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的影评书评公众号: 圆圆其说

我读我写,因为我试着了解人心和人生。你哭你笑,因为你感我所感,思我所思,彼此明白,沧海一粟在宇宙荒洪中,并不孤独。
个人资料
两者之间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学习的艺术” - 天才战胜自己,战胜别人的旅途

(2015-01-30 07:14:24) 下一个
在谈论”学习的艺术”这书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本书的作者乔希.维兹金(JoshuaWaitzkin)
是谁。这位1976年在美国出生的国际象棋手,武术师,作家,从小就被人称为神童。
从八岁开始,他一直是全美同龄人中级别最高的棋手。他在十六岁,十七岁时,曾
连续两届拿下全美国际象棋青少年组冠军。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年轻棋手,乔希的
故事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 ”王者之旅” (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 。后来
因为对东方哲学的兴趣,乔希从二十二岁时开始学习太极拳,此后一共获得了13项美
国推手大赛冠军头衔,并在2004 年台湾举办的太极拳国际锦标赛中获得了推手赛的
世界冠军。

在乔希的生活中除了比赛就是训练。从12岁起,他就一直写周记,记下自己的学习
心得,不断观察自己的心理变化。根据作者本人的说法,”我所擅长的既不是太极,
也不是象棋,而是学习的艺术。这本’学习的艺术’旨在讲述我的学习方法。”

这位文武双全的天才在书中并没有教人下棋或者武功的技巧,因为他更感兴趣的是
如何激发内在的潜力,从而战胜别人,挑战自己的心法。由于这书在他多年周记的
基础上完成,写作是按时间顺序推延的。虽然这无损书中真知拙见的可读性,但对
于知识体系的归纳而言,却显得过于零乱。按我对书的理解,学习艺术的第一步需
要确立学习的目的。

袁腾飞最怕人问他的问题是,”老师,您说学历史有什么用?”老袁会坦诚地回答
说,”学历史真没用。你还是去学印钞票吧,那来钱快。最管用。”乔希也有类似
的调侃。”如果考试是以成绩为目的,那么最快捷的办法是去偷考卷,但这样做的
结果永远没有办法领会到学习本身的价值和美妙之处。"

乔希之所以学棋,是因为他六岁在中央公园里闲逛时对棋盘生出的好奇。相比较于
那些追逐名利的野心,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未被世俗玷污的好奇心引发了对知识探
寻的动力,使他能够在将来漫长的岁月中,面对失败和压力,保持对学习的热情经
久不息。

作为从小处在强烈竞争状态下的棋手,在乔希的书中有大量的章节阐述他对于胜利
和失败的态度。虽然绝大部分人参赛的目的是赢,但如果把输赢看得太重,很容易
让人陷入固步自封的局面。想像一个有天份小孩,先是因为优质基因而连连获胜,
但之后随着象棋比赛日益激烈,对手的反击更为强势,他便开始对比赛失去兴趣。
由于脆弱的自信心,他会开始选择避开挑战,以保持他曾经完美无缺的形像。失败被
他看成一场危机,而不是一个成长的机遇。所以一两次暂时的失败,却可能使他成为
长久的败将。

书中举了一个形像的例子。乔希在上学的路上,见到一个在街上漫跑的年轻女孩。
她在过马路时,侧面突然冲过来一辆的自行车,虽然骑车的人在最后关头努力刹车
了,但自行车还是轻轻地撞上了那个女孩。这就是那个女孩一生中生死攸关的重要
时刻。当时如果这个女孩能够及时退回到人行道上,她完全可以避开这个小意外而
毫发无伤,然而这个女孩转过头来咒骂着那个快速蹬着自行车离去的人。这个时候,
一辆出租车从路口快速地开了过来,把她撞飞了出去。女孩被撞上了一根街灯柱,
不省人事地躺在一片血泊之中。

其实这本来是一个可以避免的悲剧。女孩并没有因为自行车受什么伤,但是她没有
从这个小事故中机警地做出正确的反应,而是去跟骑自行车的人生气地理论,用她
的勃然大怒取代了镇静的理智。女孩的这些反应和棋手在棋盘上常犯的错误有惊人
的相似之处。犯了第一个错误并不可怕,但人却往往屈从于一种令人不安的预感,
接踵而来犯了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个错误而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由此引申出一个观点:下棋从表面上看来在是和别人在撕杀,其实往往是自己和自己
的内心交战。当在比赛中处于劣势,人会全身紧绷,从场外传来的任何噪音或刺激,
都会被自己放大,而觉得无法忍受。所以一个棋手首先要学会的是面对压力,如何
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在身处劣势时,如何保持头脑冷静,控制意识的流动,
对未知事物做出迅速的判断应对。

古印度有一则寓言。说有个人想步行穿过大陆,但当时地上布满了荆棘。他有两个
选择:一是铺一条路,征服大自然;二是做一双草鞋。而做草鞋指的就是他内心的
解决方案。如同在比赛中不能指望周围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一样,这时唯一的选择就
是用平心静气来应对嘈杂声。平静接受眼前的事,就像柔韧的草叶,在劲风中左右
摇摆,以顽强的生命力幸存下来。小草的成功不是建立在一个“服从于他”的世界之
上,而是建立于才智的定力与坚韧的意志力之上。选手需要在输赢成败之间达到一
种奇妙的平衡。在学会冷峻规则的同时,却又不能失去对学习的热情。一边寻找更
加强大的对手来刺激自己成长,一边通过赢得胜利来维持自信。

在下象棋十多年之后,乔希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输赢,而是通过学习来更深刻地
了解自己。他开始学习东方哲学,开始学"道德经"。乔希认为普通选手和优秀选手
的重要区分在于是否有掌控全局的能力。除了对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的良好掌控之外,
要如何在比赛中影响对手,将他引入更适合自己的棋势,或打法之中呢?

在太极课上,老师教他“以静制静,以动制动”。意思是要成为对手的影子,“如
影相随”。如同玄学的哲理,让乔希产升了困惑。“影子”是“果”而非“因”,
既然后发,怎样才能抢占对手的先机呢?通过大量的推手练习,乔希终于领悟到
“以静制静,以动制动”这句话其实是指从最初读懂对方的意念到最终操控对方的
意念。“相随”理论的最终表现形式是角色的互换:跟随者转变成了领导者,进而达
到对全局的掌控。

以多年国际象棋的经验,乔希发现技艺超群的大师通常能够进入对手的思维世界,
用策略使对方如同被施了催眠术一般,而这套手段的关键就是要能使对手毫无察觉
地上钩。开始武术比赛的时候,乔希已经能够读懂对方任何一个细微动作和表情后
蕴藏的心理活动,并且善于控制自己的肢体语言以传递给对方误导的信息。在太极
拳国际锦标赛上,乔希观察到对方在双腿重心转移之前,有眨眼睛的习惯。于是他利
用眨眼的信息,趁对方重心转移之际,向对方发动突然袭击,从而一举获胜。

对于他在国际象棋和太极拳赛中的一路凯歌,乔希从不把自己的胜利归功于他是一
个优秀的运动员,而在于他是更好的思想者。他把多年参赛训练学习的经历写下来,
就是希望能传达一些可以让人终身受用的学习理念。它们不光可以用于各种体育竞
赛和商业谈判,更重要的也同样适用对知识和对自身潜能的探寻之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