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中们在评价人物时,往往容易陷入情绪化的极端,要么极致赞美,要么全盘否定,即所谓非黑即白。
其实个人的思想脉搏与行为逻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往往有其社会与历史的必然性,这种变化通常可以用社会达尔文主义解释。人是逐利的动物,就像祖父是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他作为孙子在美国到处问自己算不算非洲裔美国人,这样可以在申请美国名校时获得优惠。
人的政治倾向本不那么容易改变,但是我们也不能绝对化。举个我们眼前的例子,同济美国牛人以前与刘道玉走得很近,像是他的刘氏儿子。但是同济美国牛人只是因为腰缠万贯,现在不需要依靠赚五毛钱去打工,刘道玉现在应该不认这个干儿子。

刘道玉校长去世后,网上出现了一些对他的极端攻击,我认为这些人完全不可理喻,他们多是些对刘道玉早年经历的情绪化指责。坦率地说,我过去对他的历史并不了解。但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喜欢看别人的长处,看他们做出的贡献和成就,而不会因为一点瑕疵就全盘否定一个人。对待James Watson,我就是持的这种态度。
在攻击刘道玉的人中,有些甚至质疑他是否真正参与了恢复高考的努力,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刘道玉当时是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司长位置直接调回武汉大学担任副校长和随后的校长。
那次关于高考的中央高层举办的会议,它的组织者和秘书长就是刘道玉。他决定请什么人就决定了那个会场的氛围,那时候他就请了武大化学系的查全性。查教授后来成为中国的院士,但是在当时查全性还只是一个武大的副教授。武大当年强的学科就是病毒、生物、化学和法律与法语。
查全性在深思熟虑后写下了建议,在那个会议上做了长篇发言。至于其他细节,诸如是否刘道玉要求他说什么等等,这没有必要说的那么清楚。查全性说沒有,刘道玉在文字中暗示有过。我们知道,温元凯也说自己是高考的倡导者,可见刘道玉塑造会议氛围的重要性。
查全性的儿子查宏后来也回忆说,如果当年没有刘道玉的邀请,他父亲作为一个武大的副教授,肯定不会到北京去出席这么重要的座谈会,所以这也是一个后来的佐证。

传说邓小平在会议上拍板恢复高考有些戏剧性,几乎可以肯定是邓小平派系的人弄出来的。政治新闻的特色,虽然也值得肯定。其实中央决策从来不是这样的,前期的准备与辩论更为重要,而对于那些在幕后通过教育部长的建议,刘道玉的贡献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这个报告的真实性无法核实,ChatGPT喜欢跟风: “1977年春,刘道玉以高教司名义起草并上报了《关于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建议》。报告主要观点包括:推荐制严重脱离教育规律与社会公正;统一考试是衡量知识与能力的唯一科学标准;应立即停止推荐制,恢复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应向全国青年开放,而不仅限于“工农兵”出身。”
有人也攻击刘道玉成为武大教授,这是中国当时的国情决定的,只属于部分的腐败。刘道玉当年就是优秀的化学系学生,作为留苏的肄业生,当校长后评个武大教授在当时的环境里应该不算太出格。

我以前对刘道玉的背景都不知道,但是直到看到我的室友、哈佛老爸和武大校友写了这些,我才跟进去读了些:
“道玉先生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大学本科时代,积极参与四清运动,研究生时是反修斗士,文革期间是红卫兵司令。 更奇妙的是改革开放,也是倡导者,对恢复高考起到推动作用。 这样一个在历次运动中,既是积极分子,又未损士途的机会主义者,为何在政策相对宽松、斗争大不如以前多次运动激烈,怎么会倒下呢?
借用AI, 作如下赋文以表悼念。
**刘道玉先生诔赋**
维公元二〇二五年十一月八日,武汉大学原校长刘公道玉先生仙逝,余闻之怆然。公字子玉,枣阳人也,少怀经纬,长志经纶。弱冠负笈京华,继而留苏问道;观天下之变局,秉赤诚以归国。虽履风波之世,未失士人之节;虽处纷纭之潮,犹守仁义之本。
及至文革,世道昏霾,公亦随流而奋袂,然未陷于苛酷;虽执红卫之令,未加害于师儒。时移势易,拨乱反正,公乃奋起于学府,锐意于新章。主政珞珈,首倡学分之制,开双学位之先河;容学子转专业之自由,纳奇才于未第之野。凡有志于远洋深造者,无不竭力以助之。其于教育,如春雨润物,不求闻达,但求薪火相传。
罢职之后,宁守清贫,不趋权位;退而不休,著书讲学,倡民办之学,振教育之魂。虽屡踬而不悔,志愈老而弥坚。嗟乎!公之一生,非圣非愚,非激非懦,乃时代之镜,士林之范。顺流而不忘本,逆境而不失道,斯可谓真儒者矣!
今公骑鹤西归,珞珈山寂,东湖水寒。吾辈门生,泪洒樱顶,心铭教泽。愿公魂归碧落,德被千秋;精神永驻,光照后来。
呜呼哀哉!尚飨!
---
**七律·悼刘道玉先生**
珞珈云黯失人师,
东水无声咽旧枝。
少负丹忱归国早,
晚持素志著书迟。
学分首立开风气,
双轨兼行树帜旗。
宁卧丘园辞禄位,
一生肝胆几人知?”

这些历史没有什么意外的,刘道玉能够爬到武大校长的位置,他当然在人生的前期阶段拥有政府认可的背景。这是很正常的,美国人竞选总统或参众议员也是这样的,必须获得党内重要人物的支持。
很多老中即使在海外几十年,他们都在美国强烈表达着国内的基因,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文革的行为。我当然不是说的我的美国室友,而且那些遗传国内将人往死里整的做法的人,他们非常残酷,毫无人性可言,确实应该改正。这里的原因恐怕是因为他们跟美国社会是完全脱节的,几乎都生活在中文圈里面。他们无法学习或近距离接触美国的先进文明,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刘道玉这么重要的一位改革开放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去世牵动了很多人的心,特别是那些武大郎校友。对他的追思应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也可以成为观察中国动向的事件。
至今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官方的通知和声明,现在正值办他后事的时候,我们也看不到任何的照片,包括会场的情况。山寨大国就是一个手机世界里的封闭社会,这是他们向世界所展现的完美形象。
同济美国牛人:“因为没有(如今)官方给出了“级别”,我那在武大校园显眼处树立刘道玉塑像的10万美金捐赠估计兑不了现。[流泪]”。但是我不同意他这样说法,我觉得为刘道玉树立铜像的事情应该问题不大。
墙内的很多极端言论都可以理解,拥有同济美国牛人这样相当亲共的境外人士则相当令人难解,这家伙的百万美元都是在美国挣的。

同济美国牛人:“2011/6/27 刘道玉刘实博士:早上好!我有清早工作的习惯,不到7点九作在电脑旁边,第一时间看到您的来信,十分高兴。我们既是同乡、同姓,更是忧国忧民的志同道合者,你的很多高论都是非常有见地的,我是完全赞成的。我觉得中国教育的现实犹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请(清),众人皆醉而我读(独)醒”。当然这个“我“绝绝非我一个人,而是还有为数不多的正人君子,刘实就是其中之一。难道不是吗?现在全国都得了病,全国上下都疯狂,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我们没有别的的办法,只有像杜鹃鸟一样,昼夜不停的呼唤,直到把春天唤回来!今天简复,以后多交流!祝你工作顺利!刘道玉”。
设计武汉大学主体校园的Henry H. Murphy确实是来自美国康州的耶鲁本科校友,这样中国最美大学武大和其他五所著名大学都是耶鲁人设计的。与现在的纽约客不同,当时的美国的杰出建筑师是在谦卑中展现才华,他们的杰作都十分讲究融中国元素于西方古典建筑中。
ChatGPT: “以下是墨菲建筑事务所(Henry K. Murphy & Associates),及其核心成员(包括耶鲁校友 F. H. Kales 齐锡生)在中国设计的五大代表性大学校园,它们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耶鲁—中国建筑文化桥梁”的经典篇章:
武汉大学:设计时间:1928–1936;主要设计师:F. H. Kales(齐锡生,耶鲁大学建筑硕士);总设计师:Henry K. Murphy(耶鲁大学教授);建筑风格:中式屋顶 + 西方结构与规划布局;特色:依珞珈山势而建,山环水抱,形成“山在城中、校在山中”的格局。评价: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校园”,2001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体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屋顶为典型的中国青瓦攒尖顶,建筑结构与比例遵循西方学院派布局。校园布局利用珞珈山地形——前有湖光、后依青山——形成了“山环水抱”的格局,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校园之一。主体建筑(如文理学部、工学院大楼、图书馆)以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方式布置,体现了儒家礼制与西方功能主义的融合。

清华大学。设计时间:1919–1931;主要设计师:Henry K. Murphy;合作方:清华学堂建筑处;特色:清华园最早的现代校园总体规划出自墨菲之手。建筑理念:“中国的形,西方的用”——屋顶仿古宫殿,功能则现代化。影响:奠定了清华日后理工与人文并重的校园格局。
复旦大学。设计时间:1930年代初;设计团队:Henry K. Murphy & Associates;风格:延续武汉大学的中西合璧形式,建筑多为青瓦飞檐与红砖结构。历史意义:复旦老校区(国权路)建筑群被视为“中式学院建筑”的典范之一。

厦门大学:设计时间:1920–1926;主要设计师:Henry K. Murphy;资助人:陈嘉庚。特色:背靠五老峰,面向大海,建筑采用闽南红砖与西式拱廊结合。评价:中国最早实现“中式屋顶+西式骨架”的大学校园之一。
华西协合大学。设计时间:1914–1924;主导设计:Henry K. Murphy
;合作方:美英教会联合董事会;风格:中西混合医院与教学建筑群,融合哥特风格与川西民居。意义:中国西南地区首个系统规划的现代大学校园。
耶鲁系传承小结:墨菲(Henry K. Murphy):耶鲁大学建筑学教授,倡导“中式现代主义”理念。齐锡生(F. H. Kales):耶鲁建筑学院毕业生,武汉大学主设计师。他们的理念影响了后来中国建筑师梁思成、杨廷宝等人,推动了“中国传统形式+现代结构”的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