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电影院,很少见这样的情形。剧场中聚满了清一色的中国人,黑暗中此起彼伏
的吸鼻子声全程不断。当电影结束时,既没人鼓掌叫好,也没人起身离席。自顾低
头趁灯还没亮起前把沾湿的脸给收拾干净。
冯小刚导演的新作"芳华", 英文片名译成"Youth" ,虽然大意没错,总觉得缺了点
什么。既嗅不见柔美醉人的芬芳,也瞧不见溢彩流转的光华,不像中文一语道破了
对青春的暗示。如果说冯小刚之前拍电影是为了娱乐,为了票房,那这部电影却是
真正为了他自己。是为了那个早生华发,内心却老也过不完青春期的少年而拍的电
影。也是为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有过相似经历的人们而谱写的一曲挽歌。
说到青春,古今中外无论哪朝哪代都是被人崇拜歌颂的对象。像文人会把最香艳的
词藻都堆砌在美人身上,冯导也毫不吝啬把最美丽的镜头都留给了青春。先来看看
冯导是怎么把青春视觉化的。刚开场是文工团里的一帮妙龄女子正在排练舞蹈, 贴
身短裤下白皙的大腿一溜排开。个个面如西施,腰若杨柳,摇曳曳顾盼生姿,悠颤
颤我见犹怜。头扎小辫的姑娘们,从远至近,一个接一个在观众面前飞身旋转而过。
密度高得和糖衣炮弹似的,一发连一发,只等把人整得晕乎乎甜腻腻,这电影才算
是正式开始。
毫无疑问,冯导对於女性充满了热爱。而且也多半认同女人是水做的说法,电影里
插入了很多将女人和水联系在一起的画面。嬉闹间突然将人淋得透湿的雨水,戏水
时用水龙头相互喷溅四射的水珠,浴室里模糊了视线的水汽,始终含情脉脉地围绕
在女性左右。镜头像是加了柔美效果的处理,到处是自带光环的青春。美则美矣,
却刻意得像是美颜永驻的广告。
就故事性而论,叙述显得些散乱。因为电影想表现的不光是一个人的青春,而是一
群人,一代人的青春。虽然芳华"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军区文工团,却很容易让
人联想到红楼梦里的少男少女们。同样的如花美眷,同样的儿女心思,聚在一个相
对封闭的象牙塔里,成日笙歌艳舞之余,难免不生出些暧昧和间隙来。时间跨度从
七十到九十年代,经历了76年的伟人去世,79年的中越自卫反击战,和开放后的下
海经商。人多事杂,源于自身经历的故事,其间的每个人每段记忆,都带着敝帚自
珍的不舍,却苦于没有一百六十回的章节来展开铺陈。一代人两十年的岁月被浓缩
在两个半小时内,关于青春的酸甜苦辣虽然都有涉及,却只能用力均匀地轻轻带过,
难免落下流水帐的嫌疑。
再来看看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设置。女主人公何小萍,爸爸被打倒关在干校已经十
年了,彼此连长什么模样都不记得了。随着妈妈改嫁做了拖油瓶的她,从小被后爹
和后爹家的孩子们欺负。好不容易凭自己的舞功被挑到文工团里,却因为自卑和懦
弱,总成为被全团人取笑欺负的目标。最终被文工团给排挤去了野战医院,却又被
血肉横飞的战场给吓疯了。男主人公刘锋,电影里的绰号就是活雷锋。苦差累活都
抢着干,帮结婚的同事打沙发,把上学进修的名额让给别人的行为,往好里说,是
不食烟火的老好人。往坏里说,是天生被人利用的傻子。多年来积攒下的好名声,
没承想因为向团里女子求爱被人举报,倒落下个耍流氓的恶名,被发配到前线打仗
的结果是成了独臂大侠。
苦孩子加上傻好人的组合,像是要把全天下的苦大仇深全扛到自个肩上。苦倒也罢
了,关键两人还算不上是鸳鸯。倒更像是传说中落难的曹才子和史湘云,在经历了
各自的残缺之后,勉强搭伙过完剩下的日子。没有爱,有的只是相互扶持的善意。
虽然是冯导的电影,严歌苓剧本的底子却清晰可见。严歌苓写了几十年,至今还走
不出其早期小说"天浴"的阴影。"天浴"说的是一个城市女孩,上山下乡运动中被分
配到藏区的牧场。为了能回家,和牧区里每个答应帮忙把她调回城的领导们都睡了
个遍。几年后同伴们纷纷回城,唯独她,除了坏名声和日渐隆起的肚子,早被人遗
弃在大草原上。天浴,说的就是在再艰苦的环境里,也要搭出一个天然浴池来,好
让小姑娘可以日日洗澡的意思。沐浴当然是象征意义,但不难看出天下皆浊我独清
的顾影自怜。虽然姑娘的遭遇不能说不苦,也不能不为其掬一把同情的泪,但心里
却难免有疑问 - 这写的到底是时代的悲剧,还是个人的缺陷? 同样是陷入污泥的落
花,到底是风刀霜剑的逼迫,还是先天不足的矫情,才导致了花瓣的早逝? 光这一
存疑,便把故事打了折扣。
多亏电影里安排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战争来救场。和红楼一样,"芳华"明显分为前后
两段。说的都是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故事。先扬后抑的模式,前半阕的颂
辞托得越高,后半阕的挽歌显得越悲凉。先让观众迷恋其中,然后再眼睁睁瞧着一
砖一瓦被拆走,直到它轰然倒塌,只剩下一地的断壁残垣。原先的镜头有多甜美,
后边的镜头就有多血腥。残缺焦烂的肢体,满地满身的鲜红,无不让人感叹血肉的
脆弱。原本娇柔无力的青春,经过了战争的洗礼,用血肉做了祭奠,便生出了厚重
的历史感。
谁都逃不过身处那个时代的宿命。文革和战争便是岁月留给那代人的印迹。然而,
内心的伤痛和压抑是很难为外人看见和理解的,影片便中用何小萍的疯癫和刘锋的
独臂来外化表现他们经历过的痛苦。同样的时代背景,"芳华"中过于简单的表达比
起前辈们写的伤痕文学和谢晋执导的"高山下的花环"要肤浅不少,但比起时下流行
的快餐爆米花电影,却已经展现了难得一见的诚意。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逻辑和价值观。那时的年轻人担心明天能否在战场上活下来,现
在的年轻人担心是否能存够钱买房结婚。中间隔着沧海桑田,谁也代替不了谁的追
求和苦恼。环顾电影院里平均年龄超过五六十岁的观众们,我怀疑,即使冯导在"芳
华"中投注再多的感情,隔了年代久远的年轻人,可能还是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青春。
这让我想起在中国文坛,发生在前辈级别的老作家和当红年轻网络写手之间的一段
对话。大意是,老者嫌弃网红的作品毫无深度内涵可言。而后生却反驳说,痛苦是
那个时代赋予你们的。我们活在太平盛世,那么就可以心安理得享受肤浅的权利。
听上去无可辩白的结论。但其实辩与不辩,无论世事如何流转,生命最终都将迈上
同样的轨迹。原来的姹紫嫣红,终究还得付与断井颓垣。而中间一段的区别是: 遇
上艰难时世的,会被折磨了身体;而能得享安乐的,则被消蚀了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