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

在文学城里开垦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希望能够与有缘的朋友多多交流
个人资料
不爱热闹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三涵妈妈的故事(三)三涵妈妈生活过的小渔村

(2016-02-29 11:32:04) 下一个

三涵妈妈的故事(三)三涵妈妈生活过的小渔村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流传甚广,三涵妈妈由于自己的经历对此言深信不疑。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应该算大难吧,从废墟里毫发无损的爬出来应该是奇迹吧,而左邻右舍都有人丧生,惟独一老一少是救人的生力军,是不是应该有后福?是的, 事实证明这话一点不假。因为这句话印在了三涵妈妈的心里,她对很多不利的事情都不会很计较。

三涵妈妈和人聊天,总要被问到是哪里人, 因为长的像南方妹子,可讲话的劲头确是北方大妞一枚。三涵妈妈也经常跟对方套近乎,说出不同的地方。实际上基本是在京津唐一带转悠,加上妈妈是山东人, 也经常把自己划到山东去。现在老母亲又在石家庄, 就是河北省会人。

三涵妈妈的生活足迹大体是这样的,出生到花季年华是在天津远郊区的渤海边渡过的,在河北省省会备战高考一年,在北京学习工作直到出国。

从那个小渔村出来已经30多年了,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老乡以及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三涵妈妈一直说和父亲回老家,但随着父亲的过世,成了一生中的遗憾。

提起渔村,给人无限的想象,一望无际的大海,沙滩蓝天白云。可是当年住在和离开那里的时候,三涵妈妈从没觉得那个小村庄有多么值得留恋的。一年四季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鱼腥味,夏天空气中带着盐碱,身上感到湿卤,冬天又冷的要命。倒是现在想起来还是挺亲切的,有时梦中还会回去。

住户有100多家的小渔村,离海边有五里地的样子,村子的南部是靠海的一边,与海相隔的是生产队的船厂,还有大大小小的汪子,和水沟。整个村就是四条街,人们叫它们一,二,三,四片。每条街也就三十多户房子。房子之间是连在一起的, 每栋房子有三间屋子, 左右两边的屋子做为卧室各住一户人家,一般是堂兄弟的关系。中间那间房就是堂屋,有前后门。所有的房子是坐北朝南的, 冬天里大部分房子都把北门封住。在堂屋里还有两家的锅灶,一般是烧煤,拉风厢做饭。卧室是典型的一间屋子半间炕, 炕上可以坐人, 一般白天人们在上边织渔网,晚上一大家子睡在一起。屋子的另一半摆上一溜柜子,家境稍好一点的会有两把椅子或长凳子。否则来人一律炕上坐。家里有儿子要结婚的,就在院子里自己卧室的一面盖上三间厢房,被称作东西厢房。布局和正房一样, 只是堂屋没有后门。没有儿子的,不用盖房子,但也都会盖个厦子,盛一些杂物。这样一来两边房子再用墙连起来就成了一个院子。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土坯和木料,只是到了七十年代才开始有砖房。村子的四周被水沟以及盐田包围了, 宅基地就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财产。

在一片二片之间,靠西头有一个防空工事,紧挨着三涵妈妈住的老屋,用水泥筑的。有个大铁门, 小孩子藏猫猫胆大的进去过。

村子西头,在二三片之间有一个地下水井,因为到处是盐碱地,据说只有这个地方能出淡水。全村的人都到那里去挑水。在三四片之间是一条马路,是交通要道,有公共汽车站, 靠三片这边路边上有供销社,公社政府部门以及大队部。村东头, 是粮店,小学校和盐田。再往东和往北就是长芦盐场所在地了。全村有五个公共厕所,各自在西头靠二片和三片,以及东头靠一片和四片处。再有一处就是小学校内。在村子的东南部是公社卫生院。

渔村里除了有渔民,还有盐工。盐工的待遇属于工人, 比渔民高一等。而三涵妈妈的爸爸既不是渔民也不是盐工,他在外地上班做建筑工人, 三涵妈妈的家人在村子里便低人一等。这个村绝大多数姓唐,而且都粘亲带故不出五服。全村只有连三涵妈妈一家在内的三户外姓常驻人家,剩下的就都是老师,公社干部等从外边分派来的人员。他们一般住集体宿舍,有家的就象三涵妈妈家一样租住唐姓人家的厢房。

渔家子弟的最后出路都是去当渔民, 去出海捕鱼,一年除了冬季在岸上,其余三季都在海上做业。而盐工子弟都可以去当盐工或者到别处去当工人。全村的女人和女孩子都会织渔网,而男孩子都会赶海捞鱼虾。渔民的子弟娶媳妇都从周围的农村找农家姑娘,因为渔村吃商品粮,一年四季都有海货可以下饭。

在这个小小村庄里等级森严,除了长辈要尊敬,还有大队干部及他们的家属也是人上人。

渔村是公社所在地,相对比较热闹。公社机关大院里有一个食堂。公社机关办事员, 派出所民警,卫生院的医生护士, 学校的老师和供销社售货员大部分是从市,区分来的, 他们操着天津口音,带着城市人的派头。是当地人们羡慕的对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