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2024 (219)
从二泉映月到葬花吟,二胡特别适合表现悲情。音乐家王立平写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红楼梦葬花吟的主旋律,几乎可以肯定会传世。天门也有花鼓戏,小时候经常听,也是以悲腔最打动人。
小提琴表达悲情的能力在《梁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它也能演奏帕格尼尼《四季》中的欢乐段落,小提琴高音区更能表达《梁祝》故事里情侣的抗争。相比之下,二胡在诠释欢快节奏方面就显得较为吃力。
小提琴在《梁祝》里的那些绵延低回的旋律,不仅传达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生离死别的悲恸,也似乎映照着作曲家陈钢的个人心境。当时他的父亲和著名作曲家陈歌辛因政治运动正在劳改,这些家庭创伤无形中渗入到《梁祝》的音乐之中。
陈歌辛。
拥有四分之一的印度血统的陈歌辛的代表作有《玫瑰玫瑰我爱你》和《夜上海》,但是在大饥荒期间仍然难逃饿死在安徽农场的命运。在1961年的一天早上人们没有看见他起床,“掀开被子一看,大家才发现,年仅47岁的陈歌辛“脸色惨白,停止了呼吸,不知什么时候已离开人世””。这又是一例,与纳粹德国都不同,中国系统性地致自己的精英于死地。
那是中国人没有欢笑的时代,希望现在好些,孩子们面向镜头能够有些自然的笑容。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很多50-70年代的家庭照片,父母严肃可以理解,因为反右或文革正发生着,大家高兴不起来。但是几乎所有孩子的笑容在镜头按下的那一刻都失去了,好像大难临头似的。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悲催的民族,很难有高兴的事情,苦难总是伴随着我们。这是我到美国后的最大感触,很多美国人都有灿烂的笑容,首先是他们从小是自由长大的,以后的职业选择也是凭兴趣和能力选的,穷或富的结果他们都早己预知。
中国人为什么容易遗忘?清零暴政和新冠海啸导致了几百万人的死亡,他们早己经不提了。因为忘记是心理学上摆脱痛苦的方式,以此可以不去动那些伤疤。
在美国几十年的华人,在网上骂人还是国内那般,与汉正街的太婆无区别,即使是HYPSM家长也是如此。
这难道是我们从小读鲁迅的文章造成的?鲁迅对中华文化的毒害太深了,现在再去读他的文章,不仅有错字,好多句子都读不通,鲁迅是近代中国的著名喷子。
读书时在同济食堂为我们打饭的工人,是同济著名教授的儿子。当时可以说文革耽误了他的求学期,可以原谅。
现在美国所谓五大名校HYPSM的家长群,存在数量可观的无厘头家长。他们还奇怪地叫什么HYMPS, 这完全是不懂HYP含义弄出来的洋相。
这更加强了我们在医学上的认知,智力是遗传的,但是不是单基因而是多基因遗传的,不然五校的学生不可能有那样的父母。
无知是可以原谅的,愚不可教就让人特别头疼。还是著名免疫学家和华大前教授Dennis Loh聪明,他说过永远不要试图改变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东西。
我曾经用二胡与小提琴的对比,来说明中国人与意大利人在创造性上的差异。意大利人发明的小提琴为四弦,二胡只有两根琴弦,共鸣箱的共鸣效果也不如小提琴。
我再听二胡的演奏各曲,尤其是《梁祝》,明显感觉现代二胡在工艺上有很大的革新,似乎音响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借助电子音响则不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因为那不能体现演奏家的功力,也容易形成机械的声音。可见ChatGPT的解释:
“现代二胡在工艺上的确有了很大革新,特别是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共鸣优化方面,这些改进显著提升了音响效果。比如:
琴筒与皮膜:传统多用紫檀或红木配蟒皮,如今在保持蟒皮传统的基础上,部分制作者会使用经过声学处理的蟒皮,提升稳定性与音色均衡。
琴弓与琴弦:现代琴弓弓毛更为均匀、弹性好,琴弦也有镀层或合金丝芯,延音更佳、反应更灵敏。
结构改良:有制琴师在琴筒内部做声学优化设计,甚至引入类似小提琴音梁的理念,使音量与穿透力提升。
电声化尝试:部分二胡装配拾音器,扩展到舞台、电声乐队等更大环境中。
相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梁祝》小提琴版的传播要早于“现代二胡”的音色革新,如果今天用音质更好的二胡来演绎《梁祝》,那种凄婉和穿透力或许会有新的层次”。
我觉得是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女儿曾练习二胡多年,算是童子功,对手指灵活度极有锻炼。她的老师是名师高韶青,做了二胡改革。
所以学医的练习一门乐器很有必要。
而且二胡就是胡人乐器,不算中国原创乐器。
https://youtu.be/GiSG-tAAXpQ?si=6bu7Bz8OPeAKHG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