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后的相处
七二年学部从干校迁回北京。我家因下去之前退掉了房子,被安排住在学部大院八号楼二层。这是一座筒子楼,过去是招待所。顾伯伯有家不能归,也同住在这一层楼上。这时,运动重点已转向清查“五一六”,人们忙着打派仗,顾不上他们这些“死老虎”。伯伯便利用这难得的安宁,开始着手他那庞大的探索研究。
这段时间是母亲与顾伯伯交往最多的阶段,几乎每晚都与他长谈。顾白天去北京图书馆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晚上跟母亲谈他的思想。他说很喜欢这样的谈天,等于梳理思想。母亲常对他的一些精辟见解赞叹不已,称他是天才的思想家,每天都能“分泌”出精彩的思想。对他学问的评价:一是博,二是深。有时母亲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于是两人争执不休,面红耳赤。甚至为某个字的读音也要辨清孰是孰非。不过,这些都只是学术之争,丝毫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友情。
经过多年的痛苦思考,顾伯伯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一整套思想体系,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前瞻性。这就是为什么在他故去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读他的遗著,还会感到深受启迪。一次他对我们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老农,面对大片金黄色的麦浪,只等开镰收割了。”写到这里,我的心一阵绞痛。我知道他有一个庞大的研究计划——花十年功夫对东、西方历史作一个彻底的比较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将要写成的那本书的书名——《东西方哲学思想史》。遗憾的是上帝竟如此不照顾他,刚开始工作两年,病魔便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
顾伯伯很注意跟上时代,站在学术最前沿。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须提及当时经济所图书馆馆长宗井滔先生(已故)。宗过去在中央研究院(经济所前身)就搞图书管理,懂好几国外文。他是个有心人,文革期间,其他单位图书馆大多陷于瘫痪,他却一直坚持购进国外最新图书、期刊,当中只断过一、两年。据我所知,顾伯伯最后两年读的书当中,历史学文献大部分来自北图;而经济学文献则大部分来自经济所图书馆。宗不断地进书,顾不断地读书,这种情景在文革期间极为罕见。可以这样说,顾伯伯当年能够及时了解并吸收六、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宗井滔功不可没。
顾伯伯学术水平高,英文又好,所里一些勤奋好学的人在这期间常向他请教。他跟我们开玩笑说:“最近收了几个学生。”“牛鬼蛇神”收学生,文革期间也是个稀罕事。就我所知,他的得意门生是吴敬琏,其他人还有赵人伟、张曙光、林青松等,当然也包括我母亲。他跟这些人讨论问题,指导他们读书、翻译西方经济学论文,对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七十年代初,我随父亲去兰州。为躲避上山下乡,考入甘肃省歌舞团拉小提琴。七三年因患肝炎回北京养病,这也是我跟顾伯伯接触最多的一段时间,每天晚饭后跟妈妈一起到顾伯伯那儿谈天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顾伯伯有时看到母亲和我非常亲密,说:“真羡慕你有这样一个好女儿。你们看上去不像是母女,倒像是姐妹。”母亲说:“我的教育比你成功,因为我从来不对孩子讲假话。自从咪咪懂事后,我把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真实看法讲给她听。从镇压反革命到公私合营,从反右到大跃进、人民公社、直至文化大革命。我不仅把她当作孩子,还当作好朋友;而你过去只跟夫人讲真心话。在子女面前,两个人却统一口径,一律‘正面教育’。让他们‘听党的话,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他们看到你多年来为‘党’所不容,视为异己,怎么能接受这个现实?又怎么能不背离你而去?恕我直言,你跟几个孩子的关系发展到今天,自己也要负一部分责任。”伯伯听了这番话陷入沉思,竟无言以对。现在看来,他当时那样做恐怕有难言之隐。作为多次挨整的人,对子女讲真心话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为了安全起见,只能心里想一套,嘴里说一套。这样的教育,再加上社会上强大的宣传攻势,孩子们对他产生误解就在所难免了。笔者认为,顾的家庭悲剧是那个时代造成的,他们全家每个人都深受其害。这不能具体怪谁。正如他所说:“是整个时代使然。”
那年我十九岁,还很不成熟,对伯伯的许多学术思想并不能真正理解。不过,在我眼里,他从来就不是什么“右派”、“牛鬼蛇神”,而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师长。我常向他请教各种问题,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生活,每次都能得到清晰明确的答案,绝无模棱两可。用母亲的话来形容就是“clear cut”。一次他跟母亲开玩笑说:“咪咪已经把我当成她的‘忏悔神父’了。”
一天,伯伯问我有没有考虑过将来做什么。当时我正自学英语,同时漫无目的地浏览各种文科书籍。那个时候还没有考大学这一说,依我的初中文凭,没敢多想。于是回答:“想当小学教师。将来要是有机会,能翻译一、两本有价值的英文书介绍给中国读者,就很知足了。”他听了以后直摇头,说:“你给自己订的目标太低。有道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一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绝不可能超过当初给自己制订的目标。所以订目标时一定得高标准,然后朝着这个目标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走到之后,再重新订一个更远的目标。人的生活要是没有目标,就没有中心,如同行尸走肉。”今天回想起这些话,虽然是对我的指点,实际上道出了他的人生观。他对自己就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做的。
那段时间,顾伯伯完全沉浸在学问当中,已经到达忘我的地步。他每天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每周读的书能开出一个长长的单子。不过,对于天才与勤奋的关系,他跟母亲的观点倒惊人地一致。谈到爱迪生,他说:“尽管爱迪生把成功归结为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可是若没有那1%,他也就什么都不是了。”笔者认为,顾准是天才与勤奋的完美结合。他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有人说顾准恃才傲物,这倒不冤枉他。一次谈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语录时,他不无得意地说:“我的看法反其道而行之:‘骄傲使人进步,虚心使人落后。’”
我父亲跟顾伯伯也是好朋友。他是水电部高级工程师,七十年代初从水电部干校分配到兰州修造厂。厂里指派他做翻砂工,一干就是好几年。在那些年月里,他念念不忘自己的专业,每次回北京探亲,都要去王府井外文书店,购买大量国外最新技术资料(影印本)。父亲回来后,一家四口挤在一间12平方米的房子里,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读书。他发现顾伯伯每天都去图书馆,就跟他商量能否借用一下他的地方,顾欣然应允。于是每天早上顾去北图,父亲去他的房间读书,晚上顾回来,父亲再把地方让出来。有时父亲买一些酒、肉、小菜请顾伯伯吃,跟他谈天说地。父亲在北京探亲一个月,看了一个月书,拉了一个月计算尺(那时还没有计算器,更谈不上计算机)。顾把这一切看在眼里,非常感慨,问我:“你将来是想做父亲那样的人呢,还是做母亲那样的人?”我跟母亲很谈得来,颇受她的影响,于是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想做母亲那样的人。”可他却说:“我看你还是做父亲那样的人更好。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国家建设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材。”
顾伯伯告诫我:“读书不能死读。千万别以为凡是印成铅字、变成书的就是正确的。有些名人、伟人写的书照样有荒谬之处。读书得既钻得进去,又能拔得出来。自己站得高,才能看出书中的问题。”今天读过顾伯伯遗著的人都会发现:他做学问最大的特点就是独立思考,绝不盲从于任何人。
他还提醒我说:“你现在很努力,这很好。不过作为女人一生要过两关:结婚和生孩子。多数妇女结婚后就不再搞事业了,一心扑在家里。而生孩子后仍能坚持搞事业的,更是凤毛麟角。我希望你将来能够闯过这两关。”
一次他问起我对毛泽东的看法。我说:“别的不知道,单凭他解放后干的这些事,可以说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可伯伯却说:“你的看法不全面。依我看他这个人是年轻时的英才,晚年时的昏君。”接着解释道:“过去我们在解放区工作,有时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知该怎么做。这时毛可能会写一篇文章,就此问题加以论述,往往令人茅塞顿开。你想想,当时那么多人跟着他闹革命,其中不乏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份子,他要是没两下子,别人也不会服他。可惜这个人只会打天下,却不懂国家建设,总是搞搞好,弄弄乱,搞搞好,弄弄乱……”
顾伯伯在思想上颇受基督教某些教义的影响,认为这个世界最终还是要实现大同,“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他所奉行的座右铭是:“宁可天下人负我,勿让我负天下人。”正是本着这一原则,他对所有过去整过他、害过他的人,一律宽恕。母亲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圣经》中的那句话:“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伸出右脸也让他打。”是奴隶主义哲学,不足取。她说:“我的观点针锋相对,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顾伯伯则争辩道:“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强烈的报复之心,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才总是争斗不已。如果大家都怀有宽容仁爱之心,这个世界会好得多。”对于他们的讨论,我感到非常有意思。顾伯伯随后借给我一本中英文对照的《新约全书》,建议我读一读。这本书是1961年他在北京东安市场旧书摊儿上淘到的,上面有他的签名。在他去世后作为纪念品留给了我,一直珍藏至今。
顾伯伯在谈天中,偶尔也回忆过去的一些经历。他讲述过这样一件事:刚解放时进驻上海,组织上分配一座小洋楼给他住。房主是个大资本家,解放前夕携全家逃走。他看到房子里有全套高级家具,感觉不妥,认为应当上交。他母亲多年一直过苦日子,不同意交。做为孝子,他心里很矛盾。为了说服母亲,甚至跪下了,解释道:组织上分配的只是住房,并不包括这些家具。最后,在他的坚持下,还是叫人把家具拉走了。走笔至此,不禁感慨万分。今天,很多共产党干部腐化了。顾伯伯当年的清廉与现在这些贪官污吏的所作所为简直有天壤之别。
还有一次他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你知道解放初期我是做什么的吗?我专干那敲骨吸髓的勾当。我是上海税务局局长,专跟有钱人过不去,上海和平饭店就是靠我收税收来的。那个外国老板实在交不起重税,只好以和平饭店抵账。为了收税当时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收到一封恐吓信,里面装着两颗子弹。信上说:‘你再这样干下去,小心自己的脑袋!’为了安全起见,组织上给我配了两个警卫员,整天跟在身后。那个时候我们真是一心为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当谈到蒙冤的问题时,他说:“这个国家没有法,我是申诉无门啊!”(待续)
—谢谢阅读。详细情节请参看本博客中的视频分享:《顾准》—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