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发牢骚

发发牢骚,解解闷,消消愁
个人资料
笨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美国不要脱钩了,美国要“勾搭”

(2021-10-06 12:11:22) 下一个
前天早上美国贸易总代表戴琪发表讲话【1,2】,这次讲话被看成拜登当局首次公布其姗姗来迟的对华贸易政策,拜登一上台,就表示“全面考察美国对华政策”,贸易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因为川普当局对中国出口大规模实施关税,最引人注目,但其他更重要的领域是军事、外交和技术,在这几个领域,美国全面调整自己的部署,不惜得罪盟友把军事注意力转移到亚太,形成新的小帮派与中国对抗,在技术上把已经紧紧的封锁收得更死,已经成势,所以贸易反而是一个次要的环节。
 
贸易的另一个难题是不知从何下手,两国贸易太过紧密,美国中国双互之间依赖性太强,疫情后嚷嚷了一年多要重整美国基本战略物资制造能力的运动,口号一直喊,基本上没什么结果,还是同样依赖于中国,与此同时,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的报告【3,4】,今年上半年流入中国总外资达4428亿(美元),同一阶段同比168%,高于去年下半年同比的131%。在脱钩呼声中,中国最近又严格整顿、摧毁若干行业,尽管如此,外资对中国的信心并没有降低,这说明难以简单把中国与世界隔离起来。所以如何调整对华贸易政策,大家毫无头绪。
 
尽管如此,拜登当局诋毁中国的运动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拜登和其手下在很多场合下都表明不愿意、不会跟中国打冷战,可这只是反映了美国不知如何脱钩,是一种障眼法,其实美国已经跟中国开打冷战,说不打没打是没用的,不能信拜登说的话。不久前拜登刚刚要求跟习近平通话,第二天美国就要调查中国“非法对企业补贴,造成不公平贸易”【5,6】,看美国不能听它说什么,而要看它做什么。
 
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端倪,慢慢流露出来,上周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美国的盘算【7,8,9,10】:
 
第一:保证中国市场继续开放
第二:联合发达国家限制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发展
 
商务部长雷蒙多。如果中国说“限制美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大家只是笑笑,还是疯了?
 
她重复“拜登总统说了,美国无意跟中国打冷战,而且你看美中那样子,怎么打?”谁信拜登谁就是没长脑子,所以雷蒙多引用拜登的话不代表什么,冷战不冷战她说了不算,拜登也说了不算,从她上面两个通吃中国的要求就可以看出美国一点用没有放松对中国的遏制,然而她的话有不同的解释。雷蒙多在政府里已经算是温和的,她说“脱钩徒劳,我们要中国市场”,是一句很重要的话,这句话比不冷战强多了,她甚至在台上叫,“波音你们派人来了吗?中国可是不让你们卖飞机哦。”“要中国市场”有战略意义,要,就是保持美中接触,接触嘛确实很难把对方打压得太过头,因为你不是还要对方买自己的东西吗?如果你觉得她是倡导保持两国接触、交流、贸易的那一派,那么引用拜登“不打冷战”就是为了顶住其他好战派,即使是她的下一句话,“联合发达国家限制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可以理解为为自己表个态,好不受攻击。
 
但她的话也可以简单理解成美国两边吃,赢两次(win-win)的意思,这就有意思了,中国能吃这一套吗?也就是说,中国会向美国全面开放市场,把美国稳住,还老老实实被美国白吃,开放了还给美国掐着脖子,在核心技术上不能独立,单单成为美国的市场?
 
拜登的三员女将,商务部长雷蒙多,财长姚玲(Janet Yellen)和美国贸易总代表戴琪,主管的范围不同,雷蒙多维护的是美国企业的利益,自然主张打开中国门户,姚玲是金融方面,说话不多,但不久前表态,“川普当局的对华贸易政策伤害了美国人民”【11】,大家普遍觉得她比较温和,主张接触,她手下的大将也参与投资者的美中对话,同样给人一种支持两国交往的态度【12】。
 
财长姚玲
 
相比之下,戴琪比较凶。戴琪是个律师,不是搞“交易”的,这就意味着拜登当局一开始就打算以进攻为主,顶多是维稳,而不是“谈判”,或者解决问题。拜登当局不仅仅沿用了川普的策略,还保留了“美国第一”,单方行事的方式,撇开世贸等(美国打造的)国际机构,即使是“联合盟友”也只是为了打群架,吆喝大家一起揍中国,为的还是美国自己。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Katherine Tai stands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 delegation.
戴琪
 
打开中国市场,保证公平竞争,商务部和美国贸易总署有重叠的责任,但也分工,技术限制、制裁通常是商务部实行的,关税和贸易协议则属于美国贸易总署。不过雷蒙多和姚玲都没有系统地谈论过对华政策,而关税又非常受大家关注,所以戴琪的发言备受关注。
 
上周末,戴琪为了准备,接受了《政客》采访【13】(参见【14,15】),把要旨透露出来,精髓是,拜登当局将会沿用川普当局关税大棒来继续打压中国,她说这么好的大棒,不用可惜了,她说用301条款调查,动用关税,中国才当真,否则中国就是混,赖过去,只有给他们关税才老实,同时她还暗示301“赢得了美国劳工阶层的赞扬”,可见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考虑。她还给中国定了罪:没完成第一阶段协议(采购)任务,为了惩罚,要考虑增加关税,至于是不是只是拿此作为威胁,要中国即使在第一阶段协议年底到期后也要继续完成这一指标,还得看今后的细节。她还大肆攻击中国继续推行工业政策。
 
一直没有撤除关税,大家很不满,川普当局曾允许某些不可替代的中国进口产品免除关税,但那项免除去年年底到期,拜登本来可以一个行政命令延长关税豁免,但他拒绝这么做,这种直接损害本国利益的决定让大家都不解,意见也越来越大。
 
有一点很怪,戴琪居然跟川普一样坚持说关税并不是美国商家所承受的,没有经济学家和美国商家会同意这一说法,上面提到财长姚玲姚奶奶已经明确表示第一阶段协议伤害了美国人民,但戴琪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不作解答,党媒也就忠实传达一遍。然而继续使用关税并不能否认这一手段已经失败这么一个现实,最近有一项研究也证明关税对迫使美国跨国上岸(重新把产业链转移回美国)没有任何影响,中国进口一开始受打击,虽然中国没有承担任何关税,但部分产品是转移到其他产地了,不过疫情之后,尤其是今年丁型冠毒虐袭全球,产能又重新回到了中国,另外中国在向美国开放上实施了第一阶段协议的承诺,知识产权也更明确地上了法制,但体制上没什么大改,可以说美国拿到了表面上的东西,要挟中国的目的是失败了。戴琪说她“正在寻找迫使中国履行第一阶段协议的可行手段”,这句话的意思是她此刻还没有任何招数。上周美国和欧盟在匹兹堡举行技术规则峰会,双方的大头都出席了,戴琪也三番五次强调联合“盟友”共同压制中国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但拜登的“美国第一”从来就只是利用他人,欧盟看在眼里,不知道是不是恨在心上,看看川普当局给全世界和欧盟施加的钢铁铝合金关税,欧洲气炸了,在美国国内也争议很大,铝钢工业大举支持,但之外所有的企业都恨,因为这明显侵蚀了大家的利润,利少于弊。不久前美国钢铁业【16】又游说政府,要保留这些关税,这种努力近日凑效了,拜登当局宣布会继续保留这些关税,理由是进口“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欧盟忿忿地说“这就是川普的腔调嘛”【17】,以“国安”为理由来限制贸易,是以单方借口为基础反对世贸再自由贸易的原则,完全不是“多方协商”,中国发现这一伎俩之后,这几年也学得像模像样。
 
美国和欧盟也不是没有在专门针对中国的共同利益上合作过,最显著的是美欧在航空业达成了停火协议,一致对付中国,但由此可见美国的选择是策略性的,在某些领域做些让步,更主要是迫使欧盟站队(如迫使欧盟放弃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但美国自己则在最大利益前提从欧洲从中国赚便宜。
 
这一切,都没有改变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机制,中国不是不改,只是没按美国的方案改,而且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尽管不断抨击中国的行为,却越来越像中国,从政府干预到工业政策,一方面沿用川普的极端民族主义,另一方面采纳中国的国家主义,真是无所不极。
 
周一早上在戴琪讲话之前,白宫已经把精神传达到媒体,大家也纷纷把中央精神报道出来【18,19,20,21,22,23】,感觉不好,很严峻,《纽时》“不见松绑的架势”,《路透社》“美国放弃改变中国,沿用川普套路”,《金融时报》“美国要惩罚中国”,《华尔街日报》“美国继续压迫中国,保留关税”,《商业电视》“中国没有履行第一阶段协议责任”。戴琪第一句话就是“中国违法国际贸易惯例,损害美国和其他国家利益,时日太久”。
 
从媒体透露出来的消息来看,拜登当局经过8个月“审度”的对华政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束手无措。在技术管制和禁运,限制中国资本进入美国市场这几方面,拜登当局已经无所不用其极,系统性地全面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余下的问题,是一般商品和市场。束手无措最突出的反映是沿用川普当局的关税政策和其他政策,在少数参与制定政策的圈子里,大家发现中国怎么打也打不动,真是除了关税,实在没什么更好的招数,但这其实反映了计划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的好像是一群大学生,被国内政治所指使,不知道怎么办,发现川普蛮来还挺管用,伤人伤己威力大,看的只是谁底子厚实,既然老百姓逆来顺受,那就接着来吧。
 
除了谴责中国进入世贸后一直未能履行所承诺的责任——显然言过其实,戴琪能说出来的,意见最大的,是中国未能完成第一阶段协议所制定的购买任务,我记得中方给自己留了个条件,“市场决定”,像冠疫这种特殊情况,中国市场就没法吸收这么大数量的进口,不能怪中国,不过,中国已经承受了关税的打击,继续保留关税肯定对中国不利,但不可能会对中国有任何新的压力,而且关税是中国给美国的清单项目之一,不撤销,中国难下台,美国的招数也已经用尽了,以前说中国没什么还手的,现在好了,中国被揍到尽头了,也麻木了,所以也不惧。
 
其实这在两国关系里属于枝沫,不是核心的问题,间接反映了美国意识到自己无改变中国的体制和行为之力,连原来计划的“第二阶段协议”谈判也免了。这次讲话整体来看,除了继续川普政策,保持继续对抗的姿态,好像确实没任何实质,新的内容。不过,仔细看来,戴琪也传达了一些微妙的信号。
 
她说无意“加剧两国贸易上的紧张程度”,要和刘鹤举行“坦诚”的对话,她的讲话还包括这四个方面:1)继续完成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指标;2)允许企业申请301关税排除;3)重新与中国接触;4)和盟国就贸易体系和对华政策进行合作。上面说过,1)是表面的,2)和3)其实都很积极,2)等于适当“豁免”一些货物的关税,注意,豁免不是消除,豁免(exclusion)是临时性的,随时可以重新加上,用豁免而不是消除还是拜登当局发现川普那招是唯一“可行”(伤己伤人)的招数,“只能、必须延迟下去”,这也就断然拒绝了中方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把两国的交往维持在对立的状态上,但政治上,这种说法避免了被共和党攻击对华态度太软(发软是拜登的心病)。“重新与中国接触”就更有意思了。
 
戴琪在讲话里引用了“长久相处”("Durable coexistence)这么一个词,她说得比较中性,就是说长久相处是双方的责任,后来在问答中被问到脱钩时,她又这么回答:
 
搞不清楚大家老说脱钩是什么意思,两国完全停止贸易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觉得大家是不是在说要“重新搭钩”(from decoupling to recoupling)?我想要的,是保证产业链牢固,不依赖他人。
 
勾搭(搭钩)当然有另一从含义,那就是重新塑造两国之间的关系,把以前对美国不利的关系都切断,但保留对自己有利的,或无害的,尽管意识到实在无法全面断绝关系。
 
发言、对话之后,大家又有了新的认识,第一,除了发现拜登就是川普,戴琪什么也没有说,没有什么赞扬中国的话,是拜登当局的一贯态度,但她说话像个政客,泛泛而谈,空洞,如美国第一,重新塑造美国的(核心)制造业,将采用一切手段保护美国人民的利益。最尖锐的提问,来自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的主席荣大聂(Daniel Rosen),他提问:“你的第一阶段协议完全是(美中)双方协议,不顾世界其他国家的感受(美国自己赚了,但美国不允许其他国家跟中国亲近),中国受压,干脆把和其他国家的贸易订单移到美国,如取消澳大利亚的大麦订单,送给美国,这你怎么跟盟友解释?”戴琪根本没搭理。第二,并不那么悲观【25,26,27】,显然中国对戴琪的发言还觉得满意【28,29】,觉得主要是戴琪没把话说死,没说死就有出价还价的余地,既然戴琪已经表了态要和刘鹤对话,那么就看双方下一步怎么出牌。
 
这种说话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保留了灵活性:首先收回了全面对抗的腔调,但也保留了升级的可能性,通过问答,戴琪使用了一堆含糊、降温的词语,给中国回应留下了一个机会。
 
关税受到企业界的广泛反对,一开始大家就有意见,但后来大家发现美国已被国安界掌控了大权,说话没人听,中国又经常使坏,也就忍住了,慢慢大家越来越受不了了,声音也越来越大,一年前开始公开呼吁撤除关税,一直期待拜登能下决心,这次等了8个月,还是不撤除关税,美国企业界极其失望,但戴琪这种态度保证政府不受极端派攻击成“投降主义”,这是美国外交,尤其是对华政策被国内政治操纵的后果,政府的补偿是立即开启“关税排除”新评估【30】,是不是大部分企业都得到豁免,得看结果,但这个过程可以让美国站到一个对自己较为有利的位置,使得关税更具针对性,而不是川普大撒网的清一色通杀,这,大概就是拜登当局比川普高超之处,政治上,形式上没撤除关税而实质上减免了,两边都能说得过去。
 
美国目前还遇到另一个难题,通货膨胀,现在美国普通消费品的价格涨得很厉害,是政府大撒币,产业链紊乱导致物资紧缺所导致,关税使得物价更高,但影响幅度有限,能减更好,但不会是主导政治的因数。
 
那这是不是拜登当局要继续在国内反华气氛高涨的环境下进一步降温、寻求对话,和解,尽管不是化敌为友,至少是保证两国不至于对立到冲突呢?昨天美国政府宣布国安顾问苏利文将会面见杨洁篪【31,32】,这是双方继孟晚舟事件之后进一步降温,控制局势(以免失控)的又一步,肯定不会改变美国全面遏制中国的立场,但至少大家还说话,对于稳定世界局面是个帮助【33】。
 
昨晚拜登又和习近平通话,主要是台湾问题,拜登说“双方同意遵守‘台湾协议’”【34,35,36】,公布没有说谁邀请谁,但时间和背景都显得诡异,而且拜登公布的用词,“台湾协议”,是个从来没用过的字,大家都吃了一惊,是不是拜登又糊涂,给习近平懵了,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了?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专门就台湾通话?当然这里有一个背景,那就是美英日加上另外3个小国一起军演【37,38,39】,解放军在国庆节则派出大群军机骚扰台湾作为回报,说明美国并没有退让的意思,但美国不退让,中国也不退让,这就有可能导致擦枪走火,这一次有一点是和几个月前不同的,以前习近平不搭理拜登,现在至少拜登打电话,习近平接了。
 
USS Ronald Reagan (foreground), HMS Queen Elizabeth, JS Ise, and USS Carl Vinson. (JMSDF photo)
美英3艘航母,加上日本的一艘准航母,一起演习
 
美国在对华贸易政策上的逐渐解禁,真正反映了贸易已经成为一个次要的战场,美国既然意识到无法脱钩,那么贸易战,关税就是没有价值的手段,甚至中国的工业政策也是次要的,因为这不是美国说了算的,惩罚也到尽头了,没什么用,而且工业政策已成了美国的新欢,那么正招是在管控好军事、外交和技术这三个领域,所以美国的高调反映的是美国在给自己找台阶下,什么“美国是维护国际秩序,中国则违反常规”都是瞎扯,自己搞自己的工业政策还反对中国搞工业政策。不过美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美国第一真的是美国第一,那是针对全世界的,不仅仅是中国,这就迫使美国只能给中国捣乱,而不能提供能与中国竞争的对策,比如不论中国是否能加入泛太协定,美国肯定是不可能加入的,美国因国内政治无法为世界提供新的经济发展出力,这是为什么美国总是给大家吃“民主自由”心灵鸡汤的原因,当然中国、习近平也配合,使得拜登还颇有成效。
 
不脱钩的打冷战,这是世界新的格局【40,41】。
 
【后记】
刘鹤戴琪通话
刘鹤:撤除关税;戴琪:就看你们中国如何回应
 
【资料】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专业人士时评,关注。
bs777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赞。贸易战打得中国的货柜过来运费涨10倍,还来不及运,物价噌噌往上串今年圣诞很多人难买东西日子可能都过不好,但仍有一帮人坚持继续打,蛮不可思议
dong140 回复 悄悄话 謝謝好文
小酒虫 回复 悄悄话
社会新群体及其承载的新思潮,首先是一种新的社会心态,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政治形势的无声变化处悄悄生长。起初没有名字,点滴绽放,进而成势,有离经叛道之象,被人察觉后,往往先被赋予否定性命名,却促使对象获得自我意识。小粉红及新爱国主义的崛起就经历了这一过程。

今天中国舆论界的一大形势,是网络青年的新兴思潮与知识界出现严重断裂。学界传统的分析范畴如左右之争、启蒙与保守之争、精英与民粹之争、民族主义与普世主义(自由主义)之争、权威主义与自由民主之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等,都在渐渐失去认知效能。过去的对立双方不断呼唤超越左右,幻想一种“共同的底线”,现实却是争吵继续。超越无法在旧的认知框架体系内实现,近年来反而在青年亚文化领域,接连出现了一系列源于现实紧张关系、超越左右框架的社会思潮,其中以工业党、小粉红、入关学为代表,而小粉红可以说是基本盘最大的一支。

“小粉红”,泛指出生于1990年以后,成长经历深深嵌入现代市场经济与城市生活的新一代爱国主义青年群体——但其命名却来自对手。以2008年的一系列重大国际公共事件为契机,之前中国互联网上由知识界主导的左右之争,开始逐渐被普通网民的爱国主义与“普世价值”之争替代,矛盾的主要双方分别是“公知美分”和“自干五”(自带干粮五毛党)。小粉红的前身,“晋江忧国少女团”和“凤仪妹子”早在2010年微博公知大V风行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以网络文学、娱乐网站的女性为主,时尚、爱国、反对崇西贬中的公知群体。她们原本只是“自干五”一个不甚起眼的分支,但在与她们的争吵中,一些公知人物敏锐地感觉到新对手出现了,而这对手并非来自传统的红色老左阵营,于是嘲讽其为“小粉红”。这个群体快速兴旺,有了“小粉红”命名之后更是爆发出一定自觉。以2013年为界,社交媒体上“普世价值派”公知大V开始衰落,“小粉红”色彩大V崛起,逐渐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空间中原本由“公知”大V主导的舆论环境。2016年1月,以小粉红为主体的帝吧出征Facebook,震撼了中外舆论场。

传统知识界和媒体界对待小粉红的主流态度是否定和怀疑,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批评其只有“中学文化水平”、“力比多过剩、精神亢奋”、来自匮乏的“底层”、是“忠诚”和“仇恨”思维的产物,甚至感慨“极左”回潮、“30年启蒙失败”。然而,小粉红青年在网络大众舆论场迅速占据主流,2019年底哔哩哔哩网站(简称B站)的首届跨年晚会成了小粉红主流化的展示现场,当《种花组曲》响起,满屏弹幕都是“今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到种花家”。该网站青年的主流政治思潮呈现出鲜明的“粉红”色彩,如2019年知名UP主方可成被网民指认有港独倾向,遭到刷屏抵制,很快退出该网站;2020年知名科普账号“回形针”在外网发布的视频被网民发现有辱华元素,引发网民一再抵制并最终导致账号关闭。
小酒虫 回复 悄悄话

小粉红是夹缝中崛起的中国的“复兴一代”,其观念构成复杂,表面看似包含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或者左翼思潮,共同具有反对美式“普世价值”的倾向,因而往往被看作自由主义或者20世纪80年代式“启蒙”的对立面。然而自由主义是小粉红的虚假对手,新思潮并非完全处在传统的左与右钟摆摆动的轨迹之上,而是含有新的发展元素。有论者已经证明,小粉红正是全球化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的产物,他们可能比表面上宣扬“普世价值”的对手更加普世。他们的行动方式、话语模式、情感结构都扎根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却呈现出一种“去全球化(民族主义)的全球化”特征。我们需要在更丰富多元的坐标系上来认识小粉红,进而理解今天中国青年的思想走向。

▍二、青年新爱国主义的三波浪潮

小粉红的“新爱国主义”与过去的爱国主义有显著的区别。为了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观察小粉红,以下对2008年以来青年新爱国主义的三波思潮做一个简单的系谱梳理。

第一波浪潮以留学生爱国群体为先锋。他们长时间在国外生活,对西方国家社会的认识从想象层面进入经验层面,意识到“神话”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这个群体最初在西西河一类留学生论坛上酝酿,在2008年涉及中国的各种国际政治风波中走上前台,例如在欧洲保护中国奥运火炬传递选手,反对CNN等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中国等。他们相对精英,有高学历和成熟的言论能力,以anti-cnn网站(后更名为“四月网”)和独家网为主要舆论阵地。2010年社交媒体兴起之后,微博上以AC(anti-cnn的缩写)开头的ID即为这个群体成员的延续,成为社交媒体时代新爱国主义青年力量的种子之一。这一波爱国青年不再在幻想中美化西方国家,而是向国内民众传递真实的经验。北大出国留学生“小水瓶”的一系列文章是典型。她的《国内医疗比美国差?咱俩换换?》一文不仅对比中美医疗条件,还点名指出当时的自由主义青年领袖韩寒缺少真实的西方生活经验。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思潮是在质疑与对抗中定义自己。

第二波浪潮源自2010年。彼时“阿拉伯·之春”与“推·特革命”兴起,国内社交媒体上人心浮动,西方普世价值的“股票”看似涨到了顶峰。一些有国外生活、工作或者媒体经验的精英,包括专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与第一阶段的留学青年和国内爱国主义青年结合起来,引入传媒和运营经验,进行有组织的抵御。2011年6月,民间智库春秋战略发展研究院与《文汇报》合作,组织张维为与弗朗西斯·福山的世纪大辩论,宣布“历史终结论”被终结。此后,春秋战略发展研究院延伸出的观察者网开始在网络舆论中崭露头角,在为中国发展高铁辩护、反对“华盛顿共识”、揭穿西方制度神话、肯定中国发展优势、主张中国模式等一系列舆论工作中,不断扩大影响并吸引大量精英作者参与,很快取代四月网成为新爱国主义传媒的旗帜。

这一阶段的言论进入肯定性阶段,正面总结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鲜明的区别于西方道路的自我意识。此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现象:一批过去属于“沉默大多数”的理工科青年意见表达者在观察者网等新媒体的帮助下进入主流舆论场,以一套重视实际操作的科工发展论述模式更新了过去左右对立的政论话语模式。这一群体被称为“工业党”。他们作为中国新中产中的“自为”群体,扩大了新爱国主义的基本盘和理论实力。

第三波浪潮就是小粉红的涌现。小粉红的主体不再是知识精英,而是年轻的城市新中产后备军,有着广泛的市民阶层基础,这使得新爱国主义基本盘进一步扩大。与前两波爱国群体相比,小粉红群体更加年轻,女性比例提高,日常生活色彩浓厚,且融入了诸多粉丝群体,例如来自晋江与凤仪论坛的群体带有时尚圈女性粉丝群体特征,来自帝吧、虎扑、B站的男性小粉红则与体育、游戏等男性娱乐粉丝群体关系密切。

在思想和言论上,相比前两波青年的“键政”自觉,小粉红的言论较少理论和政论性,更多从生活直观出发。他们较少历史包袱,没有上一代人对“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双重冲击的记忆。2008年以来中国事实上的复兴迹象,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国发展比西方快,生活更方便,治安更完善,产业发展与疫情防控更有效率,因此产生朴素的国家自豪感。在行动方式上,他们在商业粉丝文化中训练出的“应援”组织能力是前两波爱国青年群体所不具备的,其多中心化的网上动员模式不同于留学生或者知识共同体的精英行动模式,但同时也与前两波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三、四线城市青年加入小粉红行列,彼此之间存在诸多经济、文化上的差异,小粉红越来越成为一个驳杂的群体。


▍三、作为文化矛盾体的小粉红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交织着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乃至国际主义面向的混合矛盾体。小粉红现象也是这一混合性的体现,鲜明的国族认同和爱国主义外表容易遮蔽其有趣的内在矛盾特征。

(一)国族身份政治与新中产文化自尊

弥散于互联网的小粉红爱国运动,体现出鲜明的消费社会新中产阶层意识,它所动员的是包括学生、白领在内的中产阶层及其后备军。作为对照,以往的爱国运动往往囊括更广泛的基本盘,例如反日游行,直到2012年都包括农民工等基层群众,具有传统反帝色彩的大众街头政治特征和雄性化特征。反观小粉红爱国行动,从2018年瑞典警察对中国游客粗暴执法、意大利时尚品牌D&G广告涉及辱华引发爱国青年抗议,到2021年美籍华裔导演赵婷因发表过涉嫌反华言论而遭网民举报,以及多名韩国明星涉嫌辱华而引发粉丝“在国家面前无偶像”运动,可以看出,这些事件集中在时尚消费与文化领域。究其情感根源,在于这些事件刺伤了具有全球时尚消费能力的中国年轻中产后备军的自尊。

因此,小粉红行动的合力虽然指向传统的民族主义宏大叙事,但其弥散化的动员能力来自全球化时代的中产国民身份尊严诉求(而非刻意的民族主义意识),具有一种要求对方承认“我也是文明人士,与西方人平等”的身份政治意识。这种追求承认的激情,孕育出一种以民族主义为宿体的身份政治形态,却是西方社会身份政治所没有的特征。

(二)二次元的情感模式与认知模式

情感和趣味是社会最底层的意识形态构件,孕育的动能远超理性观念。当我们潜入小粉红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水面之下观察,可以看到小粉红与其对手“普世”派共享了一些重要的当代意识形态与情感构件,包括“躲避崇高”、生活政治、后现代的谐谑趣味、政治正确、普遍性的心灵脆弱焦虑等等,但又包含异质性要素,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情感识别认证机制”。

告别革命的一代人拒绝小粉红,却没有看到小粉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只是他们认不出来。“爱国也要萌萌哒”,趣缘政治把国家和历史趣味化、偶像化,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把国家表现为一个个动物漫画形象,事实上呼应了“躲避崇高”这个20世纪90年代的命题。区别在于,小粉红回避了崇高的形式,却为崇高的内容提供了新的形式出路。市场经济日常生活本身会“去崇高”,但只要当代世界历史的斗争没有终结,“崇高”就会不断重返日常生活的文化形式中。

二次元文化本身就内含一种情感实践结构,尤其“同人”作品以作者自己的叙事再造偶像故事,帮助粉丝围绕偶像建立灵活的情感想象互动空间,从而构造出一个带入性极强的“想象的共同体”。《那年那兔那些事》与“阿中哥哥”等都汲取了同人创作的模式和情感实践方法,以“国家”为同人对象,投射感情,使得爱国主义与伟大斗争也可以参与二次元情感空间的角逐。

坊间普遍注意到,小粉红的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发展为一种政治正确,具有说一不二、不容商量的特点。比较突出的是“挖坟”行为,即通过社交媒体挖出一些人物过去涉及国家的不当言论,进行举报、投诉。从当下的导演赵婷,到已故的音乐家傅聪,都因为过去的亲西方言行而在社交媒体上遭到广泛抨击。抨击者往往拒绝考虑过去的语境,拒绝理解个人与时代的变化,一概以当下中美对立为划线标准。如何认识这种特质?

一方面,这种刻板化、绝对化的认知模式,源于青少年虽然拥有较多日常消费、娱乐生活经验,但较缺少严酷生存与社会工作经验,因此较难进入具体复杂的现实语境思考问题,而是习惯于根据言语符号来识别敌我,进而形成标签化的情感和观点。这并非民族主义式的狭隘,而是一种全球流行的现代症候。近期出版的《娇惯的心灵》一书,详细阐释了美国青年如何毁于浓厚的政治正确和过度保护的氛围之中,越来越敏感,容易心灵受伤,进而激动进行“揭发”“举报”。他们被一套关于“微侵犯”的说法灌输,热衷于审查日常生活中身边人的一切微小言行是否符合政治正确、是否涉嫌骚扰侵犯。小粉红共享了这种政治正确的形式,但是换掉了其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小粉红及其“普世价值”对手都是言语化的人,即根据言语体现的观念来识别敌我,而非根据现实经验考量。这也提醒我们,小粉红是否会共享美国青年的脆弱心灵?

另一方面需要看到,恰恰在政治领域,情感总是最直接的识别机制,能够比理性更快地识别敌我。身份政治原本就是一种情感政治,取决于具体境遇中的情绪体验。当国际斗争关系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存在,当“普世价值”主义者诉诸“理性”“启蒙”一类言辞批判小粉红,却无法掩盖自身的亲西方情感立场,就不可能获得对方的尊重。正如新冠疫情期间,香港医学专家管轶谈内地的防疫,说“这次我怕了”、“就连我这种也算身经百战的人都要当逃兵”,他在医学专业能力上也许过硬,但是相比逆向而行援助武汉的中国医护队,他明显流露出自己的情感立场,因而遭到青年网民的抨击。

(三)“散户出征”:饭圈的组织模式

2019年8月的饭圈女孩出征事件戏剧性地体现出,小粉红运动与日常饭圈运动的同构性,以及与之前爱国运动的极大不同。1999、2004、2005和2012年反美反日运动均发展为上街游行,内含对宏大政治主题与形式的渴望,小粉红的“出征”则是单纯的线上运动:分工合作、创作文案、打榜引流、刷屏控评、举报投诉......且扎根于各种网络趣缘共同体的日常组织活动中。

“出征”正是全球互联网经济生产出的一种普遍的社团组织形式。在美国特朗普时代的推特民粹政治中,以及2021年1月美国股市散户通过Reddit联合、暴打华尔街空头的运动中,都能看到类似的组织方式。“散户”首先是从传统社会单位、机构里脱嵌出来的人,但是并不会持续原子状况,而是依赖互联网自发组织。

这种散户联合运动越来越超出网络,影响实体经济与组织运行。从2020年延续到2021年仍余波未了的肖战事件,就是粉丝经济社会化的典型。肖战事件开始只是特定流量偶像饭圈的内部冲突,然而引发连锁反应——粉丝举报导致AO3网站被封,波及其他趣缘圈子的日常文娱生活,使得斗争扩大,引发反肖战的饭圈统一战线。他们采取典型的消费主义抗争手段——抵制对手的代言品牌,这又引发品牌商家下场博弈。由此饭圈、资本、政府都被卷入。这种多方卷入共振的现象一再发生,比如2021年2月B站上一部涉及色情的日本动漫《无职转生》引发争议,原本是饭圈粉丝争论,却因为反方UP主涉及国家历史的不当言论,扩大为小粉红征伐,后又引发豆瓣社区女权人士不满,发动“出征”,试图影响B站股价。这体现出青年文化生态的非均衡不稳定倾向,动辄由小事件引发多方冲突。而2021年7月,某国产鞋服品牌只因“宣布”向洪涝灾区捐赠5000万物资,就引发爱国网民涌入其直播间疯狂购货致谢,则是小粉红情绪运动影响国潮经济非均衡运行的典型案例。

▍四、小粉红的生态位竞争对手

在理解了小粉红的中国特色全球化特征之后,我们需要引入“生态位”的分析视野,考察其在社会矛盾中的真实位置。

(一)小粉红的“同生态位”对手

那些表面上激烈拒斥小粉红的传统知识分子与小粉红并不构成相同生态位上的直接竞争关系。他们的对立背后,存在着代际“物种隔离”,由于历史经验和话语系统的差异而互相并不理解。例如小粉红在批判方方日记时,大量采用说唱、玩梗和数码绘图为武器,导致“方方们”根本看不懂甚至误解,从而产生笑话。方方们对小粉红的愤怒挞伐也总是找错靶子,不构成真正的批判。

“港独”“台独”青年群体,恰恰构成小粉红在舆论场中的“同生态位”对手。2019年,曾经所向披靡的帝吧出征遭到“港独”青年有组织的反击。同样是网络空间原住民的“港独”青年,采用类似的饭圈组织手段和二次元手段反击,比如通过互联网平台聚集同伴,分工合作,包括采用黑客手段曝光帝吧出征成员隐私。在遭遇反击后,帝吧一度宣布暂停出征活动。这让我们看到不同阵营都在产生新的网络物种,各自发展着全球化时代网络散户的组织能力。他们彼此立场、观念冲突,却拥有类似的时尚趣味、行动模式和话语武器。套用生物学的观点,他们彼此处在相同的“生态位”上,构成竞争。

理解了小粉红的“身份政治+国族意识”属性,就会更加理解他们在舆论生态中与另一些身份政治运动,比如女权主义的纠葛。2020年2月,共青团中央微博账号推出虚拟爱国偶像“红旗漫”与“江山娇”,引发争议,其中女性角色的“江山娇”吸引了一波女权主义火力,如“百问江山娇”活动:“江山娇你来月经吗?”“江山娇,领导要你剃头了吗?”“江山娇,你父母是不是为了要男孩生的二胎?”甚至编织说唱歌曲揶揄江山娇,传播效果极强。青年女权主义者和小粉红一样,浸淫在全球化、媒介化市场经济和身份政治话语中,懂得娴熟运用新媒体渠道和新式话语手段进行传播。在2021年2月发生的女权主义者出征B站事件、4月发生的成都二手烟事件中,都可以看到女权主义者与男性小粉红、自干五群体对垒的身影。这说明小粉红已经深深卷入吉登斯所谓的“生活政治”而非“传统政治”对抗,未来的挑战亦主要来自社会生活中的相近生态位。

(二)最大的对手来自自身

2020年,一种社会心态被广泛观察到:年轻人普遍在宏观层面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却在微观层面对个人生活前景态度悲观,恐惧就业、婚姻、生育。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心态是如何产生的?

以小粉红为代表的新爱国主义情感,立足于全球化与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与“短二十世纪”的爱国主义有微妙的差别:后者基于苦难经验与责任意识,表现为近现代中国虽然积贫积弱、屡遭欺凌,但爱国者依然“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前者更多基于国家强盛与个人幸福经验。因而带来一个问题,这种情感是否会受到生活水平与经验变化的影响?

百年未有之大疫情导致经济发展受阻,青年人就业空间收缩。同时,“90后”一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在工作、生活上深深依赖互联网平台,个人生活越来越“宅化”,对线下现实生活的理解能力和承压能力有所下降,生于网络,死于网络。他们日益受到消费主义、加班文化和债务文化的多重裹挟。当平台资本巨头陷入内卷式竞争,进一步向社会民生方方面面渗透,由开拓新价值空间转向大面积收割用户时,年轻人对资本,尤其是平台资本的印象就急转直下。马云的形象一落千丈,房产平台贝壳的创始人左晖去世后,网上青年一片欢呼。同时,青年对国有企业和体制内工作的期望大增,对计划经济开始产生过于美好的幻想。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受到的关注呈爆发式增长,在B站上出现数以万计网友自发制作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和批判资本家的短视频,比2019年的同类视频增加了7倍。央视2019年的纪录片《资本的力量》本意在于纪念改革开放,总结资本市场建设经验,然而转载到B站后,数千条跟评与弹幕清一色痛批资本。同时,《毛泽东选集》的销量也在2020年暴增。

我们必须看到,作为浸淫于市场经济中的粉红一代,对资本的厌恶以及对“短视频马克思主义”的热衷,仍然具有一种晚期资本主义症候。较少生活经验、待遇预期下降、趣缘群体的相对封闭性、政治正确的保护、感情用事,再加上抑郁症文化的流行和利用焦虑获得流量的自媒体渲染等,这些要素同全球资本内卷加剧一起,生产出一种“爱国反帝反资导向+容易受伤的二次元怨气”的青年情感模式。这可能是小粉红“精神分裂式心态”的来源之一。与其说这是左翼的回归,不如说更类似于福山所说的当下西方青年在政治经济恶化与身份政治泛滥叠加下所产生的“怨恨政治”。西方的怨恨政治在选举政治下极易转化为街头政治和民粹政治,而当下中国青年中间扩散的怨气则转化为自暴自弃的心态和网络舆论,例如B站青年提出的四大“反抗”: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不996。“我躺·平,资本家就不能再剥削我。”这种怨愤的本质,一方面是反对资本压榨的合理诉求,另一方面更是已经被消费主义熏陶的心灵,因为得不到消费主义满足而产生的挫败感。其观念并不指向阶级叙事或者生产方式叙事,而是指向类似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叙事。

▍五、结语

有论者尝试以“新个人主义”来描述当下网络青年的精神状态。在市场经济时代,个人主义当然是一个现实性和实践性的核心命题,但小粉红所呈现的个人主义与国族主义的混合体,明显超越了抽象的个人主义。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里的“个人”是知识分子想象的人道主义的、精神纯粹的个人。20世纪90年代全面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一骑绝尘,此时的个人一度是西方经济学里的抽象“经济人”,随后又在金钱浪潮中化身为真实的草莽枭雄或者雇用个体,严重冲击知识分子对个人的美好想象,从而有了1994年文学界的“人文精神讨论”。1998年出版的《沉重的肉身》,可谓后革命时代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伦理学的总结,专注于讨论从人民伦理向个体自由伦理蜕变时的“痛并快乐”。然而和小粉红一代对比,可以发现这实际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才会发生的特定个人伦理现象,在这个“沉重”当中,并不包含对贫富差距和个人生活品质的焦虑,因为那时的“个人”尚未全面遭遇房价、婚育成本、加班与待遇的苦恼,也不包含与世界各国国民直接碰撞带来的体验——这些体验是今天“改革深水期”与全球化消费时代的年轻人才会遭遇的。

2008年以后,随着中国崛起开始显山露水,中国人直接置身于全球化媒介交流与竞争情绪当中。小粉红现象就是这种位置碰撞的表现。相比同样来自消费社会的中国台湾地区“小确幸”一代,“小确幸”隶属于一种安心归顺西方国际体系的社会心态,而融入中国复兴大背景的大陆青年,却处在与西方的认同战争之中。小粉红这种既非知识分子理念化的,也非无产阶级革命化的政治与伦理表现,让20世纪80年代谱系的知识分子们难以接纳:他们困惑于改革开放与全球市场为何不仅没有带来他们所吁求的历史终结之人,反而催生出了更广泛的爱国主义群体。然而小粉红现象以及围绕其所发生的所有争论,恰好生动地体现出各种主义和理念在现实中的洗牌与编码,映射出我们这个时代后现代欲来还休、历史欲终结而难结、末人式的幸福欲与继续伟大斗争精神持续纠葛的症候。

小粉红是一个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寂静的个人主义与“去政治化的政治”,重新接纳了集体、国族、历史主义、社会主义等维度。面向未来的问题是:生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粉红一代究竟是会发展为崛起的一代还是沦为迷茫的一代?

对于知识界来说,首先至少需要摆脱置身事外的评判立场,拒绝“民粹”或者“脊梁”之类简单的指认,同时要超越“青年”与“主流”的刻板划分,认识到小粉红不仅仅是一个青年亚文化现象,也是被知识界和教育界主流所压抑的重要精神不得不藏身于青年之中的结果。

我们有了小粉红的“原力”涌动,却缺少解释这个“原力”的理论。中国青年以及新爱国主义往何处去,取决于与各种思潮、实践、社会主体的互动能否积极展开。而这也是知识界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
小酒虫 回复 悄悄话 好久不见。大外宣基金又发钱了?
FollowNature 回复 悄悄话 美国想得美,就是让中国永远当美国的长工,只生产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性产品,供应美国。怎么可能呢?
南方古猿 回复 悄悄话 喜欢看“笨狼”的文章。分析问题客观全面。关注点赞。
Californian 回复 悄悄话 怎么楼主就不提中国日子最近也不好过:资本受打压,地产濒临崩溃,大规模限电等等。美国嘴上不说,实际就是要脱钩冷战,这个过程漫长和痛苦,是对双方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