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载:老中医奶奶的故事四八二

(2016-09-11 02:26:15) 下一个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482)

人的生命运动规律

决定人体结构状态(五)

作者:曾乐

 

 我上次去北京中医药大学去讲学的时候,我看到那些孩子们早上起来背方子,我说“你烦不烦啊?背了有什么用啊?”因为每一个方子都有针对的具体对象,离开了对象,是没有用的。所以根本还是要掌握医理,怎么去调病人生命状态定下来,药就自动出来了。

所以我开的方子,中医大学的教授都看不懂,说乱七八糟的。但是,我可以把癌症治好,他治不好,他也不敢说我的。同样的病,我可以治好,他不能治好,医理就是这样的,以治好病为标准。

 “药”和“医”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千万不要背药方子,药方子是对应一个具体的人的生命状态的,但要把单个药物的药性记住,这是重要的。所以中医药的基 础,是中医药物的设计平台,中医设计药有自己的平台,这个平台不是由药方子组成的,而是单个药物组成的,根据不同的药物去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新药,这是 非常重要的。

 中医的这个阶段,从单症单治到群症共治是一个飞跃,也就是说从单症单治到《黄帝内经》出现,是中医的重大发展。在这里我插一句话,西医现在的状态就是单症单治,就是对单个结构参数进行单独治疗的。所以我一直说西医还停留在两千年以前的中医“单症单治”阶段。

 因此钱学森先生说,西医像现在这么搞,再花五百年,再花一千年,也赶不上中医。西医现在的指导思想就是单症单治,我们中医的单症单治是两千多年前,《黄帝 内经》之前的。西医从医理来说,还是处在中医两千年以前的状态。《黄帝内经》出现的时候,就发现人的疾病可以归类为“八纲”,但是《黄帝内经》有一个局 限,就是当时用什么原则来归类,按什么来命名“病”。当时中国的哲学的主导思想都是“二元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两个相互对立的东西组成的,所以中医按 这个理论,来归纳人的生命各种异常现象为八类现象、或八个模块。

 但人的生命是很复杂的,你把它简单地切开成两个部分:寒和热,不寒就是热,实际上这是简单地根据从“二元论”来切的,而实际上是切不开的。比如,有很多寒 热是上面是这个热,下面又是那个寒,很多是寒热夹杂的。后来到张仲景的时候,张仲景就很聪明,张仲景认为这种切法不好,他便从人的疾病发展过程来进行归 类,他对人从患感冒到死的过程进行分析,把人的各种生命现象组合成一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伤寒论就是按从疾病发展的过程,疾病的发展规律来分类人的疾病,分 成六种病,即“六经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如把某一些现象归类成为太阳,如果治不好,马上就变成阳明,阳明如果再治不好,就进入少阳,少阳治不好了,就到太阴、少阴,最后到厥阴,就要死了。实际 上,张仲景的伟大,在于他把一个非常零碎繁杂的中医知识,按照人的得病发展过程,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张仲景是中医界里第一个系统地运用中医 治病理论的科学家、中医学家。这是非常伟大的。到目前为止,中医界没有人超过张仲景的,因为没有人有这种思维,真正从人的生命运动整体上去研究治病规律。

现 在我们的中医都是在瞎子摸象,你摸这个病,我摸那个病,你用这个药弄弄,我拿针扎扎,还是都在摸,药方也是在摸。整个中医状态都是处在瞎子摸象,摸了几千 年还在摸,可能有一些年纪大一点,摸得多一点,经验多一点,对整个生命的认识多点、全点。年纪小的,摸得少一点,对整个生命现象就模糊一点。这样一来,中 医的教育和传承也只有靠师傅带徒弟了。张仲景把人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归纳成《伤寒论》的“六经”,归纳不进去的叫做《杂病》。张仲景的贡献就在这个地方, 就是他能够把人的各种出现的异常现象归类,按照人的疾病的发展过程,把它归进去,进行归类。

 《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归类方法放到现代社会里面,放到人工智能里面叫做模式识别系统,对一个复杂事物分类设计多个模块,《黄帝内经》设计了八个模块,病 人来了与它们比较,看与哪一个模块相近,那么他的治病理念就定了,药方就出来了。张仲景是从另外角度分类设计了“六经”,是六个模块,你的症状符合哪个模 块,就采用哪个模块方法治病。这样对中医治疗、中医的诊断起到了非常大的方便作用。从零碎的单症单治进入一个模块来治,碰到这种模块,就可以用这个模块方 子去治。

但张仲景犯一个错误在哪里?就是每一个模块,把方子固定死,并用药方来命名病,这个病叫做桂枝汤病,那个叫做麻黄汤病。实际上,药跟症状不存在一对一的对 应关系,药症一一对应,把人们的思维捆死了,实际上,药与症不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如感冒也可以用很多药来治,不存在什么特效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