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拼到老

在字句里看过去现在和未来
个人资料
chunfengfe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梅花诗话(ZT)

(2014-02-19 11:04:16) 下一个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只有盐梅结合方能成为美味的羹。在国人眼里,梅的果实不仅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诗经召南摽有梅》写道:“摽(biào,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顷筐塈(jì,取)之”。很明显,这里的梅是指实而不指花。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大约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人们才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才正式出现。南朝梁元帝萧绎《咏梅诗》说:“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将梅花作为歌咏的对象。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号玉壶)有《玉壶梅花三百咏》一卷,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而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宋末方回《瀛奎律髓》(卷20)驳之云:“夫草木之花,三百五篇(指《诗经》)已或取之,至楚骚而特盛。后世以花咏梅亦比兴之,不容已者也,似未可贬。特陈腐袭蹈,则可鄙尔。”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梅花,不容不写,重要的问题是看你怎么写,“陈腐袭蹈”,缺乏创意,是最没出息的,不如不写。

    那么古人写梅花,创造了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

    梅花的形象有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只要紧紧地围绕着这四个方面去写,就“入门须正”了。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诗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所以诗人往往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是梅是雪、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小树梅花彻夜开,侵晨雪片趁花回。即非雪片催梅发,却是梅花唤雪来。……世间除却梅梢雪,便是冰霜也带埃。”(《至日后十日,雪中观梅》)方回十分赞赏,情不自禁地批道:“千变万化,横说直说,学者未至乎此。”(《瀛奎律髓》卷20)

    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色。宋张道洽《梅花》诗说:“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色的内涵。

    为了加强梅色淡雅特征的表达,诗人往往以桃李之浓艳反衬之。

    在中国文人传统的视界里,有一种极顽固的审美趣尚,就是桃艳(浓)梅淡,桃肥梅瘦,桃俗梅雅。宋韩漉《春山看红梅》说:“点缀初非桃有艳”,否定桃之艳,从而隐含对梅淡的赞誉,方回称为“殊佳”(同上)。南宋尤袤《梅》说:“桃李真肥婢”,竟至将桃李之浓艳比作肥胖而不堪入目的“肥婢”。宋李子正《减兰十梅》说:“不同桃李之繁枝,自有雪霜之素质。”桃李之艳只是俗中之物,哪里能与高雅的梅花相提并论呢?“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王冕《白梅》),一高一低,一雅一俗,非常分明。

    北宋林和靖《山园小梅》写出了梅花神韵的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初以欧阳文忠公极赏之,而天下无异辞。后来有人却认为此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与梅花的界限。对此,苏东坡给予极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评诗人写物》),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其次是梅花的香。

    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花》)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是说“雅”,就是林和靖所说的“暗香”。这个“暗”,这个“古”,雅而不俗。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宋潘良贵《梅花》曰:“冷淡自能驱俗客,风骚端合付幽人。”清香、冷淡,是“幽人”的专利。韩淲《梅花》更进一步说:“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入了纷华。亦与尘俗绝缘,这就是梅花的“香”。

    第三是梅花的姿。

    梅花的姿,主要指梅树的枝干,亦自有其特点。林逋可谓是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山园小梅》)几乎成了梅的代名词。他还有两联写梅花的姿也同样出名,一联是《梅花》“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一联是另一首《梅花》“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姿态:老干、疏影、横枝写得人木三分,无以复加。范成大《梅谱》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可知“瘦”梅,乃为宋人欣赏趣味之共识。东坡《红梅三首》之一:“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可见“瘦”正是梅之高雅处,也是梅之脱俗处:“风流无俗韵,恬淡出天姿。”(张道洽《梅花》)树枝横斜自如,花期没有树叶,花朵干瘦色淡,这是上苍赋予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与伦比。石曼卿说:“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红梅》)虽被东坡讥为“村学堂中语”,但确实写出了梅树姿态的个性特征。

    刘克庄的《梅花》诗曾以芍药和海棠比梅花:“真可婿芍药,未妨妃海棠。”方回以为尽管以芍药、海棠为“妻妾”,而以梅花为“丈夫”这一巧喻“自得趣味”,但“梅诗不贵流丽”,无论色、香、姿,决不同于其它花的“富艳”,因此认为“后村诗细味之,极俗亦颇冗也”(《瀛奎律髓》卷20)。陆游《梅花》诗概括说:“清癯难遣俗人看。”“清癯”绝俗,是梅花姿态的最大特征。方回批刘克庄《赵礼部和予梅诗十绝……》指出,梅花诗一定要写得“清瘦潇洒”,必须做到戒除“浮肥”而不要“太脂粉”,要如樵歌牧唱,淡然出之(同上)。这是很到位的。

    第四是梅花的“韵”。范成大《梅谱》所说的“梅以韵胜,以格高”,其“韵”其“格”,就是陆游《梅花绝句》所说的“高标逸韵”。陆游解释说,这个“韵”、这个“格”、这个“标”,就是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的精神世界:“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梅》)伯夷、叔齐作为商王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在父王死后争相让位。后来又因为耻食周粟,采薇而食,宁饿死在首阳山上,也绝不做征服者的子民,因此被作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守节高尚的典型,道德品行的模范。陆游在这里,是将梅花化为士人人格理想的集大成者,即余观复《梅花》所说的“自是孤芳集大成”。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者”(《养一斋诗话》),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

    那么,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素,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得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泊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初冬梅花偷放颇多》)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也学松筠耐岁寒”(李觏《雪中见梅花》)。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陈亮《梅花》)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衬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扬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清汪士慎《题梅花》诗说:“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金农《画梅》诗说:“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前者写月光为梅色添白,东风送梅香悠远;后者说梅花形象清寒,乃因它的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打并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一处栽”也。唐温庭皓《梅》:“晓觉霜添白,寒迷月借开。馀香低惹袖,堕蕊逐流杯。”“霜”为梅花添白,“月”为梅花借开,就连堕蕊的香气也是伴着清“流”一起漫延。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的说法,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北美君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unfengfeng' 的评论 :

风风,等今年梅花开了,拍一张让你欣赏一下。
问好风风!
chunfengfe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北美君子' 的评论 :

多谢君子对梅花诗词的偏爱。尤其惊喜君子亲自植腊梅,真乃真梅士者也。易安梅词毕竟高人一筹,风风至今还是喜欢易安词中风范标格,乃大宋第一女词人也!

有机会能够一瞩君子呵护的腊梅真颜,也是风风一心愿也!
北美君子 回复 悄悄话 风风好,

非常喜欢梅花的诗句,只是还未做过一首。

君子还非常喜欢真的梅花。我家前院就栽了十几棵正宗腊梅树,其中两棵已三尺多高,去年已开花今年又有许多花朵。这些腊梅树都是从中国带籽过来长成的,长成小树开花至少需三年,实属不易。

前次抄录了陆游和毛泽东的咏梅词,今再抄写几首其他诗人的梅诗以助兴。

宋·苏轼《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白居易《新栽梅》
莫怕长洲桃李嫉,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今年好为使君开。

元·王冕《梅花》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李清照《玉楼春.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
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问好风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