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雅美之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见人就叫老师,这十分荒唐

(2025-04-06 19:14:53) 下一个

美国人习惯称人名,不带姓,也不带头衔。在森林公园附近见到华大资深的医生教授Steven Teitelbaum, 我这样与他打招呼:“Hi, Dr. Teitelbaum”。他是个二米的大高个,将手搭我在肩上说:“只叫我Steve!”。

我们合作过一篇Cell Reports的论文, 发现脂肪产生的innate immunity成份参与炎性关节炎的病理机理。

我这样称呼Steven Teitelbaum来自与阿肯森教授的交流,平常我们直接称他为约翰,正规场合还是称他为Dr. 阿肯森, 因为他毕竟太令人尊敬了。

Steve Teitelbaum的弟子满天下,尤其是华裔弟子多,首位华裔弟子为来自新疆的汉人,他在Johns Hopkins当正教授己经很多年了。中国人跟着他当美国教授,他自己的孩子则开圣路易斯生意兴隆的餐馆。

在Teitelbaum实验室的众多贡献中,尤其以在RANK-RANK Ligand相互作用的发现最为著名,因为这对骨质疏松的机理和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Steve就住在Central West End, 几个月后将以87岁的高龄退休,也就是说80多岁还在发表Cell子刋论文。

WashU医学院是美国骨研究的发源地,几乎就是世界骨研究的麦加,几十年都是如此。Steve是华大骨研究的第二代人物,真正在华大开创美国骨研究的是他的导师和普大本科与耶鲁医学院校友Louis V. Avioli。Avioli医生教授也是ASBMR(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美国骨与矿物质研究协会)的创始人, 他们还创办了相应的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我刚到美国时还经常在校园里见到Louis Avioli,一个在犹太医院工作的小个子意大利裔医生,他因患癌症在年仅68岁时去世。这是ChatGPT对他的公平评价:“Louis V. Avioli, M.D. 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骨与矿物质代谢领域的医学科学家之一,被广泛认为是美国现代骨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Steven Teitelbaum纪念自己导师Louis V. Avioli文章的插图。

华人圈时兴见人就称老师,在北美教授群里也这样,这让我很不适应。这应该是中国对美国的文化输出,美国教授如果被称为Teacher Smith,他会觉得莫名其妙。

我们可以说,在美国的华裔知识层都受到了中国的不好影响。也可以这样解释这是华裔教授不愿意融入美国,尽招中国大陆博士后的结果,虽然这种现象在新生代华裔教授中开始减少。

华裔教授在美国建Chinatown Lab是沒有出路的,最后的结果就是IU计算机教授这样被中国人往死里整。美国NIH将基金给你,就是相信你能将基金公平的发放出去。世界上聪明绝顶的人在各族群都有,只是我们需要用心去发现。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发现在华裔中还不多,当然出现了我们都高兴。

我在朋友圈这样写到:“建议将在美国做教授的人就应该称教授,不要学着国内称老师,老师称呼太中国化了。中国见人就是老师,年轻歌手称知名歌星也是老师[偷笑]。看看这AAUP就是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我很赞同斯坦福本科和华大MD老爸的观点:“我是坚决不称不教书的人为“老师”的!什么阿狗阿猫的人都被称为“老师”,尤其是对那些本身就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称为“老师”, 是对“阳光下最光辉职业”的一种亵渎!就算这个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只要不教书育人,我就不称其为“老师”,而宁愿尊称为“X先生””

华大讲座教授:“看情况,我看到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叫老师Prof. xxx. 除非主动和学生说你可以叫我first name。我记得我们孩子小学的时候见到老师,小朋友随我叫老师first name,老师很认真的和我们小孩说—你要叫我Mr. XXX.”

英文里与老师中文语境相关的词是Mentor, 同时兼有老师与导师的意思, 教授或Professor则多带有职业的性质。如果造句可以这样:My professor taught me immunology, but he also serves as my mentor, guiding both m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my growth as a good human being! (“我的教授教我免疫学,但他也作为我的导师,不仅指导我的职业发展,还引导我怎么做人!”)。

我在咨询带学生时,一定要学生不要称我教授,一律称我老师。对于不通中文的非华裔或ABC,就让他们像在学校称呼他们的美国老师那样叫我Mr. Wu。因为我就是亲自带学生的老师,称呼应该随工作性质变化。

老师这个称呼在现代汉语中确实被滥用,人们往往会对学术界、艺术界、甚至是一些行业的从业者随意称呼老师,即便他们未必真正承担教学职责。这导致老师一词的贬值,使其失去了原本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孔子确实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那是表达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态度。无论是谁,在某些方面都可能比自己强,因此值得学习。这句话强调的是谦逊、好学的精神,而不是单纯的职业称呼。如果称呼某人为老师只是流于形式,甚至带有迎合意味,那就违背了“师道”本身的价值。

天朝严控网络已经导致五花八门的汉字或谐音充斥在网络,既可以革新也是对汉字的污染。很多汉字现在不能用了,小姐肯定不能随便用,帅哥在国内很多是姨娘面孔,美女更是不忍看。我从来不使用“美女“两字,对于漂亮的女性,我通常使用“漂亮或标志女士”。

这又引出另一个话题,先看我的留言:“前不久的Science子刋刚被接受不久,今天的eLife论文又发表了,一年发表两篇重量级的科学论文很少见,虽然不是主要作者。在美国早年一年发表两篇一作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论文的岁月,永远不复返了。在我们那个年代似乎同济的医学学位就足够,现在从中国来的年轻人更应该有信心。看来雅美之途不仅仅在文学城多产,在科学上也是蛮努力的,虽然贡献有限”。

在美国的同济同班同学,他恰好也是太太的中学同学:“祝贺吴老师,好像记得不是太久前班花也在 Science 榜上有名吧,估计名次也不差[ThumbsUp]。你输给班花了[Grimace] 还是俺老同学厉害[Grin] 说不定当年班花做过的位置,雷军接着坐过,因为沾了班花的光才有了这小子今天的成就”。太太连雷军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该同学把太太的Nature文章记成了Science,太太有次说:“还班花呢,家花都不是!”,因为她姐姐很漂亮。


同济校友在北京的杰出代表,中国和亚洲的首例骨髓移植。陆道培后来又办企业,故事很多。他的同学侯云德和吴旻两位院士返校时,我都有幸在同济见过,唯独没有见过陆道培院士。同济新生代北京校友也相当优秀,又出现了北大院长肖瑞平、301医院泌外张旭院士和阜外院长胡盛寿三位鼎立的态势。愿陆道培安息,RIP!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雪狗2014 回复 悄悄话 这里的医生都是被称呼 Dr.。好像其他的博士没有这个资格。不过欧洲都是称Dr.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总比叫“同志”好^_^
友梨江莉 回复 悄悄话 二十多年前去中国时感受很深的是,“老总”特别多。张总、李总、王总、驴总马总、猫总狗总;
十多年前去中国时感受到的巨变是,“老师”特别多。A老师、B老师、C老师、D老师、E老师......所到之处,看不到学生。真是个尊师重道,热爱教育的国度,呵呵,厉害了。

感觉没有比中国更喜欢叫人老师和被叫老师的国度了。不过,离臭街,也快了。
Timberwolf 回复 悄悄话 在公司也时常被叫W老师。确实觉得挺别扭的。
zhige 回复 悄悄话 中文“老师”这个称呼已经被用滥了。。。
在美国大学校园内,听不到人们打招呼说“Dr. XXX", 虽然遍地都是Drs. 所以听到国人彼此称呼”张博士“、”李博士”,觉得很别扭。个人感觉哈。
登录后才可评论.