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
2020 (84)
2021 (124)
2022 (149)
2023 (113)
2024 (137)
看电视剧《护宝寻踪》,想起一件往事。那年到成都,大姐带我去看了成都市正在进行的两项考古工程。
第一项是在青羊区四川省委办公楼的对面。2000年,省委办公厅要改建机关食堂,在挖地基的时候,有了意外发现:居然发现了完整的“船棺”墓葬。(网络图片)
我去的时候,挖掘仍在进行中,巨大的现场很简单地与车数马龙的街道做了隔离和天棚,下到地坑,眼前就是一具硕大无比的完整“原木”,这就是其中最长的一具船棺18.8米,后来被誉为“船棺王”。另外还有十几具小一些的船棺,无论大小都是珍贵楠木。有幸如此近距离端详——
大姐曾经带着摄制组跟考古队拍摄,跟他们很熟,那天特意请来考古队的一位副队长为我们讲解
这一处船棺墓葬应该是战国时期大型船棺墓葬,可能是古蜀开明王朝王族或亲族墓地,棺中尸骨以2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
大姐说,四川人有“见棺升官”的说法,当时四川省委书记是周永康,船棺发现后周永康果然调任京城,升任公安部长。成为成都人街谈巷议的热点。
成都的这片船棺墓葬《中国地理杂志》曾经详细介绍。我在网上找到了这篇报道,摘录如下——
“在墓穴的中腰位置,放置有一根粗巨的大木枋,将墓穴划分为南北两个墓室。北墓室似乎为主室,主要的大型船棺都放置在此;南墓室面积较北墓室略小,除了一具贯穿南、北墓室的大型船棺外,保留下来的棺木是空荡荡的,没有摆放船棺或其他形制的棺木。这或许是由于蜀国灭亡以后,这些主要的船棺被有意迁移或破坏,所以只有墓穴两侧的次要船棺保存了下来。在墓穴外的南面,有一座同时期的建筑基址。该基址似是以土为台基,周围有架空木平座,前面有粗大檐柱且前檐开敞的木结构殿堂。殿堂的两侧有木构的耳室,耳室的东西两侧壁正好与墓穴东西两边相对应,故殿堂与墓穴应是统一规划、作为墓地的祭祀性建筑而设立的。墓穴的北面现在压在街道下,但从墓穴东壁的坑缘木枋继续向北延伸的情况分析,在该墓穴的北面也应当有一座与南面类似的祭祀性建筑。至于已知这些遗迹现象的更南和更北面,或许还有其他墓地的存在
最大的1具长达18.8米,直径1.7米,堪称中国的“船棺王”。其余13具为小型,包括一些为殉人或专置随葬品的小型木棺。令人惊异的是,所有棺木均用贵重的千年桢楠整木凿成。葬具下垫有纵横交错的枕木。遗憾的是,墓坑现存17具葬具中除3具小型船棺未被盗掘外,多数均被盗,或在汉代遭到损坏,但还有7具船棺、独木棺葬具保存较完好,其中5具棺盖、棺身均完整保存。据专家们推测:整个墓坑若不遭到破坏,葬具总量应超过30具。由于各木棺周围满填密不透气的青膏泥,木棺及随葬的漆木器和竹席均保存较好。”
我们从船棺墓葬出来,又去了金沙遗址考古现场。
同样是在成都市青羊区,船棺发现仅仅一年,又发现了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挖掘现场没那么深,基本就在地面,除了一个又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的大坑外,没有什么东西陈列。队长把我们领到工地旁边的办公室,里面的陈列架上堆满了各种文物,说老实话,看上去脏兮兮的这个器那个器,是在不懂。他指着其中一件薄薄的金箔说,这个是最珍贵的,这就是后来被作为成都旅游标志的太阳鸟,还被设计成了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穹顶(网络图片)——
金沙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8世纪后期-公元前12世纪末期)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记忆中,好像象牙制品比三星堆还要多。
照片显示,那天是2004年4月22日。
现在这里已经建成了遗址博物馆,可惜2010年以后,没有去过成都了。由此又想起大姐,
没有她那么热情,那么精心安排,怎么能在这两个遗址尚未正式对公众揭开面纱时,就能在“后台”一睹真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