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的影评书评公众号: 圆圆其说

我读我写,因为我试着了解人心和人生。你哭你笑,因为你感我所感,思我所思,彼此明白,沧海一粟在宇宙荒洪中,并不孤独。
个人资料
两者之间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加缪的'异乡人' - 看局外人可能面对的处境

(2015-12-14 05:38:11) 下一个

读加缪的"异乡人"完全是冲着书名去的。由于自己也是移民,难免对大师笔下异乡人
的生活状态产生好奇。等读完了书,才发现上当了。因为书里说的完全是一个土生
土长的阿尔及利亚人在自家国土上发生的故事,书名"The Stranger""更准确的翻译
应该是"局外人",而不是"异乡人"。

《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用不动声色甚
至冷酷的笔调讲述了对周围一切都漠然置之的青年默尔索被卷入人命官司的经过。
故事上半部描述了男主角平日琐碎的生活,下半部写的是掌权者对局外人的审判。
不论周遭的际遇如何转变,书中的局外人 - 默尔索始终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不愿
意被周围发生的一切打扰。

看似简单平淡的故事,却是1957年获得文学诺贝尔奖的法国作家在1942发表的成名
之作。这个近乎荒谬的寓言表述了人活在世的孤立和疏离, 虽然这种局面也可能是
人为的,甚至是有意识的选择。鉴于作者二战期间生活在被德国人占据的法国,在
被暴力和仇恨包围的环境下,选择用格格不入的局外人身份来冷眼旁观,可能正是
他与周边荒谬的世界进行对抗的方式。

但对于七十年后,担心被人问及"你认为自己是否融入了主流社会"的异乡人来说,
   《局外人》倒不失为一部带有提示意义的反面教材。看看加缪笔下的局外人,如
何一步步被自己被别人孤立排挤到边缘地带,可以从中引以为鉴。

先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中的局外人- 默尔索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对人,他表现得极为
冷漠疏离,几乎没有任何感情投入。对于母亲的去世,他没有流过一滴眼泪。在葬
礼第二天,和女人上床,并看了部喜剧片。 对于和女友的别离,他这么描述:"已分
开的肉体,使得没有任何东西联系着我们,可以让我们彼此想念。""

对事,他永远处在可有可无的被动状态。当老板问他是否愿意升迁到巴黎去工作,
他回答说"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
兴。"当女友问他是否想结婚,他说"怎么样都行,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结。"

他就像绝缘体那样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换不换工作,结不结婚,死不死老娘,日
子都一如既往地继续。麻木的五官和无限的忍耐,让他对生活随遇而安。即使被关
到牢里,当坐牢成为习惯,他学会了在牢里如何消磨时间,以至"这个惩罚对我已不
成其为惩罚了"。

他对周围的世界没有任何兴趣去深究,安然接受无知的混沌。对于别人试图对他的
了解,他拒绝沟通,拒绝辩解,对大多数问题的答案不是"不知道"就是懒得说。别
人问为什么不打开棺木看母亲最后一眼,"不知道"。即使在预审官在预审时问他,
“为什么,为什么您还往一个死人身上开枪呢?”对此他的解释是,“因为我没什
么可说的,于是我就不说话。”

面对陌生的环境,他拒绝接受新的思路,拒绝任何行为方式的改变。因为从不抱任
何希望,他不会为自己的命运做出任何争取和努力。他的不合作态度气走了前来帮
他辩护的律师, "我真想叫住他,向他解释说我希望得到他的同情,得到合乎人性
的辩护。可是这一切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用处,而且我也懒得去。"对于试图确认他是
否有悔过之心的法官,他回答"与其说是真正的悔恨,不如说是某种厌烦。"虽然他
明知道这会让他大吃其亏,但他懒得去解释。

所有的不沟通,不了解,不解释,堆积到故事后半段开始急剧恶化。我怀疑作者把
下半场设定在法庭上,就是给一个局内人和局外人双方对峙,矛盾激化的一个场景。
平日掩藏的喜恶,说不出口的言语,却可以借着审判的形式毫无顾忌地喷薄而出。
而充满了主观意愿的好恶,一旦带上了法庭,就可以不容辩驳地,在片刻间决定人
的生死。

默尔索顽固不化的灵魂就像一块砸不碎,捂不热,化不软的石头, 终于激起了周围
的愤怒。在母亲葬礼那天表现出来的麻木不仁,成为他被起诉杀人的一个重要依据。
荒诞不经的闹剧由此到达顶峰。辩护律师按捺不住,大声问:“他被控埋了母亲还
是被控杀了人?”但检察官却认为这两件事之间有一种深刻的本质的关系。他宣称
“是的,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而这句话却在法院
的听众里产生了共鸣。

从加缪举的这个极端例子里,我们可以看见其中存在着一个荒谬却又无法避免的危
险。当一个人需要对另一个并不太了解的人做出判断时,他往往只能借助于从前对
这个人(或这类人)有限的知识和感知,而其中以偏盖全的错误可能随时被放大,就
如同书中男主角不在母亲棺材前流泪的举动可以被歪曲放大到冷血变态的杀手一样。

在观察分析陌生事物的时候,将东西分类定性往往会帮助我们将事情简化,如同古
人把天地万物划分成分金木水火土那样。同样的方法论使得一个(或一群)异乡人随
时面临着被简单分类,归档,然后被贴上某种标签的危险。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既定
观念,会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影响人们判断的准确性。

但很少会有人会意识到这种危险。所有理解的隔阂往往来源于自以为是的理所当然。
用自己熟悉的习惯思维是去判断推理一颗陌生的灵魂,会如同戴了墨镜一样,看到
偏颇的颜色。而更大的危险来自一个人的偏见被一群人接受,甚至被一个社会所认
同。正如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
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