激烈的,是把亚太军事化【23】。现在,美国对亚太只有军事威胁一招,不是保护他人不受(中国)威胁,而是威胁他人不许站在中国一边。
美国也是没法子【22】:
为什么美国要重起炉灶孤立中国?简单说中国已经入关了,没把美国击败,但已经霸占了美国的领地,美国再也呼唤不动中国了。美国累累说中国必须接受“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为什么?可不是因为中国不接受了呗。中国反过来说,只有以“国际法为基础的秩序”,才是合法的秩序,这一方面说美国你那一套不是,另一方面说这些国际法轮不到你说了算。什么是国际法?按中国的说法,是联合国为基础的体系,这套体系比较松散,正合中国的胃口,类似的,包括世贸(WTO),世卫(WHO)等。实际上你把这局面捋一捋,就发现美国已经管不住中国了。
美国没法不着急,可美国又没有办法,怎么办?重上井冈山打江山,是中国把美国逼上井冈山了,就是说,美国只有下一条路,干脆不要自己的“美国秩序”了,重新来一套。换一种说法,美国看看中国,整个人都呆了,不知所措,想了想,只能把自己的大本营砸了,烧了,除此之外真不知道怎么办。重新划分一条新的界线,把“人民公敌”圈出去,就是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美国有一个说法,“区域协定是个低水平的自贸协定”,我们不屑。区域协定确实是比较老式的自贸协定,主要针对贸易投资,没有劳工环保补贴方面的考虑,产权也不够严格,据布鲁金斯研究院估计,整个协定几年后将给世界带来500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对世界经济来说,不是个大数字,但是对于很多国家地区来说,那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24】:
2022年1月1日,我国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的立即零关税比例将超过65%,与韩国相互之间立即零关税比例将达到39%和50%,与日本是新建立自贸关系,相互立即零关税比例将分别达到25%和57%,最终,86%的日本出口至中国的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同时中国出口至日本88%的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
降税完成后,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椰子汁、菠萝制品、纸制品,从日本进口的电磁炉、电烤箱以及大部分机械设备、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都将逐步免除关税。”高峰说,“同时,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机电产品、仪器仪表、纺织服装、部分水产品和蔬菜等也将逐步享受零关税待遇。通过RCEP关税优惠安排,区域内企业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加质优价廉的产品。”
一个自贸协定有很多好处,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是大家有统一的产品标准,如规格、质量核实、卫生保证,一地的认证被其他地区认可,其纠纷调解机制很灵活,符合世界潮流,区域协定还有一个优越性,一个产品的“原产地”标志成份只需要达到区域内生产的40%即可,不像北美自贸协定的50-60%,后者当然是为了保护自己,但区域协定有灵活性,刺激贸易。更令美国担忧的,是区域协定让中国占据了制定规矩的地位。
然而,区域协定的第一个战略目的,是中日韩自贸协定。
中日韩自贸协定
中日韩谈自贸协定,已经多年了,很难,但大家都觉得越来越有希望。区域协定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中日韩自贸协定。区域协定之前,日本出口到韩国的工业产品只有19%免税,到中国则是8%,之后分别到了92%和86%,尤其是汽车零件,对日本影响很大。
有人说区域协定有点中日韩三个出口大国联手欺负其他小国的味道,这是为什么三方都沾沾自喜的原因,其中日本得益最大,据联合国一份分析【25】(上图),日中韩是最大得益者(中国对日本的让步很大,很重要)【26】,东盟本身并没拿到什么太大的好处,印度越南台湾(台湾参见【28,29】),美欧都将受损。
中国对日本的让步【27】
《日本时报》的感觉体现了日本的心情【30】:
好犹豫啊,“区域协议帮日本增长2.7%,57万分工作机会”,但这又“不能遏制中国”,如何是好?
其实,日本从区域协定拿到的好处比泛太协定大得多。
韩国的态度相对低调,只有中国祝贺“‘韩流’出口预计将在未来三年内增长3.3%”【31,32】。
我以前说过,中国和日韩两国的(总)贸易数量几乎媲美美国,可见三国合作的密切关系和重要性:
(点击放大)
区域协定与中国的总贸易占中国过半,日韩=美国【33,34,35,36】
对中国来说,局部利益的取舍,在经济一体化大局前属于次要因数,以此,也显出为什么中国对区域协定热情很高,区域协定的“区域”“将‘缔造全球贸易新重心’”【38】,也成了中国的工作重点之一【39】:
“下一步,将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商务部长)王文涛说,包括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持续提升地方、产业和企业用好用足协定的能力,与成员国一道做深做实RCEP机制建设。此外,做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有关工作等
同时,区域协定增加了中国的影响力,反过来又会刺激中国开放改革【40】。如果进一步达成中日韩自贸协定,那中国加入泛太协定的机会就会大增,这是要好几年的努力,但目前的发展有点意味这趋势不可阻挡的意思。
现在大家大概知道中国经济主要是投资,但不少人相信中国离开贸易就不行。中国离开贸易当然不行,世界上极少国家能自生自灭的,对贸易的依赖性,有个衡量的程度,叫贸易依存度,在主要经济体里,中国是34%,比日本略高,总的不算高(参见【42】):
产业链外流
产业链外流是经济升级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发达经济陷入滞胀、停滞的原因之一,很多人把亚太经济一体化后中国产业链外流也看成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事实上,中国的产业链外流已经好些年了,这确实难以避免,但很多人忽视了中国对待产业链独特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国家对保护、维持在中国国内制造业产业链的决心和所付出的代价,尤其是代价,这往往是以投资回报达不到资本最大效益为代价的,也就是俗话说的很多“浪费”,这是资本主义不能容忍的,在西方无法实现,中国的产业链可以外流,但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核心产业链却能大致留在中国,而且中国人多,竞争激烈,很多产业只要有一点机会在中国总有一个基地。有了这个牵动全局的产业链,整个亚太经济大致会以围绕中国而运作,这就是上面描述的一种拉丁美洲(和中东俄国澳大利亚非洲)成为原材料产地,亚洲作为产业链的一部分,运往中国,然后出口到美欧。这不是说中国拥有一切,这一现象也只是“大致”,因为即使是核心制造业中国也不可能垄断一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个能力,中国也没有垄断绝大部分关键产品的能力,相反,美欧(日韩)拥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但中国只要保留足够的生产力,譬如在核心零部件产业占据大的比例,就能保持自己在整个经济的中心和领导地位,不受他人的要挟。
中国还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除了消费,还是一个合成基地,上面提到亚洲的很多国家出口到中国,为什么?因为中国需要这些原材料零部件合成价值更高的产品(有时也是简单的组装),举例说,美国可以威逼利诱全世界的半导体企业在美国开厂,但中国消费全世界一半的半导体,如果你不卖给中国,你生产是为了什么?你能不能把主要的生产基地放在一个远离市场的地区?
产业链外流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环保,肮脏的说法就是输出污染,这是发达国家过上好日子的基础之一,所以有些产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回流的,现在西方以环保来打压发展中落后国家,实质上是一种双吃的套路。
疫情以来,西方(美欧)一直强调打造、保护核心产业链的坚韧性、弹性、有抵抗力、完备,能做到吗?
坚韧性、弹性、有抵抗力、完备,谁不想【43】?只是它与两个世界潮流相抵触,一是资本的利益,二是经济(市场)的开放性,有了开放性,竞争力就是全球性的,与资本的目标相违背这个说法不仅仅是产业链因为竞争力不足而外移这么简单,而是导致竞争力不住的根本原因:(西方的)产业升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高成本,要维持住这种生活水平,就必须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所形成的分配结构。重新打造本土的产业链的第一难题,竞争力,其实就是本土生产的成本,如果你能承受足够的成本,是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产业链的。
可如果你以关税之类的手段来封闭国门,强迫自己重新建立自己的产业链,那么它对国内的经济运作和分配就是一场大洗牌,这个过程是这样,首先你的成本高了,那么你只能涨价,涨了价,消费者的购买力必须跟着上升,也就是工资必须往上涨,你肯定不能用通胀来解决这一新的问题,唯一的可能性,是调整分配,把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分一部分到劳动者的手上。
这是唯一的但也是可行的解决方法,唯一的遗憾,是这个方法叫社会主义,它与所有既有利益者作对,可如果不这么做,那么资本的利益就得不到抑制,最终坚韧性、弹性、有抵抗力、完备无法实现。
正如我很久前说过(参见【44】),美国的制造业其实并不是真的“衰退”了,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一直是上升的,美国现有的,也非常有竞争力,唯一的问题是规模确实越来越小,尤其是制造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少。在“百年不遇大变局”,前有中国,后有冠疫的情况下,美国人也在试【45】。有两个因数,第一是冠疫造成的,跟中国是敌人无关。冠疫造成运输链几乎崩溃,国际运输链崩溃,(美国)国内运输链崩溃(参见【46】),货物从亚洲运来,既不可靠,也要天价,这给成本做了个调整,进口加上运输就显得不那么有竞争力了,给回笼提供了机会。另一个因数是国安和地缘政治,美国对中国和亚洲的高度依赖性【46,47,48】,使得美国心惊肉跳,这是一个即使接受成本上升也要承受的代价。这两个因数,已经使得有些包括纺织厂在内的企业也尝试把工厂搬回美国,或移到墨西哥,但大规模,有战略意义的,是通气、丰田,以及半导体产业的美光、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在美国本土的大举投资,不过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不全是他们愿意承担投资成本,而是得益于美国政府学习中国的工业政策和财政补贴,通过贴钱来增加企业竞争力,这也反面说明美国承认中国的工业政策和财政补贴是行之有效的政策,而不是反市场反资本的国家社会主义。
可这都有一种杯水车薪的感觉,而且半导体目前的投资有过剩的现象,几年后当中国的半导体产能开始起步,而需求恢复到正常的时候,多少企业会破产,也难以预料。所以这能给一些本土产业带来机会,问题是,能扭转大局吗?
从上到下:中韩日印美(鼠标指点可显示数据)
美国
美国媒体对中国攻击最热衷的,莫过于新疆,因为冬奥马上开幕了,新疆是西方呼吁抵制冬奥的唯一借口,而抵制中国的任何人物事件都是美国的目标【49,50】,可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除了在“价值”大旗下围堵中国之外,缺乏实质性的手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最近从中国政府取消对合资整车制造企业的拥有权限制来宣扬中国产业链的优越性【51】,中国限制外资进入中国和拥有中国产业的负面清单越来越少,是中国越来越开放的一个反映,中国入世后开放的步伐确实很慢,有时还耍赖,但越是后来开放得越快,也越有信心。负面清单就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外资和本国资本一视同仁。中国的开放程度当然不能跟美国相比,但美国对中国资本却是动用了非市场法律手段,将之排斥在外,现在对中国来说,美国不是开放,而是越来越封闭,香港大学的法律教授張湖月有个不恰当但有趣的说法【52】,美国不允许中国资本进入美国,而中国正在欢迎美国资本进入中国,一旦开战,中国可以征收美国资产做赔偿,美国都不知道拿什么。
这是中国政府务实的另一方面,与战狼小粉红不一样,中国对外企有在台湾新疆等核心事件上逼打的时候,一般还是很慎重,如中国立法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等于美国实体清单)”,但一直没把谁登上去,立了反制裁法,但中国一直没有动用,即使美国通过香港、新疆制裁也没用,是不敢用,不能用,还是不愿意用?不论哪种原因,这给外企一个在中国稳住、扎根的理由。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的首席经济学家说“冠疫没赢家,但如果非要算一个,那就只能是中国”【53】,上面提到美国对中国和亚洲的高度依赖性,也是这两年美国对中国束手无策的原因,美中第一阶段协定中方的目标,肯定是没实现,但美国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提,肯定被骂,惩罚中国的话,对美国经济自己是个冲击【54,55】,而且现在通胀严重,中期选举在即,民主党能不能撑得住?在亚太,据两位不亲华的印度作者观察【56】,影响亚太的,是中国的经济势力和地缘政治势力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直接投射到亚太,冠疫以来,川普当局将美中两国关系上升为大国争霸,拜登当局继承了这种认识,其手段更加激烈,然而占据核心地位的东盟在感受到这种张力的同时还是选择了接受这种风险,连美国盟友也跟着趟一趟水,这是美国亚太战略思维被边缘化,也是面对美国无法有一个提供整个亚太区域发展方案的一个现实,大家承认美国无足轻重的地位。
印度
区域协定不仅使得美国更加孤立,也让美国新欢印度更加被排挤到边缘。我曾说过“中印边界冲突的原因我是没搞清楚,到底是谁的错,但印度投到美国怀里绝对不是什么对中国有利的结局”【12】,但印度内向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政局,与外部关系不那么有关(参见【57】)。与中国交恶,印度经济对中国的依赖肯定记在莫迪心里,大家的印象印度是个完全靠内需的国家,但其贸易依存度达到40%,比中国还高,这几年受疫情重创,印度对中国进出口都是赤字【58,59】:
大部分是中国顺差
为了主动与中国脱钩,莫迪是比美国狠多了,也更直接,简单禁止中国企业运营,对于印度广大老百姓离不开的中国手机,前几天更是以“偷税”为理由突袭中资企业【60】,为了打击中国在印度的势力,印度已经不在乎采用野蛮的手段,超过中国那种半遮半掩,捏捏扭扭的行为。
实际上,尽管中国是在给印度提供很多必需品,如化工、制药原材料,印度在被疫情冲击下来不及收尸时给印度运氧气筒,但总的来说中国在印度经济里无足轻重,据一位印粉分析【61】,印度这个“民主希望之国”本来充满希望,莫迪还显示了充分的魄力,但印度改革的路子越走越歪,都看不到希望了。这位印粉马屁是多了些,在印度管控疫情如此荒唐之际还觉得这两年“西方制造业抢着搬到印度”,因为大家要向中国示威,只是最后才不得不承认莫迪越改越荒诞,越来越不得(西方)人心,不但政策朝三暮四,美欧企业深受其害,而且2014年以来关税就加了3200条,目的是打造“印度制造”,简单说就是想封闭国门,在当今世界如此紧密关联的时代,这么多关税怎么可能不影响到自己的生产呢?
莫迪上台后推行了很多重要的改革,但也有很多结构性的问题被遗留下来,企业治理、银行债务、妇女就业只是其中的几个,最近莫迪试图改革统购统销体系,本来大致是一件好事,但最终因考虑不足被利益集团煽动农民击败【62,63】。莫迪是一个极权主义者,绝对是个专制者(也是个种族主义者,倡导种族灭绝),如果不是美国的盟友,被骂成比习近平更坏都不过分,可在扮演美国战线里的一名大将的时候,他有他的价值,但和美国一样,除了站在一起声讨中国,还能做什么?
日本一直希望印度加入区域协定,以平衡中国的压力,可从上面简单的分析看出,莫迪心里知道一旦加入,肯定被中国痛宰,退出其实不是什么难的决定,只是这么一来,印度在亚洲的影响力就只能停留在美国帮凶的地位了。
欧洲
老实说,欧洲从来没有站在过中国一边,欧洲以前的态度,是希望能不提的,就不提了,“求同存异”,但这一维护现状的局面在拜登上台后被美国精妙的外交手段离间成功,欧盟和中国陷入一场“价值战”,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被废【64】。无疑,中国四面树敌的本事很高,“习近平的态度基本上‘去你x的,凭什么你来向我撒野’,这是韬光养晦时代的终结”【12】,好像出口气就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似的。受气确实不痛快,可光凭小粉红救国也不是办法。不过,美国渔翁得利,欧盟并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是处于一种两边受气,被边缘化的局面。
欧盟跟中国的关系,通过立陶宛最能体现出现在双方的困境。你要是不时留意一下我的牢骚,就知道立陶宛台湾“为民主而战”是为了哄美欧小粉红的【65】。立陶宛欺负中国,中国当然难受,很没脸,但立陶宛也不好过。本来嘛,美国这么恨中国,到处鼓动大家跟台湾建交,你就纳闷,为什么美国自己不跟中国断交,跟台湾相好?立陶宛跟美国一样贱,断交好了,可不【66】,被中国打压一下出口,还一副委屈的样子,到处哭诉,最后自己的总统都出来说“政府犯错,只能叫‘台北办事处’,不能叫‘台湾办事处’”【67,68】,不知道他是真的还是狼来了,因为这么一说,台湾马上急了,送上2亿【69,70】。
这立陶宛左左右右都不省油啊,然而为难的不仅仅是中国、台湾,担心的不仅仅是美国,欧盟更是进退不是。据《华尔街日报》综合【71】,立陶宛不愿意跟中国断交,唯一可行的解决途径是向欧盟求援,欧盟响应的声音不少,尤其是以反中为饭碗的政客,但除了“道义”上支持,大家都不急于趟这趟水。
(一位专家)说,欧盟“至少可以说一句,立陶宛出口就是欧洲出口,任何针对立陶宛出口的行动,就是在针对欧洲出口。”
“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
比较一下两个例子。以德国新外交部长贝尔伯克为代表的新一代主战派一直口快心直,昨天在华府会见美国外长布林肯时就特别提到立陶宛,“坚决站在立陶宛一边”【72】,可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是这么说的:讨厌中国欺负立陶宛(我说是立陶宛欺负中国),要和立陶宛一起解决“立中贸易摩擦”,其用词完全是“你们立陶宛那点事儿,都鸡毛蒜皮的”,一点没把立陶宛当真的样子。
大家连德国新外交部长贝尔伯克能不能代表德国政府的意见都持怀疑态度,因为她不是总理,尽管联合政府有政纲,贝尔伯克首的反华派在德国新政府中跃跃欲试要向中国问罪,但德国的亲华派在过去几个月来了个总动员,默克尔也给新总理肖尔茨打招呼(冷战派恨死默克尔了),大众西门子公开出面泼冷水【73,74】,据说贝尔伯克还受到“反动势力”攻击,真是岂有此理,但种种迹象表明肖尔茨有把她边缘化的意思。中国还派出前驻德国大使施明德到德国做工作,要大家讲和【75】。但这都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反华集团老是鼓不上劲。
荣鼎咨询有一位高管巴金(Noah Barkin),现在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维护大西洋两岸利益的智库)当研究员,巴金是(属于恨中国那种)德国人,在政府人缘好,有关系,他说问了好几个线人【76】,欧洲好几个国家都(暗中)对立陶宛不满,而且德国政府内部猜测立陶宛之所以跳出来,是美国从中使坏,鼓动立陶宛与台湾勾搭,这是为什么大家根本没动力为立陶宛申冤的原因。美国你那么阴,肖尔茨还是默克尔那一套,跟美中同时保持距离,两边不买账,寻求德国的利益。
非洲
非洲一直是中国最牢固的基地,因为中国很大程度上和非洲有良好的交流,了解非洲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王毅每年开年肯定出访非洲,是这种相互信赖的体现【77】,中国能做的有限,但美欧基本上除了高高在上训斥,什么也不做,美欧的绿色“一带一路”就是笑话【78】。美国在非洲大致是造谣、污蔑、诋毁中国,中国糊涂事很多,腐败也不少,但美国说的,没什么可信的,正如一位非洲专家所言【79】,美国自己所制造的言论,最大的目的,是迎合了自己的胃口,用大话假话来糊弄自己,达到心理平衡。
拉丁美洲的左倾
智利左派候选人当选后,举国狂庆,其情景很令人震撼。正如法新社所描述,智利和洪都拉斯选举后,拉丁美洲形成了一种左倾的趋势【81】:
今年巴西大选,如果中情局不再使坏【82】,前总统卢拉当选没有悬念,卢拉是公开赞扬中国政府的,但拉丁美洲的左倾,中国只是一个参照物,大致与中国无关。
这场左倾,其实是标志着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彻底破产,如果美国真的标榜民主,这就是人民的声音,大家对美国那一套厌了,觉得代价够大了,要换一条路【83,84】。这其中的厉害关系,通过美国党媒的口径最能体现。
《纽约时报》说拉丁美洲的左倾,是经济萎缩、社会处处充满不平等、腐败汹涌、贫困泛滥、疫情管控无能、失职所致【85】,但话题一转,“这给中国带来了‘侵入’拉丁美洲的机会,威胁美国利益”,还说这给美国和专制国家如古巴委内瑞拉尼加拉瓜斗争增加了难度。《纽时》的能耐堪比《人民日报》,比如玻利维亚上一任总统(Evo Morales)是被一场非法政变赶走的,《纽时》只用“被赶下台”一语带过。这篇报道,用“党媒”描述恰如其分,这当然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和平时期,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包括媒体,是和这个国家的统治阶层一致的,因为他们代表着胜利的一方,都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不论《纽时》是不是享有新闻自由,绝大多数场合它的声音就是美国政府的声音。在西方,媒体对一个国家的民情和决策有着至关紧要的影响,大牌记者作家往往是参与决策的精英阶层的成员,像《纽时》这样影响力极大的媒体更是如此(尽管民间读者少了),此文看出他们担心的,是现在“拉丁美洲充斥着反美政府”,这么一来,这些政府就会“在从基建到保安等领域和中国政府合作”,在《纽时》看来,巴西法西斯般的疯子总统博索纳罗(Bolsonaro)也比卢拉好,因为关键的不是人民的愿望,而是美中冲突。正如民主党总统竞选者桑德斯的外交顾问所言【86】,美国的动机,不是拉丁美洲人民想什么,而是美国在与中国决战中是占了上风还是下风。
美国的出发点总是美中大国争霸,而不是当地人民的选择,当地老百姓对他们来说都是大国争霸的棋子,当这些老百姓“通过民主”表达自己的声音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他们会说什么。尽管中国并不是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只是一个参照物,但正是这个参照物使得拉丁美洲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给他们做出新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中国:从事无巨细到瑕疵必究
能“事无巨细”和“瑕疵必究”的,中国只有一个人。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忠”的竞争是一种最激烈、最残酷,也是最不计代价的竞争,后果难以预料。习近平看上去处处英明,却也庸招一招接一招,西安疫情各级官员在盲目效忠驱动下的荒唐就是最充分的体现。发展这一硬道理,不需要圣贤解释,中国是一个领袖的智慧得胜,还是14亿老百姓的智慧得胜,才是中国有没有前途的根本。
习近平主持常委会议【87】,亲自告诉大家“两个维护”,不知什么感觉
结尾
美中贸易战刚开始的时候,《金融时报》给出了这张图【88】,十几年来中国贸易的增长,中国成了多少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显然到了2019年已经“万里江山一片红”(当然,欧盟觉得此图含有严重错误,如果把欧盟当成一个国家——其规模与中国相仿,那么欧盟将占很大一片江山)。
但这张图并不显示美中这场较量中孰胜孰负,它呈现的,只是一种趋势,趋势怎么发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还得看这一代人的选择。西方攻击区域协定是个“低级”自贸协定,确实,区域协定开放程度和西方、泛太协定比起来还是有差距,但这已经在现有基础上,在诸多的以东盟为主的10+1自贸协定上的改善,它的影响力不在于“比谁更厉害”,而是代表一个方向。自贸协定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投资,这种开放投资环境有利于保护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利益,保护人员、财产的权力和安全,增进文化交流,是世界和平的一种保证。
有什么能反映大家对这一趋势的心态,莫过于美国人自己怎么想。如果你不时读读大报的社论,就会发现《华邮》社论组比《华尔街日报》那么右的笔杆子凶得多,极右,极端,不仅仅处处恨中国,而且是美国军国主义、霸权的吹鼓手,这篇社论【89】直接看出他们的傲慢,“美国走了,中国钻了空子”,一句话否定了中国的发展,一句话否定了亚洲其他国家有自己作主的能力,在他们看来,世界离开美国就是不转,这种自大,这种狂妄,也使得他们忽视美国自身的矛盾,永远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川普退出泛太协定,不是因为他主动要放弃美国的“领导权”,而是顺应民意,因为即使克林顿当选,她也会这么做。《华邮》社论组的立场,和美国反恐战争阵营的斗士们是一致的,那就是霸权给美国老百姓带来的代价,是可以用“值”一字来带过,老百姓就应当是国家争霸的战士(卒子),一切,都是为了在美中争霸里美国占上风。
现在的局势看起来,拉丁美洲和非洲都对美国不利,而对中国有利,亚洲大家在争夺,东南亚中国占优势,南亚(印度)美国占上风,中国在欧洲自然处处被动,中东一直是美国基地,中国只是盯着,但中国作为资源最大的进口国也还是有影响力。但亚洲,尤其是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的关键,非洲是不久将来的(人口)中心,这一切,美国都没有控制。
要举个例子的话,这位美国极端派虽然不是代表了什么,但很能反证了区域协议的影响力:
恰如一位做出反应,“美国在东亚盟友”的友人说,你们美国拿不出干货,不能要人等一辈子吧?
【后记】
【资料】
【4】要闹大还待在中国做什么。
一是外贸规模再上新台阶。预计今年全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有望达到6万亿美元,增长超过20%,也就是说,今年一年我们将跨越“两个万亿”美元的大关,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与去年相比,进出口增量约1.3万亿美元,也就是相当于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前三季度,出口和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15%和12.1%,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这列火车已经出站,拽不回来了。
写的真不错。
而且中国是个优等生,对米国有样学样,这次立陶宛,完全是米国长臂管辖的翻版,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中国还没有学到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的米国式虚伪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aims-step-up-economic-ties-indo-pacific-year-ahead-2022-01-06/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